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驅動下,云計算的未來將通往何方?現代化云基礎架構、云原生戰略、大數據、AI 如何賦能各行各業、多元業務場景,助力中國出海企業著眼未來轉型?
今年 Next 大會 Google Cloud 圍繞開放式基礎架構云、數據云、協作云、安全云四項云戰略,發布了 123 個最新產品與技術,加速企業數字轉型與創新。Next ’22 中文精選課聚焦中國出海企業共同關注的云架構部署、數據分析與洞察、安全合規、成本效益等領域,以構建、分析、設計、現代化改造、運維、安全為技術脈絡,為您解讀最新產品與服務,分享云上最佳實踐案例,助力出海企業構建高效、創新、安全的數字化新機遇。
六大技術主題,共話云上數字未來
現代化應用
Google Cloud 助力企業
加速現代化改造
//
數字經濟下,如何重塑現代化架構?看 Google Cloud 專家解讀如何通過領先的基礎設施、多云支持及智能解決方案輕松實現應用現代化,展示基礎架構產品組合新增功能如何幫助企業降本增效?
計算優化:
Tau 系列的高性價比 VM 中增加了新成員: T2A,支持常用的 Google Cloud 產品,如 Google Kubernetes Engine,并具有廣泛的生態系統支持,包括主流的操作系統、數據庫、編程語言和其他工具。
新的 C3 Compute Engine 虛擬機系列由第四代 Intel Xeon Scalable 處理器提供支持,采用 Google 定制的英特爾基礎設施處理單元 (IPU),支持新的 200 Gbps 低延遲網絡和高性能 I/O 產品 Hyperdisk。
Cloud TPU v4 Pods 是谷歌的定制 ML 基礎設施,用于訓練具有高性價比和碳效率的大規模、最先進的 ML 模型。
NVIDIA A2-ultra GPU VM 具有 80 GB 的 GPU 內存,與原來相比,推理吞吐量提高了 25%,HPC 模擬性能提高了 2 倍。
宣布將 autopilot 作為 Google Kubernetes Engine 的默認版本或模式。用戶只需要通過 kubernetes 的端點或 API 部署應用就可以,Autopilot Cluster 會依據應用所需資源來自動彈性伸縮,并且只會按 Pod 運行所用的資源計費。
儲存優化:
Google Cloud Hyperdisk,為下一代塊存儲服務,利用新的 IPU 架構,輕松動態地調整存儲以適應您的工作負載。Google Hyperdisk 是一個全新的產品組合,它可以解耦存儲的性能和容量,讓您的性能和成本達到一個最佳的平衡 (將在今年晚些時候提供預覽版,2023 年正式發布)。
Google Cloud Storage 將在第四季度推出新的功能 auto class,通過 auto class,您可以通過點擊簡單的按鈕來配置策略將對象從一種存儲級別遷移到另一種存儲級別,無需任何人工干預,且無需支付任何數據移動,刪除或檢索費用。
通過新發布的 Google Cloud Backup 和 DR,用戶現在可以直接在云控制臺中選擇并設置備份策略。可以選擇 GCVE,GCE,數據庫及其他應用程序進行本地或遠程的無縫保護,降低存儲的使用量的同時減少成本。
網絡優化:
用于專用服務連接的 L7 PSC 提供安全控制、路由、遙測和一致的策略控制,為所有服務啟用更靈活和一致的策略。
Private Service Connect 新增加五個合作伙伴托管服務: Confluent、Databricks、Datastax、Grafana 和 Neo4J,使客戶能夠輕松地使用來自我們合作伙伴的數據和分析服務。
通過 Media CDN 實現端到端的視頻流,Live Stream API,提供優化的跨設備查看體驗。
用于 Media CDN 的 Network Actions,在私有預覽中,運行自定義代碼以增強安全,管理用戶體驗,利用開發人員友好的開源 WebAssembly 帶來可編程性。
Cloud Firewall Essentials 與 Standard 功能強大的,完全分布式防火墻服務,可提供動態,顆粒度控制,包括微分段,獨立于網絡結構,動態可擴展。
成本優化:
新的 Flexible Committed Use Discounts (Flex CUD) 可以幫助您節省 Compute Engine 高達 46% 的按需定價,以換取一年或三年的承諾。
引入一項新的成本建模服務,幫助客戶在部署之前為即將到來的工作負載建模和預測成本。同時增強成本異常檢測能力,以提供主動監控和治理,以告知客戶任何不尋常的支出。
分析
Next '22 數據分析發布 -
將 "Bits" 變成 "Bucks"
//
數據洪流下,如何釋放數據價值?回顧 Google Cloud 專家分享如何利用數據分析、AI 與機器學習的力量對數據進行建模,優化業務洞察力,賦能企業決策。
BigQuery
BigQuery 現在允許您分析非結構化和流數據,例如原始文檔和 PDF、視頻和音頻,甚至呼叫中心日志 — 多達 90% 的數據被視為非結構化數據。
BigLake 現在推出了對 Iceberg 這一數據格式的支持,未來還會推出對 Delta 和 Hudi 的支持,使用戶能夠在 Google Cloud Storage 上以開放文件格式存儲數據,并以安全、受管控和高性能的方式在其上運行 Google Cloud 和其他的開源查詢引擎。
BigQuery 與 Apache Spark 的集成使數據從業者用戶可以在 BigQuery 的操作界面直接編寫 Pyspark 腳本或者創建 stored procedure 來分析 BigQuery 和 Google Cloud Storage 里的數據,大大縮短數據處理和數據分析的時間。
推出了 BigQuery Migration Service,一個可以實現從現有的數倉環境快速且低風險地遷移到 BigQuery 的端到端的解決方案。這里的端到端按照遷移的時間線包括評估、SQL 翻譯、數據傳輸和數據驗證這四個階段。
Dataplex
宣布數據庫和 Looker 中的數據自動編目,宣布基于屬性的細粒度訪問策略;宣布了自動數據分析的預覽版本。推出 Data Lineage,目標是提供端到端的數據血緣的追蹤。數據血緣首先會在 2023 年的第一季度對 BigQuery 推出,之后將會擴展到 Composer 和 Data Fusion,還會在未來提供 API,以便用戶將其接入到三方的數據源,并將數據血緣的信息提取到 Dataplex 中。
商業智能:
宣布 Connected Sheets,使用 Connected Sheet 實現大數據分析的民主化。Connected Sheets 現在可供所有 Workspace 用戶使用,包括個人用戶。
Looker 家族: Google Cloud 的商業智能系列現已整合到 Looker 旗下,Data Studio 現在更名為 Looker Studio,免費提供。現已可以從 Looker Studio 訪問 Looker 數據模型。新的 Looker Studio Pro 提供了新的企業管理功能、團隊協作功能和 SLA。
構建
Google Cloud 賦能開發者
事半功倍的開發體驗
//
開放賦能下,如何讓開發者事半功倍?聽 Google Cloud 專家探討如何在 Google Cloud 上輕松進行應用構建、架構設計、部署和維護,聚焦云原生領域新增功能,優化開發體驗,助力企業數字質變。
新的 Cloud Workstations 在 Google Cloud 上提供完全托管的開發環境,并且是 Software Delivery Shield 的一部分,滿足在 VPC 內的真實環境中運行、多 IDE 支持、跨團隊的一致環境、支持自托管工具特征,保障企業對安全敏感的需求。
基于 Google Cloud Run 構建的第二代 Cloud Functions 無服務器平臺,引入了額外的控件、改進的性能和可擴展性,配備了更強大、更高效的計算選項、精細控制和更多事件源,可以處理更多工作負載。
全新推出的 Software Delivery Shield,是一個全托管的端到端軟件供應鏈解決方案,它模塊化的方式,集成了 Google 在軟件工程領域的最佳實踐,可以對開發,軟件供應, CI/CD,以及運行環境進行持續的管控。
Cloud Build 正式支持 SLSA Level 3 構建,針對容器化應用程序和非容器化包的構建生成不可篡改的構建歷史。
Cloud Deploy 支持持續部署到 Cloud Run,借助 Cloud Deploy,您可以以代碼形式聲明和管理發布,可以將版本部署到各種環境,也可以嚴格控制批準和回滾,并使用 Cloud Deploy 來驗證發布是否成功。
設計
Google Cloud 賦能業務創新,
簡化機器學習開發流程
//
數智融合下,如何釋放 AI 生產力?洞悉 AI/ML 領域最新前沿技術應用與最佳實踐案例,探討用于大規模開發、部署和管理數據驅動應用程序的工具,破局企業數字轉型復雜問題。
Vertex AI Vision 一站式商店、簡單的界面、無服務器和可擴展的平臺,可快速構建和部署 Vision AI 應用程序,使數據從業者更容易使用強大的計算機視覺和圖像識別 AI。未來將提供在邊緣部署的能力,且更多功能可幫助您構建自己的模型。
Translation Hub 企業級自助翻譯,使用 AutoML 的自定義翻譯模型,可完成 135 種語言翻譯,高效翻譯的同時,降低企業成本。
Document AI 將非結構化票據內容轉變為業務就緒的結構化數據,支持多種格式的票據以及自定義。新發布的 Document AI Warehouse 是完全托管的服務,用于在單個平臺中搜索、存儲和管理文檔及其 DocAI 提取的數據。
CCAI 實現了呼叫中心的對話智能大腦,提供了識別客戶話語、理解意圖、輔助或者替代人工代理進行對話交流的能力。
宣布基于 LLM 的內容分類服務: Natural Language API: Content Classification 2.0,跨 Google 的協作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基于 Large Language Model 的內容分類模型,支持 11 種語言、1,000 多種分類,以極大地促進語言理解。
新一代語音識別服務: Speech-to-Text API v2,更加友好的 API 借口和鑒權設計,并更新了全新的 Conformer 模型,大幅提升了識別準確度。
Vertex AI 提供了包括 BQML 模型導入、Feature Store 流式注入、新的 pipeline 模塊等更多功能支持,并且基礎設施層面加入了 A100 和 TPU 的支持。
運維
Google Cloud 應用
現代化解決方案最新更新
//
技術賦能下,如何充分利用工具,提升運維效率?了解如何利用 Google Cloud 輕松快速地測試、部署和監控代碼,了解 DevOps、系統管理員和運營商的最大公告,解讀最新發布,解放運維人員。
GKE 上對不同類型工作負載的優化,包括有狀態的、批處理和 HPC 工作負載,可以幫助您快速安全地部署和運維容器平臺運行時環境,輕松地在全球范圍內擴展。
Cloud Run Integrations 的更新,提供了 UI 和命令行的方式來配置與其他托管服務的集成,您可以輕松地配置負載均衡,Redis 以及 Cloud SQL 的連接。
Anthos 中的新用戶界面提供了簡化的群集配置,借助 Anthos 中的新隊列管理功能,您可以跨云、本地和邊緣,以及針對不同的用例管理不斷增長的容器集群隊列。同時我們擴展了 Anthos 管理、配置和策略功能,以幫助您更好地運行虛擬機工作負載以及提供了統一的管理界面。
宣布 Log Analytics 公共預覽版,通過 BigQuery 引擎驅動的日志分析服務,使用戶可以通過 BigQuery 強大的處理能力處理海量的日志數據: 可以將所有數據包括業務數據、安全數據、操作日志數據存儲在統一位置,并能夠將其擴展到 PB 級別。若果您希望將日志數據與業務數據集成以進行分析時,您無需將日志數據從運營存儲復制到另一個位置。
安全
Google Cloud + Mandiant:
未來安全合規的現代化變革
//
企業上云后,如何護航數據安全?了解 Google 和 Mandiant 全新組合,以現代規模和效率防御新出現的威脅,實現安全運營的現代化,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防護。
Security Command Center 是 Google Cloud 的安全與風險管理服務,該服務可以幫助客戶實現資產發現和資產清點。威脅檢測,配置檢測與漏洞發現,合規檢測等能力,將在第四季度開放預覽。
Google Cloud 上的 Chronicle 是云的 SIEM 平臺,是一個現代化的云原生套件,可以更好地幫助網絡安全團隊實現檢測、調查和威脅響應。
基于 Google 內部使用的最佳實踐,推出了 Software Delivery Shield 全新產品,幫助企業保護軟件供應鏈。
零信任咨詢解決方案中為客戶打包了最佳實踐和實施經驗,網絡安全行動團隊和精選合作伙伴可以通過探索性研討會、架構審查、定制建議和實施支持來幫助指導您完成零信任之旅。
發布 Assured Open Source Software 預覽版,使開源軟件的企業和公共部門用戶能夠輕松地將 Google 自己使用的 OSS 包,合并到他們自己的開發人員工作流程中。是客戶受益于 Google 自己使用的端到端的 OSS 的最佳實踐。
云端未來,立足當下。以云和 AI 為核心構建的開放互聯的智能生態系統,正在重塑行業體驗、激發多元活力。Google Cloud 持續深耕技術創新,將數字與行業深度結合,聚焦核心業務問題,加速效率提升與模式創新,與您共筑開放共贏的出海云上新未來。
更多 Next ’22 中文精選課干貨內容等您來探索!
掃描下方二維碼,完整視頻回放等您來看!
原文標題:直擊云上新技術,Next ’22 中文精選課精彩回顧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谷歌開發者】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
谷歌
+關注
關注
27文章
6172瀏覽量
105625
原文標題:直擊云上新技術,Next ’22 中文精選課精彩回顧
文章出處:【微信號:Google_Developers,微信公眾號:谷歌開發者】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