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讓汽車洞察秋豪——秒懂自動駕駛ISP(一)中,我們了解了什么是ISP、自動駕駛ISP的特殊性以及黑芝麻智能NeuralIQ ISP優勢,本期我們將深入理解打造優質的自動駕駛ISP,需要經過怎樣的圖像質量調試和其背后的技術原理。
ISP 圖像質量調試
ISP圖像質量取決于算法設計和效果調試兩個方面。算法設計負責提供優良“基因”的圖像處理算法功能,通過調試靈活的適配不同特性的攝像頭 (各類鏡頭、CFA、HDR策略),輸出滿足用戶需求的圖像質量效果。
典型的ISP調試流程如下圖所示:
圖1 ISP調試流程
需求確認:確認調試攝像頭的分辨率、幀率、工作模式、應用方向;
模組檢查:攝像頭硬件品質檢查(模組、sensor、鏡頭);
參數標定:不同sensor特性差異補償;
客觀調試:通過圖像質量客觀指標的把控保證ISP 基礎調優效果;
主觀調試:針對特定應用方向和客戶需求迭代細調;
自動駕駛ISP調試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攝像頭應用于汽車系統,已經成為現代汽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于自動駕駛的安全性而言,攝像頭輸出的圖像質量至關重要。車載攝像頭以感光成像為理論基礎,實際使用中面臨著復雜使用環境的諸多挑戰:
夏日晴天極亮到夜晚無燈極暗的大尺度場景照明亮度變化范圍;
同一場景下,超過120db 的高動態范圍(HDR);
各種極端天氣:雨、霧、雪、沙塵;
復雜的光源環境與顏色還原,LED Flicker;
大景深范圍與探測距離;
低速/高速運動場景;
面對如此多的挑戰,結合不同的自動駕駛應用,給車載攝像頭ISP 的調試提出了不同的需求。舉例來說:
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AEC/AWB響應時間、HDR還原、低光信噪比、顏色準確性、運動模糊、高分辨率sensor適配性;
360°全景環視系統SVS:魚眼鏡頭暗角補償、多攝像頭調試效果一致性;
駕駛員監控系統DMS:感光靈敏度與信噪比、圖像清晰度;
電子后視鏡CMS:HDR恢復、監視器顯示圖像質量;
黑芝麻智能圖像質量調試案例
運動模糊 vs 噪聲水平
對于自動駕駛常見的夜晚低光場景,ISP 輸出圖像為了獲取合適的圖像亮度,往往需要將曝光時間增長到最大值,并且提高增益的補償。
運動場景曝光時間的增加會帶來運動模糊問題,增益的設置則會影響到圖像整體的噪聲水平。尤其是大FOV鏡頭成像的邊角區域,一方面邊角透視失真導致運動模糊更加嚴重,另一方面由于鏡頭陰影亮度補償噪聲水平也會更高。如何平衡曝光時間和增益的分配,并調試合適的去噪參數,是處理這類問題的核心考量。
當曝光時間從28ms 變化到20ms時,運動模糊可以得到改善。但是為了保持圖像亮度一致,左圖需要用到更高的sensor 增益,從而導致了更高的噪聲水平。
對于自動駕駛ISP調試而言,需要優先考慮感知算法能容忍的運動模糊像素個數上限。然后依照特定應用的車輛速度、場景距離、焦距、像素尺寸,反推出對應的最大曝光時間;再依照該最大曝光時間的AEC設置,調試不同場景的去噪參數。
左側結果圖通過運用多幀3D去噪,可以進一步的縮短曝光時間,顯著改善運動模糊的同時,盡管單幀圖像的增益高達9倍(為了保持圖像亮度一致),處理結果的SNR也與右側3倍低增益圖像類似,噪聲得到了很好的抑制。
亮度 vs 對比度 vs噪聲水平 vs 圖像細節
低光照或不均勻光源的環境, 對圖像的噪聲/亮度/對比度/細節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圖像對比度作為一種圖像內容增強方法,原理上也會增強圖像噪聲內容。
在ISP調試中,亮度vs對比度 vs 噪聲水平vs圖像細節是一個多模塊耦合調試的典型例子。實際中,需要根據應用需求,通過多場景調試,平衡各樣例最優效果。
黑芝麻智能 NerualIQ ISP 對于圖像亮度vs對比度 vs 噪聲水平vs細節耦合調試的一個示例。場景為路燈光暈影響下, 暗處的表現。左側的結果,圖像亮度太暗,導致無法分辨細節。中間的結果,通過提升圖像亮度,圖像整體輪廓辨別度提升,但是因為對比度不夠,細節內容仍較難分辨,亮度的提升也一定程度帶來了噪聲水平的提升。右側的結果,通過平衡亮度和對比度,然后結合適當的去噪參數調整,圖像整體輪廓和局部細節(穿反光衣服的行人)都得到了較好的圖像質量恢復。
交通燈顏色還原 vs 整體顏色還原
白平衡是ISP調試顏色還原時需要面對的一個經典問題。白平衡問題有兩個起源,一是黑體輻射,二是人眼顏色恒常性。
圖 7 色度圖標注黑體輻射普朗克軌跡
(圖像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Black-body_radiation)
在任何條件下,對任何波長的外來輻射完全吸收而無任何反射的物體定義為黑體。黑體輻射的電磁波的光譜特性只和黑體的溫度有關。如圖7所示,隨著溫度升高,黑體輻射的顏色呈現由紅—橙紅—黃—黃白—白—藍白的漸變過程,黑體的這個溫度稱為該光源的色溫。
常見光源的色溫和光譜曲線如下圖:
圖 8 不同光源光譜曲線
(圖像來源:https://www.image-engineering.de)
例如,白熾燈的光色是暖白色(圖8的A光),其色溫為2700K,而日光色熒光燈的色溫則是5000K左右(圖8的D50光)。
人眼顏色恒常性是指,當照射物體表面的顏色光發生變化時,人們對該物體表面顏色的知覺仍然保持不變的知覺特性。很好的例子是當我們進入一個白熾燈照亮的房間一會兒以后,就不會有光線昏黃的感覺了。
對于以CMOS、CCD 為代表的圖像sensor而言,在不同色溫和光譜的光源照射下,Bayer RGB 三通道的響應比例是不同的。這必然導致如果不經過處理,圖像的顏色響應會出現顯著的不一致,提升了后續感知算法處理的困難。
ISP 中的自動白平衡(AWB)功能即專門針對這個問題設計。一個優良的AWB算法+調試結果,能比較準確的判斷出成像場景的色溫范圍,并根據已經標定好的sensor 光譜特性,轉化為該場景下B和R通道的補償增益值,實現“白色做白”。
以上是理想的情況。對于自動駕駛而言,特別是夜晚場景,通常會包含不止一個光源。如果這些光源的色溫不一致,就會產生典型的混合光場景問題。
如果需要將整體顏色還原為白色,需要加較多的B通道增益,導致綠燈效果偏青,即左圖效果。右圖通過限制B通道增益,綠燈顏色還原效果較好,但整體效果偏暖。
該場景也是一個混合光源場景,隧道內照明燈色溫偏低,顏色偏暖,隧道外陽光直射色溫偏高,顏色偏冷。除此以外,該圖像sensor使用了大小像素LPD-SPD技術,針對HDR場景,長曝光使用大像素采集用于合成暗區(隧道內),短曝光使用小像素采集用于合成高光區(隧道外)。由于大小像素光譜響應不同,進一步加重了隧道內外顏色差異(左圖結果)。針對這個問題,黑芝麻智能 NerualIQ ISP 專門設計了針對大小像素顏色差異補償的處理算法和調試策略,依照預先標定的大小像素感光差異,動態調整小像素的AWB和CCM,使之處理輸出顏色盡量接近大像素。調試結果如右圖所示,通過調試,隧道外異常偏藍色問題得到了較好的改善。
結語
所謂“大廚做菜,眾口難調”。通過以上幾個實際的調試例子,我們可以認識到,從原理來說,ISP調試的一般目的,不應當設定為解決所有的圖像質量問題。而是應該根據不同模組、不同應用、不同客戶的差異化需求,通過差異化參數調整,最大化ISP算法設計的潛能,使輸出圖像質量定制化滿足特定需求。
審核編輯:郭婷
-
攝像頭
+關注
關注
60文章
4851瀏覽量
95890 -
自動駕駛
+關注
關注
784文章
13856瀏覽量
166590
原文標題:讓汽車洞察秋毫——秒懂自動駕駛ISP(二)
文章出處:【微信號:BlackSesameTech,微信公眾號:黑芝麻智能】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