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關“特斯拉要在中國布局芯片工廠”的消息引發(fā)熱議,但隨后特斯拉回復稱“在中國沒有布局芯片公司”,也就是說,目前來看這件事確實是個烏龍。但這背后可以看出,芯片產能問題依然困擾著汽車行業(yè)。
根據(jù)科創(chuàng)板日報12月5日消息,芝加哥聯(lián)邦儲備銀行政策顧問Kristin Dziczek認為,汽車芯片短缺的狀況仍在持續(xù),估計會延續(xù)到2024年。雖然目前經銷商庫存增加,但這并不是因為芯片供應鏈已經順暢。相反,這更多是由于經濟不確定性和利率上升導致買家退縮。
更早之前,據(jù)汽車行業(yè)數(shù)據(jù)預測公司AutoForecast Solutions的數(shù)據(jù),截至11月27日,受芯片短缺影響,今年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產約411.76萬輛,并預測2023年全球或因缺芯減產300萬輛汽車。
由此可見,芯片供應不足的問題依然在沖擊汽車行業(yè),那么:
· 具體影響目前到底如何? ·汽車缺芯又出現(xiàn)了哪些變化? ·當前國內布局如何,最先突破口又在哪里?
深陷“缺芯”困境的車企
汽車芯片種類較為龐雜,主要分四類:一是功能芯片,主要是指MCU(微控制器芯片)和存儲器,其中MCU負責具體控制功能的實現(xiàn),承擔設備內多種數(shù)據(jù)的處理診斷和運算;二是主控芯片,在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關鍵控制器中承擔核心處理運算任務的SoC,內部集成了CPU、GPU、NPU、ISP等一系列運算單元;三是功率半導體,主要是IGBTs和MOSFETs;四是傳感器芯片,包括導航、CIS和雷達等。
據(jù)了解,以往一輛傳統(tǒng)汽車所需芯片數(shù)量約為500—600顆,而隨自動駕駛、新能源等的出現(xiàn),汽車轉向電子式發(fā)展,2021年平均每輛車所需芯片數(shù)量達到了1000顆以上,一臺配置更高的新能源汽車甚至需要2000顆芯片,沒有芯片,汽車寸步難行。
圖源:平安證券
然而2020年下半年“芯片荒”暴發(fā)以來,汽車芯片首當其中,車企不得不大規(guī)模削減產量。
大眾汽車董事會采購主管Murat Aksel日前表示,預計芯片短缺不會在2023年結束,大眾汽車正在為供應鏈中斷的“新常態(tài)”做準備。
本田汽車最新披露的生產調整計劃顯示,受半導體等部件短缺、新冠疫情蔓延及物流停滯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其位于東京北部埼玉縣的工廠將在12月初削減約30%產量。受此影響,本田思域、Stepwgn等車型交車需等半年以上。
豐田汽車近日也表示,12月,其日本本土的28條生產線中,有4條生產線將暫停生產,停工天數(shù)在1到4天之間。作為主力的SUV“獵犬”和“陸地巡洋艦”等車型將受到影響。
英國《衛(wèi)報》日前也在報道中指出,由于依然面臨全球芯片短缺的困境,捷豹路虎計劃讓英國索利哈爾和海伍德兩大工廠減產,直至2023年第一季度結束。
供應鏈短缺帶來的沖擊同樣影響著國內車市。
理想汽車近日宣布,部分理想汽車App內顯示于11月底交付的車輛將延期至12月交付,原因為核心零配件供應延遲。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也坦言,“缺芯貴電”致使長安汽車今年前三季度損失60.6萬輛產量,其中“缺芯”更是造成大量半成品庫存。
這場從2020年8月份開始的汽車芯片短缺危機,成為了制約汽車產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長達近3年的缺芯,何時解?
雖然在不久之前,摩根士丹利最新發(fā)布的報告指出,汽車芯片大廠瑞薩與安森美正在削減一部分第4季的芯片測試訂單,車用芯片短缺不再,原因是臺積電第3季車用半導體晶圓產出年增達82%,較疫情前高出140%;其次,中國電動車銷量轉弱(占全球電動車五至六成),使得車用半導體目前已足額供給,進而導致汽車芯片大廠紛紛砍單。
但從上述因缺芯而減產的汽車數(shù)據(jù)來看,汽車芯片短缺問題似乎并未得到實質性的緩解,更別提汽車芯片短缺問題告終。海外的市場跟國內市場可能有些不太一樣,而且國內新能源車的增長趨勢,也基本不會發(fā)生變化。
誠然,隨著其他消費類需求走弱,晶圓廠產能稼動率逐步回落,使得汽車缺芯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緩解,但形勢還是比較嚴峻。
博世是全球最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其中國執(zhí)行副總裁徐大全日前表示,“現(xiàn)在(芯片短缺)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仍然處于缺芯狀態(tài),對明年的預測也不太樂觀。根據(jù)很多芯片供應商的反饋,明年還不能滿足博世現(xiàn)在下的訂單需求,還有缺口,甚至有些缺口還相對較大。”
不過,與去年全面“缺芯”相比不太一樣的是,今年車規(guī)級芯片呈現(xiàn)結構性短缺,主要是不同零件的芯片短缺。
目前部分領域的車規(guī)電源管理芯片供需已經改善,如車燈LED驅動、馬達驅動等芯片,但一些關鍵領域的MCU、大功率IGBT模塊和SiC模塊,供給還不是很順暢。相對而言,IGBT、MOSFET等功率半導體后續(xù)產能上來后,國產替代率上升,供需之間將會逐漸平衡,但類似MCU以及各類傳感器等芯片還是比較依賴國外大廠供應,因此短期內依然比較緊張。
業(yè)內半導體專家認為,國產車規(guī)級芯片結構性短缺得到實質解決,可能要等到2025年。芯片新產能投產需要18至24個月的建廠周期以及產量爬坡的時間,意味著新增產能沒有釋放出來,疊加電動汽車的需求在增加,“缺芯”現(xiàn)象必然持續(xù)。
國產汽車芯片正在崛起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曾慶洪曾公開表示,目前我國汽車芯片自給率不足10%,供應高度依賴國外。
上汽集團規(guī)劃部總經理潘吉明也曾坦言,上汽集團當前應用了11大類1600款汽車芯片,其中九成以上需進口。
天風證券在研報指出,中國車規(guī)級芯片在汽車計算、控制類芯片的自主率不到1%,傳感器為4%,功率半導體為8%,存儲器為8%,車規(guī)級MCU國產化率約為5%。
汽車芯片短缺,也意味著這是個國產替代的機會。
目前,國產芯片廠商主要正在這四個方向發(fā)力:
1)功率半導體替代正在提速。中車時代半導體和斯達半導等國產廠商的車規(guī)IGBT模塊也在大批量出貨。
2)國內廠商在32位MCU上已經開始有所建樹,雖然車規(guī)級MCU國內廠商還處在起步階段,但在缺芯的大背景下也是能夠進入汽車供應鏈,成長潛力大。
3)在傳感器方面,比如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等產品,國內外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尤其是激光雷達,有望成為國產突破點。
4)SoC領域,中低端市場傳統(tǒng)巨頭地位穩(wěn)固,而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的大芯片市場上,是目前全球玩家爭奪的重點,國內企業(yè)有望脫穎而出。
資料來源:企業(yè)公告/公開媒體報道
制圖:芯師爺
圖源:第一財經
寫在最后
據(jù)IDC發(fā)布的最新報告顯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規(guī)模將在2026年達到1598萬輛的水平,年復合增長率35.1%,成為國內芯片廠商追逐的增長新動力,在此過程中,國產芯片發(fā)展也頗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yōu)勢。
不過由于車規(guī)級芯片在可靠性等多方面要求遠高于消費級和工業(yè)級芯片,國產芯片產業(yè)要與汽車產業(yè)的發(fā)展和變革協(xié)同,是一件長期主義的事情,不僅需要廠商自身持之以恒加大研發(fā)力度,還需要產業(yè)鏈上下游的精誠合作。
審核編輯 :李倩
-
微控制器
+關注
關注
48文章
7619瀏覽量
151757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1051瀏覽量
425578
原文標題:“車芯”最新跟蹤:難過低谷
文章出處:【微信號:WW_CGQJS,微信公眾號:傳感器技術】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