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政府7日宣布的一系列芯片出口管制新規,未來美國企業除非獲得政府許可,否則必須停止向中國出口先進芯片和相關制造設備,也不得提供運用美國技術、在他國制造的芯片。作為語音芯片廠家,廣州九芯電子給大家簡單介紹美對中擴大半導體禁令的影響:
這些措施旨在斷供有助于中國發展半導體、人工智能和超級計算機的關鍵軟件、芯片和機械,也可能使我們中國一些半導體研發制造企業被迫完成技術上的自給自足。
《路透》(Reuters)引述花旗經濟學家說法指出,中國半導體業可能因此面臨「史普尼克時刻」(Sputnik moment),即在技術脫鉤下,中國芯片制造商被迫自力更生,嘗試創新解決方案、制定自己的研發路線,即使長期下來可能不會在商業上取得成功。「史普尼克時刻」最初是指,冷戰期間,美國在蘇聯發射世界第一顆衛星之后面臨技術落后的處境。
「CNBC」則分析,中國內地本土芯片制造與設計商仍然極為依賴美國設備,世界上最先進的半導體制造商,例如臺積電,也需要美國的技術,這意味著任何依賴臺積電的中國公司都可能被切斷芯片供應。此外,中國最領先的芯片制造商中芯國際,在技術上仍然落后臺積電好幾年。美國最新出口限制措施拖慢了中芯國際急起直追的速度,因此中國距離半導體自給自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對中美科技戰的影響?
中國對半導體的需求非常龐大,占全球需求逾75%,2021年相關進口總額達5560億美元(17兆7312億元)。而且中國逾九成半導體需求是透過進口和在境內外資公司來滿足。雖然中國已經投入了數十億美元來發展半導體產業,但以中芯國際為首的中國公司仍市占率不到15%。
過去五年,中美科技戰使中國在某些技術領域慘遭脫鉤。為減少對進口芯片的依賴,中國老早計劃打造芯片自給自足的產業鏈,不過拜登(Joe Biden)政府在中國尚未達成目標之前就技術斷供,讓中國制造商更難擁有生產先進半導體的能力。
對中國半導體的影響是?
波士頓咨詢顧問公司(BCG)2021年一項估計指出,一個國家若想建立完全「自給自足」的本地芯片供應鏈,將需要至少1兆美元(約新臺幣31兆8800億元)的增量前期投資。專家表示,新的限制措施可能會刺激中國芯片制造商嘗試使用創新方式或不受制裁的舊技術來生產先進芯片,中國最大代工芯片制造商中芯國際之前也曾嘗試過。
2020年底,中國要求荷蘭半導體設備大廠艾司摩爾(ASML)禁賣極紫外光(EUV)光刻機給中國。全球只有ASML才能制造的EUV光刻機,是生產先進制程最關鍵的微影設備,中芯國際也依賴它使用7奈米制程制造芯片。雖然制裁的目標是阻止中芯國際生產先進芯片,但后來發現有跡象表明,中芯國際仍通過從ASML購買較簡單便宜的DUV(深紫外光)光刻機,成功生產7奈米芯片。
然而中國中國臺灣的芯片產業顧問麥茲格(Marco Mezger)表示,中芯國際這種嘗試不太可能達到商業大規模量產,「你可以調整某些工具的使用,人是很有創造力的。但產量會有多少呢?他們要如何才能實現商業化產量?這些都是問題。」
專家表示,中國本土芯片設備制造商仍落后國際大廠四到五年,因此這些中國設備商其實不可能馬上替代科磊(KLA Corporation)、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和科林研發(Lam Research)等美國設備供應商。
另外兩家可能受到打擊的中國半導體設備制廠,是制造NAND快閃存儲器的「長江存儲」,以及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制造商「長鑫存儲」。這兩家都是大約10年前受中國政府支持成立的企業,被中國當成打進全球市場的最大希望,與三星電子和美光科技等頂級企業并駕齊驅。
長江存儲聲稱已開發出232層NAND,而長鑫存儲據報正在向DRAM 10奈米制程產品量產挺進,但兩家公司都尚未實現這兩款最尖端產品的量產。
中國外資半導體廠的凜冬來臨
中國積極扶植國內芯片產業,過去讓美國芯片設備制造商獲利不少,科磊、應用材料、科林研發分別有大約30%收入來自中國。中國是這些廠商最大的市場,也是成長最快的市場。應用材料公司12日指出,對中國的出口限制將導致10月30日為止的季度凈銷售額損失2.5至5.5億美元(約新臺幣79.7至175.3億元),預計影響將維持三個月。
一家設備公司的消息人士告訴《路透》,在俄亥俄州或奧勒岡州設立晶圓廠之前,「我認為我們明年的收入堪憂」。消息人士還表示,制造商正在努力遵守新的出口限制,一些公司決定實施更大范圍供應禁令,以避免違反拜登政府模稜兩可的新規。「如果我們按照規則的每一個字行事,可能就要關門大吉,」一位芯片設備商的職員匿名抱怨道。
審核編輯 黃昊宇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363瀏覽量
218719 -
語音芯片
+關注
關注
12文章
1753瀏覽量
3647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