當科技成為興國富民的核心戰略,人才短缺問題也就成了橫亙在創新之路上的主要阻礙。尤其是AI、云計算等關鍵基礎設施,人才缺口都在百萬以上。
幸好,一系列變化正在這片土地上發生。2017年,國家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在此背景下,華為云與江蘇工業園區一同響應國家號召,緊密合作,“華為云杯”人工智能應用創新大賽已經迎來了第三屆。
還記得前兩屆中,培養個人開發者的“華為云杯”創客賽道就涌現出了不少亮點。比如第一屆“華為云杯” 創客賽道的獎金池就高達35.4萬元,賽題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相關技術探索和設計,大賽創新成果華為云AI輔助測評系統也被蘇州人工智能產業園區的微清醫療器械、景昱醫療器械等公司落地應用;到了2021年,第二屆“華為云杯”吸引了近3000名開發者,300個項目踴躍參賽,創新成果覆蓋了醫藥臨床試驗、通用任務分發、高危環境作業、眼底疾病輔助診斷、AI驅動小分子藥物研發、用電監測、數字銀行運營、房地產大數據等細分領域,部分創新成果更經由大賽快速走向落地。
通過“以賽促學,產教結合”的形式,打通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各個環節,是“華為云杯” 人工智能應用創新大賽的核心特點,也成為全國學生和企業員工等個人開發者發揮創意、上手實踐、落地應用、對接資源的平臺。
我們都知道,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顯然,華為云與蘇州工業園區所修筑的這條人才培養的“通衢”已經為當地產業帶來了不少創新活力。時間來到2022,第三屆“華為云杯”人工智能應用創新大賽,以“云聚園區,智享未來”為主題,又開啟了新的站點。這一次,它將帶領年輕一代人才探索哪些產業風景?
引水:疏浚產學研用一體化的河道
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技術力量,人工智能正在越來越多的細分領域落地應用,用AI解決現實難題,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的焦點之一。推動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應用創新,離不開云計算的數字化底座,這也使得云計算人才的需求猛增,崗位招聘數量和薪酬都在上升。既然如此,為什么云計算人才培養似乎不像AI那樣受到全社會關注呢?搞清楚云計算人才培養的阻礙,會更容易理解“華為云杯”人工智能應用創新大賽對于人才培養的價值所在。
產學研用一體化,顯然更加符合我們心目中對新型人才培養的期待,尤其是緊密面向產業應用的云與AI,更需要打通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各個“斷點”,讓人才培養從源頭就避免理論與實踐的脫鉤、學術與產業的孤立。話雖如此,真正落實起來卻有不小的難度,尤其是云計算專業人才,面臨著三重矛盾及其任務:
矛盾一:產業高速發展VS專業人才短缺,需要“人崗相適”。數字經濟進程加速,各地政府也紛紛出臺地方性政策,促進地區云計算產業發展及應用,各行各業開始與云計算全面融合,積極“上云”,催生出了大量的崗位需求。人社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發布的《新職業在線學習平臺發展報告》指出,未來5年,云計算產業人才缺口將高達150萬。但是,人才培養不僅僅要求專業技能,還要具備“可就業能力”,才能滿足實際崗位的需求。而可就業能力包括溝通能力、專業素養、問題解決能力,除了完善的課程學習之外,還需要實踐、交流、產業理解、項目管理等綜合素質。舉個例子,目前云廠商會將云資源、各種能力和工具打包成一體化解決方案來為企業提供服務,因此作為云計算工程師不僅要懂得云操作系統、云資源管理等技術問題,還要具備跨領域、跨專業、產業服務的綜合素質,一些國外的云計算專業課程設置,還會加入IT領導力、技術交流、技術倫理、一般科學內容(如生物學導論)等教學。從這個角度看,參加各類產業導向的賽事,也為學生就業提供了了解產業、拓展知識、參與實踐、團隊協作等鍛煉機會,這一經歷將成為他們的就業敲門磚。
矛盾二:專業方興未艾VS產業需求多元,需要“人盡其才”。云計算火了之后,很多高校和職業學院、成人教育機構都上馬了“云計算技術與應用”“云計算工程師”等課程,理解不同,授課內容也有很大差異。精英型重點大學的核心課程會涉及數學分析、數據存儲、高等代數、大數據架構等基礎知識;應用型大學或培訓機構則更多聚焦于Python開發、數據清洗、Hadoop大數據開發技術等工程能力,對原理涉及得不深;還有的直接將計算機網絡技術體系包裝一下就開始招生,報考時以為學的是云計算,一看課本《計算機網絡技術基礎》、《網絡安全技術》……從產業角度來講,云計算既需要高精尖的底層創新人才,去解決量子計算云平臺之類的前沿命題,也需要大量云計算運維這類注重實踐動手能力、經過專崗培訓可快速上崗滿足企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要讓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需要多元化的支持和舞臺,而各類產學合作的比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培養方式、為人才提供了更多展示舞臺。
矛盾三:院校中心范式VS技術應用導向。我國高等教育是“院校(專業)中心”的傳統范式,指的是依托于學校提供的完備的知識結構和扎實的學科基礎,為學生“傳授”與“灌輸”相關知識。與之相對應的,是云計算作為一門應用性強的技術,更新迭代非常快,從早期的虛擬化技術到如今以容器、微服務、DevOps 為代表的云原生技術,不斷推陳出新,而高校的課程體系迭代有一定的周期,人才培養如何兼顧理論與實踐、基礎與新技能,成為傳統教育范式的一大挑戰。我們研究了一些海外高校的云計算專業培養方案,發現很多都會跟云廠商合作,在教學中引入AWS云架構、Azure Track Courses等內容。而華為云與江蘇工業園區推出“華為云杯”人工智能應用創新大賽,也是希望通過賽題設置、企業技術支持,讓學生(包括已就業的企業人員)能夠盡快接觸到行業內的最新技術,培養面向未來的個人成長力。2022“華為云杯”大賽的出題方、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學部教授關毅認為,醫療AI有著無限的想象空間和遠大的發展前景,而且是非常現實的、很接地氣的運用,通過本次大賽的“命題作文”,能夠激發參賽選手們的創造力,發掘出電子病歷更多的實際運用,借助行業頭部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影響力與資源優勢,積極幫促帶動創新成果實現落地。
可以看出,云計算本身是一個高度需要產學融合的技術,人才培養離不開產學研用一體化的推動,而“華為云杯”人工智能應用創新大賽正是這樣一道通衢,在蘇州工業園區、華為云、企業、學生等多方角色的共同參與下,探索出人才培養的新范式,為蘇州科技創新引入“源頭活水”。
啟航:沿著“華為云杯”的航路,人才與醫療進行一次深擁
2022的“華為云杯”人工智能應用創新大賽正式啟航,它所要前往的下一個站點,是醫療智能化的核心問題之一:基于電子病歷(EMR)的輔助診斷系統。
而本屆賽事為個人開發者們提供的支持,或許可以回答為什么這場比賽值得年輕人才投入熱情、積極擁抱,為什么“華為云杯”可以連續舉辦三屆?
支持之一,來自蘇州工業園區的政策扶持。蘇州工業園區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產業活力強勁,位列全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第一梯隊,也是蘇州發展人工智能的核心先導區,尤其是生物醫藥領域,成果突出。這使得蘇州工業園區一方面在人才培養上十分迫切,需要吸納大量人才來支撐新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蘇州工業園區的800多家人工智能核心企業,為人才就業、技術成果轉化、創新應用落地等提供了豐厚的土壤。所以,蘇州工業園區對于人才培養新模式、產學研用一體化的探索也十分積極和努力的,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倪乾曾表示,“園區與華為在人才培養、團隊建設、軟件搭建等方面深度合作,……將加大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開放力度,優化創新創業環境,進一步打通創新鏈、應用鏈、價值鏈”。區域管理者和產業集群的支撐,自然讓參賽者的收獲更加可期。
支持之二,來自華為云的技術底蘊。無論是此前大賽聚焦的生物制藥議題,還是本屆創客賽道的智慧醫療議題,都十分具有社會價值和產業價值,也都對個人開發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本期大賽的賽題,要求參賽者賽題是利用病人電子病歷文本信息推斷出其可能患有疾病,有望為基層醫生提供可靠的臨床診斷參考,緩解人均醫療資源稀缺的問題。而參賽所需要的資源與工具,包括NLP、知識圖譜等AI模型,以及開發工具、云端算力資源等,都可以從華為云AI昇騰集群服務、華為云一站式AI開發平臺Model Arts等獲取,大賽還為參賽者提供1份云資源代金券(僅支持ModelArts及OBS,且數量有限,先到先得)以支撐大賽期間資源費用,同時,ModelArts提供免費規格算力,參賽者也可基于免費規格算力資源參加比賽。華為云的參與和全方位支持,進一步拆除了個人開發者的創新門檻,激活了年輕人才的熱情和參與度。
支持之三,來自賽教結合的真實轉化。市面上的比賽很多,其中有不少“重在參與”型,在賽題設置、獎杯含金量、成果轉化、創業輔導、資源對接等各方面的廣度和深度不夠,人才和創業者很難通過比賽獲得有效的鍛煉和持續的發展。“華為云杯”大賽顯然很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通過頭部產業集群、頭部科技企業、頭部科學家的共同參與,讓大賽成為學生們證明自身能力、為社會貢獻才華、積累就業/創業資產的重要途徑,三年來很多參賽者都是在同級或者學長學姐的口耳相傳影響下,積極參與大賽,并獲得了很大的提升。參與賽題選擇、大賽策劃和指導的蔣華良院士曾說過,“這次大賽是IT 和BT領域結合的一個有益的嘗試。本次比賽測試了我國AI研究領域的創新能力,通過這次比賽,我對我國AI技術賦能生命科學基礎研究和藥物研發的前景更有信心。” 目前來看,前兩屆的作品質量都很高,我們也期待本屆大賽能誕生智慧診療領域的突破式創新。
歷時三年,云計算人才培養的新航道“華為云杯”通航,和眾多年輕學子共同抵達了一個又一個美好的站點,顯現出新一代科創人才經世致用、造福社會的才華與激情。
遠行:華為云的航圖,數字時代的瀚海
AI、云計算等技術,是科技變局中的勝負手,也是時代帶來的創新機遇,值得每一位年輕人才好好把握,通過技術成就自我。而他們要橫渡技術浪潮,不能靠自己游過去,這時候華為云在ICT領域的積累,就能給予年輕人堅實有力的支持。
從此次大賽中,我們也能看到華為云在產學融合的人才培養上的一些思考,可以為科技教育體系建設帶來一些啟發:
1.源頭參與。深入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中去,不僅停留在實習、給資源等簡單合作,還包括教材、課程、培養規劃等深度共建,既能夠緩解短期內的人才短缺問題,也為中長期的培養機制革新提供了幫助,為產業變革和技術創新帶來源源不斷的人才“活水”,華為云的產學融合也因此成為業內的標桿之一。
2.集群效應。 “華為云杯”大賽摸索出一套貫穿產、學、研、用全通路的人才培養方案,依托華為(蘇州)人工智能創新中心,輸送了一批創新成果落地蘇州工業園區,提升了園區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凝聚力,讓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獲得綜合提升。
3.全周期護航。除了校企合作,華為云以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一路支撐人才成長,提供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的普惠AI,并進一步推出了面向全球開發者的沃土初創生態扶持計劃,無論是高校學子,還是其他個人開發者,都可以在華為云生態內得到所需要的資源和支持,不拘一格降人才,全成長周期護航,踐行了科技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科技是興國之大計,人才是強國之根本,沒有回避和捷徑可言。也正是如此,經歷了時間淬煉和見證的“華為云杯”大賽,才讓人更清晰地看到蘇州工業園區與華為云在人才培養上的那顆初心。用時間織就鎧甲,將資源和工具裝進行囊,當年輕人才從象牙塔出發,一路護送他們抵達未知的遠方。
產學各界把時代的航海圖徐徐展開,新一代人才也將踏上旅程,去解鎖屬于他們的時代和更多可能。如果你也想一探前方的風景,目前“華為云杯” 2022人工智能應用創新大賽正在進行中,8月30日之前都可登錄華為云官網進行注冊報名并提交參賽作品,初賽評審將于報名截止日啟動。“人的夢想,是不會結束的”,趁現在出發吧少年們!
審核編輯 黃昊宇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513瀏覽量
252429 -
云計算
+關注
關注
39文章
7848瀏覽量
137637 -
華為云
+關注
關注
3文章
2673瀏覽量
1751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