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美商務部悍然出臺半導體出口管制新規,全面收緊先進芯片及相關制造設備出口,不僅震動半導體業界,也引發普通公眾的廣泛關切。
早在美國新規出臺前夕的“吹風”階段,中國半導體設備貿易就已經出現了出人意料的變化,9月我國半導體設備進口201.6億元人民幣,一舉扭轉年初以來下滑態勢,創出年內單月進口“天量”,同比環比增速也均刷新今年記錄,而在剛剛過去的10月份,盡管海關統計數據尚未公開,但中國半導體產業人,同樣經歷了堪稱“生死時速”的緊急應對。
應急措施“各顯神通”
“貿易市場會比較繁榮,因為短期內會有加單”,一位本土設備業人士向集微網分享了他的觀察。
突如其來的美商務部管制新規,在震驚產業界的同時,受影響的國內晶圓制造企業也隨即拿出了緊急應對措施,其中就包括加急采購設備與零部件備品。
根據新規的保留條款(Savings Clause),新增許可證要求的管制物項只要已經處于裝運、發貨過程中,那么其出口、再出口或目的地國內轉移就可繼續進行至11月7日午夜,這一條款相當于為國內晶圓廠留出了一個月的“寬限期”,除了已經采購的設備或零部件加快物流,如果美系設備原廠配合,那么一些現貨通過貨權的變通處理,同樣也可以優先供應國內晶圓廠客戶。
對于后一方式,一位美系設備大廠人士向集微網透露,有國內晶圓廠客戶“他們采購們前幾天是搶購啊,啥都要。確實還有家美國公司,打開倉庫讓他們進去掃貨”。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受影響晶圓廠在當下的應急處置中也顯示出經驗的差距,前述本土設備業人士談到,有晶圓廠因為此前已在設備采購中受到美國方面長臂管轄阻撓,因此從信息預警到采購通路、備品庫存都已打磨出一套“章程”,面對新規顯得較為“淡定”,在新規發布前就已收到預警并啟動預案,另一位行業專家也向集微網透露,該晶圓廠甚至此前就采購有閑置設備,作為零部件備品來源,相比之下,部分晶圓廠由于缺乏政策風險應對經驗,此次確實較為被動,有的不得不通過各種渠道釋放需求,加急采購關鍵零部件,攪動了中國臺灣地區乃至東南亞二手備品流通市場,還有的通過國際律師等渠道尋求協助,以盡快通過設備供應商合規情況盡調。
突如其來的設備貿易“小陽春”,在11月后半月應用材料年報及中國月度海關進出口數據上線后應能得到更多線索,值得進一步密切跟蹤。
相比業界的“疾速潛行”,當下外界公眾所熱議的,還是半導體設備國產替代這一話題,資本市場亦不斷出現“舉國體制”、“成立集團公司搞設備”、“補貼一萬億”、“召集緊急閉門會”等傳聞,以至于有涉及的廠商不得不公開予以辟謠澄清。
不過對于國內廠商而言,設備國產化這一議題或許并沒有外界所想象的那般緊迫。
在接受集微網采訪時,泓滸(蘇州)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吳軍解析了這一問題。吳軍談到,隨著近期消費類電子產品需求急跌的持續,國內外晶圓廠產能普遍從滿負荷狀態有所緩和,例如近期部分海外頭部存儲器廠商已傳出主動減產的消息,產能負荷的下滑自然也會降低設備維護、更新需求。
另一方面,展望未來技術貿易格局,也存在著可能的轉機,吳軍指出,半導體供應鏈“保鏈”、“斷鏈”是一個長期博弈,或將持續拉鋸一兩年之久,背靠中國電子產業巨大市場,在上下各方面的努力下,確實存在爭取管制政策條文或者實際執行力度放松的可能,美國產業界與政策界,也絕非鐵板一塊。
(海外設備巨頭營收相當比例來自于中國市場 圖自Seeking Alpha)
事實上,從近期三大美國設備廠商季度財報或財報預告看,此次美商務部新規,對其中國大陸地區業務營收均有相當顯著影響,季報截止時間為9月末的KLA預計新規對四季度營收直接影響總額約為1億美元,2023年將進一步產生6至9億美元的影響,季報截止時間同為9月末的Lam Research,則預計新規將使2023年減少20至25億美元營收。
盡管新規確實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如前述美系設備大廠人士就切斷與部分晶圓廠聯系一事回應集微網,表示“沒啥舍不得的,合規是必須的”,但若對營收影響長期持續,相關廠商未嘗不會產生“曲線救國”的意愿。
設備國產替代再加速
正如上文所述,通過新規出臺以來的加急采購,受影響晶圓廠正常生產運營“突然休克”的危險將得到相當程度化解,但其負面影響,仍將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步發酵,前述行業專家就明確表示,新規下國內先進制程邏輯芯片、存儲芯片的技術迭代和新項目上馬實質上已經“鎖死”,短期內看不到有非正規渠道救濟的可能。
而新規的影響范圍,也絕不僅限于先進制程廠商。
有本土設備業人士向集微網透露,美商務部新規對美籍人員的限制尤其值得注意,目前三大美系設備廠中,專精于量測領域的KLA相對而言對技術知識控制最為嚴密,其設備后續維保更多利用自建團隊而非外包服務商,駐廠工程師的作業過程也非常注重保密,因此一旦美籍人員撤離,尋找相關設備運維替代方案或將面臨挑戰,此外,由于部分成熟制程產線配套美系量測、 薄膜設備同樣可覆蓋先進制程節點,因此國內在建的成熟制程晶圓廠,也可能因為這部分關鍵設備供應問題影響項目實施節奏,該位人士就表示,已經“明顯感覺他們的裝機速度,還有后期move in的速度,都會隨著主設備的進程做一些調整。”
放眼中長期,面對美國方面層出不窮的“神經刀”,在堅持交涉爭取正當權益的同時,毫無疑問,半導體設備國產替代的重要性也進一步凸顯,設備供應“自主可控”的確定性,是對沖外部不確定性的最好“解藥”。
半導體設備國產替代,其實已熱議多年,不可否認近年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術、產品、商業突破,全行業發展邁上了一個大臺階,但與此同時,也應該看到熱潮翻涌中存在著一些不健康現象,如部分設備廠商用進口核心零部件組裝快速推出產品,聲稱填補國內空白,這樣的“國產替代”在零部件也被納入管制范圍后,將難免被“打回原形”,再如部分晶圓廠盡管言必稱支持國產設備、材料,但導入過程中依然顯得動力不足。
泓滸半導體總經理吳軍向集微網表示,隨著美國管制新規出臺,有三大有利因素將推動半導體設備國產替代進入一個正本清源、激濁揚清的發展新階段
第一,推動國產替代向縱深推進。
吳軍認為,新規將迫使國內設備廠商在總體平臺研仿基礎上,進一步推進關鍵核心部件、材料自主研發。根據吳軍的了解,其多家上市公司合作伙伴依托資本優勢和研發積累,目前已經在量測設備領域加快布局,啟動正向研發項目,對標KLA標桿產品進行突破。
第二,提供吸納人才機會。
吳軍談到,管制新規對美籍人員的限制,迫使許多半導體人才不得不“選邊站”,同時由于業務前景變化,美系設備廠商原先在國內建立的業務團隊也可能面臨較大調整,對于本土半導體設備廠商而言,這將是一個很好的吸納人才的機會。
第三,新一輪扶持政策可期。
吳軍指出,面對未來外部地緣環境進一步惡化的可能,國內不排除再出現如此前“大基金”的設備產業定向扶持機制或者如日韓扶持本土的半導體行業巨頭,資本市場也可能形成新一波投融資熱潮,吳軍預計其熱度可能不會像前兩年火爆,但相信會更有效聚焦在真正有技術,真正有研發,真正有未來市場的主體。
結語
隨著管制新規“寬限期”截止,一道割裂半導體產業鏈的“硅幕”已然浮現,本土晶圓制造廠與設備廠商,也將從最初的震撼和加班加點的緊急應對,轉向“后管制時代”的常態布局與長遠規劃,在其中,關鍵半導體設備及其核心部件、材料國產化,無疑是重中之重。
盡管新規的的確確打在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軟肋”,在短時期內可能減緩我國在先進制程半導體技術上的趕超進度,但展望未來,隨著更多資源向這一環節的聚焦,相信國產替代的長潮巨浪必將沖破阻礙,以更高勢能浩浩蕩蕩奔騰入海。
-
半導體設備
+關注
關注
4文章
348瀏覽量
1513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