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條自東向西流淌的內陸河,這里孕育了西北地區的大漠文明,這就是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疏勒河。疏勒河發源于海拔5000多米的祁連山深處,干流全長670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0.31億立方米,是甘肅省三大內陸河之一,為河西走廊糧食安全、鄉村振興提供著堅實的水資源保障。
水利工程是國民經濟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自然環境,關乎民生發展。作為甘肅河西走廊最大的水利工程,疏勒河流域灌區開發歷史悠久,曾培育出古絲綢之路歷史名城——敦煌。但因地處西睡,人煙稀少,到80年代中期,全流域人口密度僅為每平方公里2人。目前,已發展灌溉面積106萬畝,人均占有水地4.6畝,是全河西乃至全省人均占有水地面積最大的灌溉區。流域主要灌區有昌馬河灌區,雙塔堡水庫灌區和黨河水庫灌區。
人工水利巡查,任務重、難度高一
治水安邦、興水惠民。面對每年灌溉期發生的人員落水安全事故,如何加強水域安全防治成為一大難題。在疏勒河流域灌區不僅要定期完成對干渠支渠的巡檢,而且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沿渠道巡查水渠的水流情況及周邊環境。
縱觀疏勒河大多數渠道,都不具備電纜及光纜的鋪設條件,甚至水渠的兩側往往都不具備通車條件,巡檢工作人員每天只能靠步行完成繁重的水渠巡檢工作,長途跋涉、翻山越嶺,用腳丈量水渠的長度,用眼睛記錄渠道的水流及周邊情況。在條件更惡劣的地區,人煙稀少的戈壁灘上,水渠沿線部分區段沒有巡視道路,傳統的人工巡檢方式不能及時反饋支干渠道的水流運行情況,一旦發生突發情況,很難迅速解決。
“智能之眼”智能巡檢,無電無網一樣工作一
人工巡檢的不便,迫切需要智慧的解決辦法。為此,甘肅省疏勒河管理局曾嘗試過“智能巡檢”,在總干渠沿線鋪設光纜及電纜,陸續安裝視頻監測設備。但這種方式一旦面臨無電無網環境,便依然陷于困局,無法發揮持續作用。
針對現實情況與各種技術挑戰,經過多方考量與科學分析,疏勒河管理局選擇與華為聯手,借助水渠視頻智能巡檢解決方案,升級智能巡檢計劃。該方案采用了“四無”生態型攝像機(無電、無網、無對調和無現場運維),克服了傳統視頻回傳對網絡的依賴性,采用VideoX回傳技術打破對有線網絡和公網的依賴實現實時視頻流回傳,可幫助管理人員隨時查看水渠水流情況及周邊環境,從根本上解決無電無網環境下各支渠全靠人力巡檢的問題,及時高效。
不僅如此,“四無”生態型攝像機還內置了無線傳輸模塊。通過一體化設計,內置電機可進行360度掃描,實現最佳信號位置的自動匹配。在運維端,遠程可視可實時觀測太陽能充放電狀態、電池容量、設備離/在線狀態等。一鍵調優和批量巡檢功能,讓巡檢工人“坐朝問道、垂拱平章”的夢想成為現實。
在沒有巡視道路的水渠沿線,華為“四無”生態型攝像機采用模塊化設計,場景化組合各產品,攝像機、微波、太陽能、設備箱、避雷針和雨量筒/水位計等傳感器一一對應的安裝固定在一體化立桿上,按需拼接交付,“一體化”預集成設計,無外部走線,可實現極簡安裝。
在使用功能上,遠端監測室的工作人員可以在日常巡檢中,通過可控制的站點攝像機360度旋轉,以“智慧之眼”替代人為巡檢,極大地提升了運維、巡檢效率。在應對突發事件的巡檢工作中,還可通過視頻AI算法和IoT傳感數據結合,一方面提前預警,有效預防事故發生;另一方面事后取證,進行遠程拍照、錄像取證,提升各個干所業務管理效率。
華為“四無”生態型攝像機智能設計支持實時場景識別,面對自動識別、低照度、雨霧等不同場景,可通過針對性AI增強圖像,水面視頻監測場景實現全天候高清。
2022年,伴隨“新基建”等政策的加速落地,數字化轉型的技術基礎將越來越厚實。安全無小事,使命重于山。針對水利巡檢的數字化轉型升級需求,華為在理解行業、懂行業需求的前提下,將技術轉化成場景化解決方案。
華為“四無”生態型攝像機,用智慧之眼織密水域安全網。未來,“智慧之眼”智能巡檢將繼續在水利灌溉行業的智能運維、安全生產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智能水利持續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智慧水利發展做出更多貢獻。
審核編輯:郭婷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479瀏覽量
252143 -
攝像機
+關注
關注
3文章
1608瀏覽量
60143
原文標題:疏勒河開啟“智能之眼”,無電無網實現智慧水利巡檢
文章出處:【微信號:HWS_yunfuwu,微信公眾號:華為數字中國】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