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醒攜全新一代512線車規級激光雷達AD2正式亮相美國消費電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 Show,簡稱“CES“)。這是繼“512時代,為車而來”北醒新品暨戰略發布會后,AD2激光雷達面向全球觀眾的首秀。北醒通過其現場展出的高清車端路測演示,給用戶體驗實時感知功能,吸引了來自海外汽車及出行領域眾多玩家的圍觀,收獲眾多贊譽。
安全對于智能駕駛至關重要,對于激光雷達企業來說,如何在感知層面上為智能駕駛用戶留出足夠的觀察與響應時間是解決安全問題的關鍵,北醒512線車規級AD2激光雷達應運而生,憑借更高性能的探測能力為車輛保駕護航。
北醒CEO李遠博士曾經舉過一個例子:在100km/h行駛的情況下,面對22cm平放輪胎的小目標物,512線的AD2相較于128線的激光雷達會更早的識別,這相當于給智能駕駛系統爭取到額外的2.1秒的時間進行系統的決策、規劃與控制。這關鍵的2.1秒可以讓駕駛員選擇提前減速穩妥停下,無需采取緊急剎車的極限操作,或者有機會安全平穩地切換到其他的行車道,繞開障礙物繼續行駛,從根本上避免事故的發生。
作為北醒明珠級的激光雷達產品,AD2具備120°*25.6°探測視場角、10Hz刷新幀率、測距最遠可達200m。探測能力上,AD2的分辨率最高可達0.05°*0.05°,可探測200m外反射率為10%的障礙物,并實現90%的有效探測率,即在200m外能夠清晰識別出物體的輪廓以及姿態,極大的提升了軟件層面的識別率,從而降低系統誤判帶來的駕駛風險。
另外,AD2還具備全局高清的探測優勢,即激光雷達在視場角為120°*6.4°的探測模式下,每個點與點之間的間隔都能保持在0.05°,實現120°*6.4°全視場內的高清效果,而非傳統的ROI僅能在狹小的視場空間內實現高清探測,AD2使得激光雷達無需再像人眼駕駛一樣“左顧右盼”,更加方便的兼顧更大范圍內的目標檢出,為降低事故發生提供了雙重保護。
北醒作為國內最早一批自主研發激光雷達的高科技企業,曾連續多次登陸CES,可以說CES見證了北醒幾代激光雷達產品的迭代升級。本屆CES北醒蓄力3年已久,攜全新一代512線車規級激光雷達AD2參展,也意味著北醒在技術研發、量產交付、市場定位、企業綜合實力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升級。
技術方面
AD2沿革創新了角龍(Horn)平臺的掃描及陣列收發技術。通過2D高精掃描技術可以使得無需大規模陣列化的光源和接收器即可達到512線高性能。且在后續性能升級潛力方面,實現了成本和性能解耦合,兼顧車企對成本和性能的高標準需求。其次,AD2采用了北醒自研的數字電機技術,以能夠精準控制棱鏡和振鏡的轉速和移動位置,使得激光雷達能夠在空間內均勻分布每個點的位置,實現對空間的精準感知。另外,得益于架構的優化以及在集成方面的經驗,使得AD2體積小,更易嵌入車體。
量產方面
北醒將通過與全球知名的代工制造商捷普(Jabil)達成合作,在2023年底開始實現18萬臺車規激光雷達的量產交付。北醒CEO李遠博士表示,量產是激光雷達商業化落地必須跨越的門檻。捷普在制造領域,具備扎實的制造知識、獨特的技術設計能力、強大的供應鏈管控力,以及豐富的終端交付經驗。通過和這樣一位在EMS領域成熟且資深的伙伴達成合作,是AD2裝車后,發揮高性能,賦能智能汽車安全駕駛的重要保障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CES,北醒在現場發布的車端路測演示,不僅為用戶帶來實時的感知體驗,還充分發揮了北醒512線車規級激光雷達對三維空間精準探測的優勢。韓國某科研機構教授看到AD2產品演示后表示:“這種高清點云效果令人驚嘆!”
另外,北醒還攜帶包含TF系列與Horn系列在內的三代激光雷達產品集體亮相,想要了解更多北醒激光雷達的故事,歡迎移步北醒展位:LVCC-West Hall NO.4577。
關于北醒
北醒(北京)光子科技有限公司(Benewake (Beijing) Co., Ltd)于2015年成立于中國北京,致力于為用戶提供激光雷達及解決方案,實現安全智能行駛和自動化升級。北醒通過激光雷達技術為自動駕駛及車路協同、軌道交通、民航、航運、工業傳感等領域實現行業轉型。截止目前,北醒已獲得專利百余項,員工超過200名,在全國擁有集研發、生產、銷售和工程服務全方位的業務活動。 北醒自主研發的高性能激光雷達,獲得了國內外500強企業的青睞,業務遍布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產品出口到歐美、亞太等區域。
審核編輯:湯梓紅
-
CES
+關注
關注
4文章
1129瀏覽量
70863 -
激光雷達
+關注
關注
968文章
4014瀏覽量
190210 -
北醒
+關注
關注
0文章
26瀏覽量
2823
原文標題:北醒512線車規級激光雷達AD2首次亮相CES
文章出處:【微信號:benewake-bj,微信公眾號:北醒Benewake】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