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極管的三種狀態
三極管的三種狀態也叫三個工作區域,即:截止區、放大區和飽和區。
很多初學者都會認為三極管是兩個PN結的簡單湊合,如下圖:
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兩個二極管的組合不能形成一個三極管,我們以NPN型三極管為例,如下圖:
兩個PN結共用了一個P區(也稱基區),基區做得極薄,只有幾微米到幾十微米,正是靠著它把兩個PN結有機地結合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使三極管完全不同于兩個單獨的PN結的特性。三極管在外加電壓的作用下,形成基極電流、集電極電流和發射極電流,成為電流放大器件。
三極管的電流放大作用與其物理結構有關,三極管內部進行的物理過程是十分復雜的,初學者暫時不必去深入探討。從應用的角度來講,可以把三極管看作是一個電流分配器。一個三極管制成后,它的三個電流之間的比例關系就大體上確定了,如下圖所示:
β和α稱為三極管的電流分配系數,其中β值大家比較熟悉,都管它叫電流放大系數。三個電流中,有一個電流發生變化,另外兩個電流也會隨著按比例地變化。例如,基極電流的變化量ΔI b =10 μA ,β = 50 ,根據 ΔI c = βΔI b的關系式,集電極電流的變化量ΔI c = 50×10 =500μA ,實現了電流放大。
三極管自身并不能把小電流變成大電流,它僅僅起著一種控制作用,控制著電路里的電源,按確定的比例向三極管提供Ib、Ic和Ie這三個電流。為了容易理解,我們還是用水流比喻電流,如下圖所示:
這是粗、細兩根水管,粗的管子內裝有閘門,這個閘門是由細的管子中的水量控制著它的開啟程度。如果細管子中沒有水流,粗管子中的閘門就會關閉。注入細管子中的水量越大,閘門就開得越大,相應地流過粗管子的水就越多,這就體現出“以小控制大,以弱控制強”的道理。由圖可見,細管子的水與粗管子的水在下端匯合在一根管子中。
三極管的基極b 、集電極c和發射極e就對應著圖中的細管、粗管和粗細交匯的管子。如下圖所示:
若給三極管外加一定的電壓,就會產生電流I b 、I c 和I e 。調節電位器RP改變基極電流I b ,I c也隨之變化。由于I c = βI b,所以很小的I b控制著比它大β倍的I c。I c 不是由三極管產生的,是由電源VCC在I b的控制下提供的,所以說三極管起著能量轉換作用。
教材書上都說:
發射極正偏集電極反偏,三極管處于放大狀態;
發射極正偏集電極正偏工作在飽和區;
發射極反偏集電極反偏工作在截止區;
發射極反偏集電極正偏工作在反向放大狀態。
按老師的方法是:先假設是在飽和區,在計算C E兩端的電壓,以0.3伏作為飽和區放大區的判斷標準(小于則為飽和模式,大于則為放大模式);當c e間電壓為無窮大時即為截止區!
另一個說明:三極管的三種狀態
三極管的三種狀態也叫三個工作區域,即:截止區、放大區和飽和區。
(1)截止區:三極管工作在截止狀態,當發射結電壓Ube小于0.6-0.7V的導通電壓,發射結沒有導通集電結處于反向偏置,沒有放大作用。
(2)放大區:三極管的發射極加正向電壓,集電極加反向電壓導通后,Ib控制Ic,Ic與Ib近似于線性關系,在基極加上一個小信號電流,引起集電極大的信號電流輸出。
(3)飽和區:當三極管的集電結電流IC增大到一定程度時,再增大Ib,Ic也不會增大,超出了放大區,進入了飽和區。飽和時,Ic最大,集電極和發射之間的內阻最小,電壓Uce只有0.1V~0.3V,Uce《Ube,發射結和集電結均處于正向電壓。三極管沒有放大作用,集電極和發射極相當于短路,常與截止配合于開關電路。
主要是根據兩個pn結的偏置條件來決定:
發射結正偏,集電結反偏——放大狀態;
發射結正偏,集電結也正偏——飽和狀態;
發射結反偏,集電結也反偏——截止狀態。
這些狀態之間的轉換,可以通過輸入電壓或者相應的輸入電流來控制,例如:在放大狀態時,隨著輸入電流的增大,當輸出電流在負載電阻上的壓降等于電源電壓時,則電源電壓就完全降落在負載電阻上,于是集電結就變成為0偏壓,并進而變為正偏壓——即由放大狀態轉變為飽和狀態。當輸入電壓反偏時,則發射結和集電結都成為了反偏,沒有電流通過,即為截止狀態。
正偏與反偏的區別:對于NPN晶體管,當發射極接電源正極、基極接負極時,則發射結是正偏,反之為反偏;當集電極接電源負極、基極(或發射極)接正極時,則集電結反偏,反之為正偏。總之,當p型半導體一邊接正極、n型半導體一邊接負極時,則為正偏,反之為反偏。
審核編輯 :李倩
-
三極管
+關注
關注
143文章
3622瀏覽量
122220 -
電流
+關注
關注
40文章
6924瀏覽量
132497 -
放大器件
+關注
關注
0文章
5瀏覽量
1474
原文標題:三極管飽和區、放大區和截止區的理解方法圖解
文章出處:【微信號:谷泰微,微信公眾號:谷泰微】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