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 (EV) 并不新鮮。它們實際上早于亨利·福特(Henry Ford)100年前成名的汽油動力汽車。然而,他們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他們注定要(接近)過時,直到最近,也許是15年前,當他們卷土重來時。至少從公關的角度來看,特斯拉為電動汽車所做的工作比其所有前輩的總和還要多。
就像我們每天使用的許多技術一樣,主流電動汽車所需的技術也需要幫助。值得慶幸的是,這種幫助正在路上,無論是為車輛供電的電池還是管理這些電池子系統(tǒng)的IC。
這兩個概念都是從消費電子行業(yè)開始的,主要是主流筆記本電腦和智能手機。顯然,規(guī)模完全不同,但概念是相同的。例如,在PC/筆記本電腦繁榮時期,鋰電池技術得到了極大的改進,這項研究為當今電動汽車中使用的電池鋪平了道路。由于電動汽車所需的功率水平,電池需要從大約 3 V 移動到今天的 400 和 800 V 系統(tǒng),實現(xiàn)這一飛躍所需的測試是巨大的。在此視頻中了解更多信息。
與此同時,電動汽車中使用的電池管理系統(tǒng)(BMS)也必須實現(xiàn)類似的飛躍。當您的智能手機或筆記本電腦出現(xiàn)故障時,您可以重新啟動,或者在極端情況下,您將失去設備的服務。對于汽車故障,情況并非如此。因此,消除所有故障的壓力是巨大的。
英飛凌是電池管理系統(tǒng)的領導者之一,在電壓鏈的各個層面都擁有豐富的經(jīng)驗。就汽車而言,更高的電壓水平需要使用更多的電池,這意味著更復雜的BMS,具有相同的口頭禪 - 故障不是一種選擇。
BMS 的復雜性不斷增加
典型的汽車電池單元,取決于其化學性質,標稱電壓在 3.2 到 4.3 V 之間。因此,典型的 400 V 電池組需要 100 多個電池。如今,隨著許多主要汽車制造商轉向 800 V,串聯(lián)電池(以及相關的電池檢測 IC)數(shù)量必須翻一番,達到 200 多節(jié)。
在任何給定時間,電池中都會監(jiān)控兩個關鍵參數(shù),即電池單元電壓和電池組內多個位置的溫度。此外,汽車制造商平衡電池組中所有電池的電荷,以確保電池正確、均勻地充電和放電。這既是出于安全原因,也是出于磨損原因。這些任務通常由電池監(jiān)控和平衡IC(也稱為電池管理IC)執(zhí)行。
最新的電池管理IC,包括英飛凌的TLE9012DQU,可以處理多個串聯(lián)電池,英飛凌器件最多可處理12個電池。每個單元的專用ADC和高系統(tǒng)集成度可顯著降低汽車制造商的成本。每個TLE9012DQU器件還具有五個用于溫度監(jiān)控的輸入,無需外部組件即可提供抗熱插拔的魯棒性。
準確性是關鍵
BMS設備的準確性至關重要,這與車輛中部署的電池化學成分有很大關系。目前使用的兩種主要化學品是鎳錳鈷(NMC)和磷酸鐵鋰(LFP)。NMC電池往往具有更高的性能和更高的密度,因此對于給定的電池容量,它們的重量更輕。相反,LFP電池往往更便宜,但對于給定容量來說更重。它們通常用于許多低端電動汽車,但時間會證明即使是這些車輛是否會轉向NMC使用。
LFP電池還需要更高精度的BMS,因為它們具有獨特的充電曲線,比NMC等其他化學物質更平坦。這種特性也會隨著細胞的壽命而變化。讓BMS“了解”電池如何隨時間變化至關重要。例如,與經(jīng)過數(shù)千次循環(huán)的電池相比,全新的電池充電方式不同,并且在充滿電時具有更高的容量。如果BMS不承認這一點,可能會出現(xiàn)問題。電池的磨損和降解也因許多因素而異,包括溫度和使用。這適用于LFP和NMC電池。
無線電池管理系統(tǒng)
電池管理系統(tǒng)的下一個演變是無線處理通信。正如您所料,在考慮這種配置之前,必須進行徹底的測試。通用汽車大約一年前宣布,它將在其由偉世通提供的悍馬電動汽車中部署首款無線BMS。通過移除一些電線和相關線束,汽車制造商可以節(jié)省成本和重量。無線BMS的另一個優(yōu)點是通過移除多個連接器來節(jié)省生產(chǎn)自動化,這通常需要在裝配線上進行人工勞動。將無線信號放在通常的金屬盒內有助于保持這些信號的完整和堅固。
英飛凌基于低功耗藍牙的無線BMS解決方案,該解決方案允許使用基于藍牙協(xié)議運行的專有高性能網(wǎng)狀網(wǎng)絡。星形網(wǎng)絡和網(wǎng)狀網(wǎng)絡配置之間的這種混合允許信號最有效地通信,并在連接丟失時通過其他節(jié)點重新路由。
電動汽車即將到來,因為大多數(shù)主要汽車制造商都承諾,未來幾年他們的車輛將有很大一部分由電池供電。BMS必須跟上步伐。
審核編輯:郭婷
-
電動汽車
+關注
關注
156文章
12147瀏覽量
231849 -
智能手機
+關注
關注
66文章
18515瀏覽量
180614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