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報道了一則消息:一位在華經營6家工廠的美國人說,考慮到供應鏈問題、貿易緊張局勢以及疫情封控,客戶希望他到其他的地方生產商品,他表示,沒有哪里比得上中國,他用了30年時間才打造出這條供應鏈,使其像瑞士鐘表一樣精密運行,沒有什么能比得上它。
華爾街日報承認,對于開始重新思考對中國依賴的公司來說,與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脫鉤談何容易。
而對于脫鉤帶來的影響,近期全球芯片行業對此感受更加深刻。
全球芯片產業鏈初嘗美國封鎖苦果
10月28日,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數據顯示,2022年9月,全球半導體銷售額環比下降0.5%,同比下降3%。半導體寒冬正在到來。
從廠商方面來看,全球最大的存儲芯片制造商三星電子此前表示,第三季度半導體銷售額為23萬億韓元(161億美元),同比下降14%。此外,韓國SK海力士的營業利潤同比減少60.3%,環比減少61%。
英特爾第3季度營收同比下降20%,凈利潤同比下降85%。AMD消費業務營收環比、同比跌幅分別達到了53%和40%。英偉達2季度營收67億美元,環比下降19%;凈利潤12.9億美元,同比下降51%,環比下降62%。
據英國《經濟學人》網站10月17日報道,9月底,總部設在愛達荷州的存儲芯片制造商美光科技公司季度銷售額同比下降20%。一周后,加利福尼亞州芯片設計公司超威半導體公司將第三季度銷售預期下調了16%。今年到目前為止,在美國上市的半導體企業總市值已經減少了超過1.5萬億美元。
美國排行最高的三家半導體制造設備供應商的股價表現也不樂觀。美國應用材料公司下跌了57%;泛林研究公司下跌了59%;科磊公司下跌了45%。從目前來看,盡管全球半導體下滑,但資本支出仍是新高。
伴隨下滑而來的,是各大廠開始集體縮減支出與砍單,早前,美光、鎧俠削減近三成2023年資本支出,當前全球第二大DRAM廠SK海力士也宣布將大幅縮減明年資本支出七至八成。
此外是臺積電芯片遭遇大客戶砍單50%。今年來,臺積電縮減開支計劃,已經兩次下調了今年的資本開支,每次下調的幅度超過了40億美元,并且還宣布關停部分EUV光刻機。
日前據最新消息指出,由于3nm制程大客戶臨時取消訂單,臺積電因而大砍訂單,最多高達四、五成。
根據業內的說法,目前具體是哪個客戶砍單臺積電暫時還不清楚,但對臺積電的打擊頗大,畢竟3nm工藝是花了200億美元投資建成的,少了客戶就很難收回投資。
從目前全球市場來看,芯片行業的風險是結構性的,消費電子芯片已經全面過剩,晶圓代工產業也在逐季下行。各大廠也在試圖通過降價來去庫存,降低風險,比如德州儀器(TXN.US),其型號為TPS61021的通用消費類電源管理芯片,價格已從去年45元的最高點跌至目前的3元左右。跌幅高達93%。
去年手機芯片缺貨的時候,一些芯片價格漲幅在5倍以上,但目前許多已跌回到原價。
據公開數據顯示,近三年來,我國平均每年都要支出4000億美元的用于進口芯片,甚至遠超對石油的進口量,芯片是中國第一大進口商品。2021年我國進口芯片數量為6355億個,較2020年增長了16.9%,創下我國進口芯片的紀錄。在整個2021年間來自中國企業的訂單,吃下了全球芯片市場超60%的產能。
可以說,全球芯片產業的下行,一方面是全球電子消費產品的萎縮,一方面也都在初嘗美國芯片禁令的苦果。
因為從整個市場來看,全球電子消費市場都在萎縮之際,去制裁一個全球最大、占比達60%的芯片進口市場,對整個產業鏈的打擊會形成鏈條式的蝴蝶效應,會在整個全球產業鏈的廠商之間傳導,這種初步效應正在呈現,未來的負面效應很可能會持續放大。
Gartner實踐副總裁Richard Gordon也表示:“全球半導體市場正在進入疲軟期,這種疲軟期將持續到2023 年,屆時半導體收入預計將下降2.5%。”
逆全球大環境而動,中國為何要擴大產能?
如前所述,近三年來,我國平均每年都要支出4000億美元用于進口芯片,也因為經歷了刻骨銘心的“卡脖子”之痛,國產市場從“買辦”思維轉變為自主替代思維,自研芯片已經成為一股浪潮。
在如今全球性芯片產能過剩,全球芯片大廠大跌的環境下,國內芯片大廠卻在擴產。中芯國際在上月就投入515億擴產28nm。
中芯國際擴大產能,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響應國家政策,因為國內提出芯片供給未來國產化要達到70%,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必須擴大產能,另一方面,為了芯片的戰略安全也需加快國產替代,減少對外依賴。
不同于14nm以下的高端芯片更多用于小部分行業領域,28nm是成熟工藝,在很多行業用到,所以先穩安全,再攻克難關是比較現實的路徑。
而對于芯片的需求,國內與海外不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芯片進口國,60%的芯片需求都在國內市場,世界范圍內過程,但中國芯片并不過剩。2021年,中國大陸集成電路市場規模為1865億美元(本土消耗),實際在大陸制造的芯片產值僅為312億美元,自給率約為16.7%。
由于美國制裁導致的芯片限制,大量的芯片進不了中國市場,為了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國內企業產能就要替代外國企業產能,因此,這是中芯國際擴大產能的重要原因。
從國內對芯片的需求來看,28nm的芯片產品可以應用于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家電、通信,以及物聯網設備、路由器和機頂盒等領域,比7nm、5nm制程的芯片的市場需求要廣泛的多,基本上可滿足市場90%需求。
尤其是汽車電子絕大部分還是要28納米以上的芯片制程。由于國內汽車產業在高速發展,對28nm的芯片需求非常龐大,因此,國產產能需要進一步提升,降低對進口的依賴,提升國產化率。
在目前,國內芯片產業的發展整體是向上走的。尤其是當前28nm芯片已經成了中芯國際的拳頭產品,其制程和光刻技術是相對領先的。
數據顯示,今年1到9月,我國進口芯片總量為4171.3億顆,同比下降了12.8%,半導體制造設備進口數量也同比下降了6.9%,相當于中企累計砍單了610億顆芯片。
砍單的背后,是部分國產芯片產能已經上來了,對成熟工藝實現了國產替代,國內芯片擴產,也強化本土芯片的供應能力,對外的需求自然就降低了。當然對于國內的芯片戰略來看,另一方面還需要加快芯片的出口,向海外搶占中低端芯片的市場份額。
國產芯片,未來3~5年或會成為世界重要一極
從目前來看,美國的半導體打壓其實形成了一個競爭的真空地帶,資本與人才會向國內芯片產業聚攏,這在過去是很難想象的。
全世界許多半導體企業的芯片其實都是想賣到中國市場去的,但是美國試圖通過芯片卡脖子壓制國內芯片產業向上游產業鏈與尖端領域發展,制定了一些限制條款,這樣一來,海外生產的一些芯片產品無法賣到我國,這也是全球芯片產能過剩的一個重要方面。
這種負面效應在未來幾年會愈來愈強,半導體市場正在進入一個行業下行周期,大量廠商有市場去庫存與出貨謀求利潤的壓力,美國的禁令限制會讓全球芯片產業鏈上的焦慮情緒愈加濃厚,去美化需求會進一步推動美國芯片同盟的“離心力”。
現在國內市場的需求擺在這里,需求能驅動市場與產業的創新,當全球市場芯片過剩的時候,我們的市場沒有過剩,市場優勢也能帶動規模化產業鏈,只是以后我們會完全自給自足了, 被美國限制的廠商,時間拖的越久,未來重新搶奪國內市場的機會就越小了。
這帶來的結果可能會類似光伏產業,芯片產業在國內也將逐步培育出完整的產業鏈,并且很有可能如業內預料,中國的產業鏈崛起,會將芯片價格打下來,隨著價格優勢的喪失,國外芯片的競爭力也將持續滑坡。
正如有業內人士指出,光伏當年也是不亞于芯片的高新技術產業,結果二十年過去了,現在國內光伏占據全球份額70%以上,剩下30%也基本都是組裝工廠。
芯片或許也將是類似的軌跡,利潤營收與市場都是自己說了算。
從苗頭來看,我國芯片制造的突破在逐步推進,上海相關國產光刻機企業已實現90nm制程芯片,中芯國際28nm的成熟工藝正在取得領先,14nm芯片量產在即,5nm蝕刻機,12英寸大硅片等方面也在突破。
韓國《亞細亞經濟》近日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全球市值排名前100的芯片公司,中國大陸有42家、美國有28家,而韓國僅有3家。
從芯片公司數量上來看,中國大陸排名第一,這意味著國內正在謀求實現芯片產業鏈覆蓋的路線推進,從趨勢來看,全球芯片的走勢與中國市場的芯片發展與美國的預想不同,這一次,美國可能要失算了。
整體而言,國產芯片自主突破的氛圍與決心比以前更強了,國內政策層面也需要給芯片產業留出更好、更開放的市場環境、人才流動環境以及商業化土壤,將自主國產化替代作為長期戰略持續深耕、推進,按照目前的發展走勢來看,國產芯片在未來3~5年會崛起成為世界重要一極,我們拭目以待。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1090瀏覽量
42596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