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技術迭代、需求爆發,服務機器人產業經歷了快速發展期,市場規模的巨量擴張,吸引著資本不斷聚集,企業數量指數級增長,然而新增企業帶來活力的同時,企業間的競爭態勢也在陡然加劇,在此背景下,企業的商業成功要素應該是什么?
8月21日,2022世界機器人大會圓滿落幕。大會閉幕式上發布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中國機器人市場持續蓬勃發展,預計 2022 年,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 174 億美元,五年年均增長率達到 22%。其中,服務機器人有望達到65 億美元。這意味著市場空間依然廣闊。
在《報告》的【商業化篇】中提出,機器人智能化的發展目前經歷了三個階段,呈現出功能復雜化與整合化的趨勢。階段一,機器人的任務是代替人的手,工業機械臂是這一階段的代表。第二階段,機器人的功能更加豐富,能夠代替人的手、眼、腦。第三階段的復合機器人則實現多傳感器融合,能夠更大幅度替代人工。
當前機器人行業發展正在從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發展。從商業角度來看,在當前行業的競爭態勢和市場需求下,機器人企業實現商業成功離不開三個關鍵要素:產品好用、價格便宜、所在市場空間大。
?產品好用:
機器人能夠快速有效替代部分人工,大幅提升工作效率,這要求機器人需要具備部署快、操作簡單、穩定性高、環境友好性高等特點。
?價格便宜:
從市場反饋來看,大部分的服務機器人價格基本在幾萬到幾十萬之間,實際人工替代價值不明顯,而價格較低的機器人往往性能表現一般。想要價格低于同品類產品,便要求公司要具備優于同類公司的成本控制能力。
?市場空間大
從《報告》中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服務機器人規模達到49億美元,預計2022年,將達到65億美元,到 2024 年,隨著新興場景的進一步拓展,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將有望突破 100 億美元。這意味著在老齡化不斷加劇的背景下,教育、公共服務等細分領域都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
以旁觀者角度來看,這三點似乎并不具有多少難度,在固有印象中,這些不就是企業的“基本功”?
事實顯然并非如此,商業的成功永遠不是“1+1=2”,尤其是當前最前沿的機器人產業,作為技術驅動型產業,團隊從0到1的建設開支巨大,且需要持續投入。在這樣一個高投入的行業,沒有企業能夠保證自己率先跑出市場,一旦運營過程出現問題,前期投入大多會打水漂。
此外,產品的每一次升級、價格每一次下降的背后,需要企業持續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然而技術研發的門檻限制以及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會造成產品的研發周期大幅延遲,產品上線時間落后,從而導致企業錯過搶灘登陸的最佳時間。
提升產品體驗,降低價格的有效路徑。
有需求,就有市場。機器人企業的焦慮,早已被AI技術供應商們“看在眼里”。隨著一批批掘金者邁入行業,低門檻、低成本的技術方案逐步進入市場,機器人產業的桎梏正在緩解。
作為國內最早一批的機器人關鍵AI技術供應商,INDEMIND是其中的代表。
立足產業鏈最上游,INDEMIND在機器人的導航、避障、決策、AI交互等關鍵技術和產品開發方面有著豐富的積累,且擁有面向機器人企業從0到1搭建產品的全棧式技術能力。在2021年,針對商用場景的應用需求,專門推出了RBN100商用機器人AI方案。
作為整體解決方案,RBN100商用機器人AI方案可為機器人提供導航定位、圖像識別、路徑規劃、交互決策等多種必備核心功能,在應用表現上也有著獨有優勢:
?適用性極強:
基于INDEMIND自然視覺導航技術,機器人可以做到商用室內場景全適應,做到不挑場景、無需調試,無論商場、酒店、餐廳還是醫院,可以有效替代人工。
?超低成本:
RBN100商用機器人AI方案本身最低可以下探到2千元以內,包含導航和電池的完整底盤成本則下探到5千元以內。結合相對成熟的作業單元技術,整機從立項到量產最快可以控制到2個月以內,平均可縮短6-9個月的研發時間,節省80%接近千萬級的研發成本。
?智能程度高:
基于INDEMIND立體視覺技術,結合決策引擎技術,機器人不僅可以實現主動智能避障、更新地圖等,還可以進行人機交互,實現召喚、跟隨等多種自然交互任務邏輯。
?部署效率高:
搭載RBN100商用機器人AI解決方案的機器人產品可以免去預部署步驟,開箱直接使用,并且可以根據用戶的需要自定義工作邏輯,操作簡單不需要任何技術知識,普通用戶即可操作。
需要提到的是,RBN100商用機器人AI方案是基于INDEMIND標準化框架,采用標準化系統(INDEMIND OS)+標準化模組套件(包含傳感器、計算單元、控制硬件、底盤驅動等)的組合,搭配成熟的硬件參考設計,在應用上對于環境、功能、個性化需求及外觀選擇等因素的限制較小,場景適用性和部署效率得到極大提升,能夠廣泛應用各類商用場景,服務全品類機器人。
目前,INDEMIND已在商用機器人領域達成訂單超2萬臺,單客戶、單訂單超過7000萬,得到客戶的普遍驗證。未來,隨著量產規模的上升以及新技術的應用,成本還可持續下探,且方案的智能化程度和產品體驗也能不斷提升。
審核編輯 黃昊宇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512瀏覽量
207496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133瀏覽量
26945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