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伴隨著終端消費電子市場疲軟,消費類芯片需求放緩,導致行業存貨水平創新高,各家去庫存需求導致產品價格競爭加劇,產品毛利率快速下降,進而致使部分公司凈利潤大幅度下滑甚至出現虧損,前三季度超過半數公司凈利潤出現同比下滑。
在行業下行的背景下,面板廠商持續降低稼動率控制產出,全產業鏈庫存回落至健康水平,而LCD TV面板價格也開始止跌企穩,部分產品甚至出現上漲的情形。而國內模組廠商則尋求其他出路的機會,以更好的度過市場的低迷期。
超5成公司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
據集微網統計的A股半導體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業績顯示,160家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合計4646.75億元,平均每家企業29.04億元。
從業績規模來看,營收超過100億元的公司有12家,分別是聞泰科技、長電科技、太極實業、納思達、韋爾股份、通富微電、木林森、深科技、有研新材、時代電氣、北方華創、三安光電,其營收分別為420.85億元、247.78億元、236.12億元、189.76億元、153.83億元、153.19億元、122.01億元、120.12億元、117.35億元、108.76億元、100.12億元、100.12億元。
而在營收增幅方面,有101家公司營收實現同比增長,占比達到65%。其中,營收增幅超過100%的企業僅有4家,分別是海光信息、拓荊科技、納芯微以及華海清科,其營收增幅分別為180.88%、165.19%、120.35%及108.40%。
在歸母凈利潤方面,今年前三季度,有143家A股半導體公司歸母凈利潤實現盈利,合計盈利555.52億元,另有17家企業凈利潤出現虧損,共計虧損31.21億元。
從歸母凈利潤規模來看,160家企業中,共有12家企業歸母凈利潤超過10億元,分別為長電科技、韋爾股份、兆易創新、華潤微、紫光國微、晶盛機電、聞泰科技、振華科技、北方華創、時代電氣、納思達以及三環集團,其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4.52億元、21.49億元、20.92億元、20.57億元、20.41億元、20.09億元、19.44億元、18.64億元、16.86億元、15.63億元、15.52億元以及12.43億元。
在凈利潤增幅方面,僅有78家企業凈利潤出現同比增長,而高達82家企業的凈利潤出現同比下滑,占比高達51.25%。
從凈利潤增長幅度來看,安路科技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2963.05%,居于首位。緊隨其后分別是盛路通信、海光信息、拓荊科技、芯原股份、聚辰股份,增幅分別為1214.47%、424.16%、309.73%、250.23%、212.82%,均超過200%。
歸母凈利潤增幅在100%-200%(含)之間的企業有16家,分別是盛美上海、力合微、江化微、芯源微、國芯科技、北方華創、長川科技、江豐電子、華海清科、新萊應材、清溢光電、斯達半導、復旦微電、東微半導、安集科技以及概倫電子。
TV面板價格迎來新拐點
行業步入下行周期,大尺寸TV面板價格也跌至近三年最低水平,同比跌幅超過50%,部分尺寸產品價格已跌破面板廠的現金成本。為此,面板廠商于今年6月開啟減產計劃,以降低庫存水位。
伴隨面板廠積極執行減產計劃,TV面板價格也于10月開始止跌回升。根據群智咨詢調研數據顯示,在面板廠積極減產和價格策略的推動下,32/43吋面板價格預計10月上漲2美元,而50/55/65/65吋產品價格也于10月止跌。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董敏對集微網表示,“TV面板價格于10月起迎來上漲。但是想出現大幅度,且長時間的上漲行情還是比較困難。因為現在的上漲更多的是產量的控制,而不是市場需求的大幅轉好?!?/p>
根據Omdia最新調查,全球面板廠2022年Q3產能利用率僅62%,Q4并無調升計劃,將持續在65%以下徘徊。
值得提及的是,經過近幾個產能調整,面板產業鏈廠商的庫存已回落到較為健康的水平。據調研數據顯示,目前京東方、TCL華星的庫存在5-6周左右、惠科在10周,中國臺灣面板廠的庫存在4-5周左右。而在品牌端,三星電子的庫存在3-4周,而海信、創維、康佳、小米、LG電子等廠商庫存在4周左右。
華西證券分析師認為,第四季度面板產出仍將會較原先計劃大幅減少,整體面板價格具備非常強的支撐。在最新的減產信號下,疊加“雙11”及世界杯賽事催化,整體面板價格有望迎來周期底部。
董敏進一步稱,“長期來看,中國市場的開機率低,消費習慣的變化,以及全球經濟的低迷。短期原因在于新冠疫情、戰爭、通脹等的影響。從這些長、短期因素疊加來看,明年市場都不會發生變化。所以明年即使會有恢復性上漲,但也難言樂觀。”
業績新增長點將至未至?
在市場低迷的背景下,面板廠商通過控制供給來應對,而部分模組廠商則尋求其他出路的機會,包括切入汽車、物聯網、工業、醫療等賽道。
集微網近日從業界獲悉,由于速騰聚創的激光雷達訂單量大幅提升,該公司為滿足交付與立訊精密達成合作,而立訊集團體系中的高偉電子也隨之受益,斬獲速騰聚創雷達的模組代工訂單。
相關人士透露:“速騰的激光雷達組裝、接收發模組組裝、標定以及測試都是由高偉做,今年7月已經開始量產了,目前設計的年產能在100萬顆左右,但客戶定點數是遠大于這個量的。速騰之前是有自己的產線,未來應該都會往高偉這邊轉,自己就專注在方案和軟件的部分;高偉2022年拿到的訂單份額大概是20%左右,明后年的量會有比較明顯的增長?!?/p>
雖然激光雷達廠商的訂單開始流向供應鏈,但這些廠商能否借此迎來拐點還是要畫一個問號。未來幾年,智能汽車的市場規模和激光雷達的上車率是決定供應鏈業績增幅的關鍵因素。
此前接受集微網采訪的一家方案商表示:“比較理想的智能駕駛方案至少需要3個雷達,如果成本允許的話5個是要有的,現在主流的方案其實在成本、體積和使用壽命上都多少會有瓶頸。雖然比同等線數的機械雷達已經降了一個量級,但還是有很多終端沒辦法接受多個雷達的價格。”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市面上新能源汽車搭載激光雷達的數量都以1-2顆居多。
這也意味著,只有規模相對較小模組廠才能夠在短時間內享受到激光雷達市場的紅利。如果因手機市場訂單縮減導致產能缺口過大,激光雷達市場目前的體量無疑就是杯水車薪。
不過每一種新產品的普及和價格下降都需要過程,新勢力的參與或許會讓這個過程加快。尤其是現在許多消費電子產業鏈的廠商也涉足這個領域,不同的“基因”勢必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叭A為覺得激光雷達長期能降到一兩百美元一顆。”
其實對模組廠來說,融入消費電子的“基因”就像是一把雙刃劍。
相比核心的芯片環節,模組廠的門檻顯然沒有那么高,激光雷達的組裝代工就是從早期只有日、韓廠商能夠完成,發展到不少國內廠商也能分一杯羹的局面。消費電子行業廠商能夠讓價格更快下降、產品更快普及的同時,勢必也會把組裝環節的加工費壓縮到極致。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502瀏覽量
219728 -
模組
+關注
關注
6文章
1501瀏覽量
3044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