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新華社主辦的《瞭望》新聞周刊,就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為新時代卓越工程師等問題,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尤政,尤政院士以國內MEMS技術人才和華中科技大學的人才培養等例子進行了回答。
在華中科技大學精密測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內,科研人員進行衛星編隊仿真控制的研究(2023年1月4日攝)華中科技大學供圖
探路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
《瞭望》:你認為應如何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
?尤政: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重大的原始創新成果往往萌發于深厚的基礎研究,產生于學科交叉領域,大學在這方面具有天然優勢。黨中央多次強調,要發揮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大學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主力軍作用,要有培養出大師的堅定信心,要實現人才培養的自立自強。在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方面,華中大探索出了一些經驗。 ?在頂層設計上,加強制度建設,做好價值引領,深化人才培養改革,發揮科研育人作用,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在華中大,我們調整成立了領導小組、專家組,提出要完善基礎學科高水平教師自主培養,出臺了具體實施方案,形成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工作合力。 ?在落實主體責任上,充分發揮教學指導委員會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部門與部門、部門與院系聯動機制。將人才培養作為院系的中心工作,體系化設計本研貫通的課程體系、科研訓練、學生管理等人才培養重要環節。以院系為責任主體,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對優秀創新人才采取“滴灌”方式定制培養模式,制定本研貫通、學科交叉、科教協同等個性化培養方案。 ?在完善條件保障上,優化資源配置,整體保證經費、營造良好學習環境及設立完善的獎助體系等。根據學校整體規劃以及院系自身的規劃,分年度明確學科建設項目任務。將資金安排與建設績效掛鉤,在公平競爭中體現扶優扶強扶特扶新。形成相對穩定的支持,并根據評估評價結果、資金使用管理等,動態調整支持力度。 ? 這三個環節都指向一個關鍵——改革評價導向。不斷完善評價導向,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金標準。
為新時代培養卓越工程師
《瞭望》:在商業航天、集成電路這些工程領域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需要什么樣的工程技術人才?
尤政:很多人都聽過摩爾定律,未來超越摩爾定律的一個重要方向是追求研制出面向問題系統解決方案的智能微系統。 近30年來,我一直從事微機電系統(MEMS)的研究。MEMS指的是一個具有相對獨立功能的智能系統,是微電子、光電子和微機械按功能要求在芯片上的一種三維集成,被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生物技術等領域。 以納型衛星技術為例,納型衛星是大規模商業衛星的先驅,為后者積累了技術和原型基礎。從事這一領域的研究既要具備傳統的半導體加工工藝技術,還要具備使用超精密儀器與精密加工的集成能力,才能使一個毫米或微米級的微系統具備精確而完整的感、存、算、傳等系統特性。把這些學科知識全部集成一起做成產品,需要大量的卓越工程師。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培養的工科人才被稱為“紅色工程師”,主要解決成熟工業產品產能的技術問題。他們政治堅定,服務國家所需,具有很高的工程素養和工程實踐經驗。隨著科技革命、產業革命的深入,工程師不僅要解決保障工業運轉與產能的問題,更要具有突出的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以創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為目標。 卓越工程師培養需要不同學科交叉融合,組合成新系統并不斷迭代,以做出創新產品作為培養模式的評價標準。這是新時代工程師的底色,也是區別于國外工程師、傳統工程師的卓越所在。
《瞭望》:華中科技大學在培養卓越工程師方面有哪些經驗?
尤政:我們提出為新時代培養卓越工程師,既要有扎實理論基礎,也要有強大創新能力。2010年,教育部啟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1.0。學校設立了13個卓越計劃實驗班,進行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探索與實踐。經過10多年發展,形成了一些經驗:
第一,堅持立德樹人,構建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以新工科建設深化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改革,并將愛黨報國的理念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永葆“紅色工程師”底色。 光電子信息產業是應用廣泛的戰略高技術產業,也是我國有條件率先實現突破的高技術產業。放眼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均在發力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建設,以期在培育未來產業上先行一步。圍繞光電子技術、智能制造和高端醫工裝備等重點領域,華中大先后成立了未來技術學院、集成電路學院和卓越工程師學院。形成了以交叉研究為基礎的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促進學科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之間有機融合,進而推動高校體制機制創新,落實未來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的前瞻性和戰略性培養。第二,整合多方力量打造人才成長的創新生態。人才培養體系的變化需要有相應的教材體系、實驗培養體系作配套,不僅要增加理論、實訓課程,而且要從思維方式上對教學評價進行重塑,涵養優良的學術生態。同時加強不同學科、領域間的互動和交叉,打造大學企業創新雙引擎。 華中大開展了交叉與戰略前沿學科提升行動。營造鼓勵學科交叉創新、協同發展的環境,形成了“醫學+”“人工智能+”“大數據+”“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等系列優勢特色學科群建設。同時大力推動產教融合,通過與企業協作建立完備的創新鏈條。目前,學校投資過億元打造工程實踐創新中心,并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創新實踐課程體系,解決了產教脫節的問題。 第三,依托工科優勢與特色學科,采用本碩博貫通模式,積極探索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卓越工程師的培養體系已從本科教育延伸到博士研究生教育階段。除了和企業聯合外,高校自身承擔的國家重大工程項目與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是培養卓越工程師的載體。 學校目前建有脈沖強磁場、精密重力測量兩座國家大科學裝置,同時還建有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數字建造、智能設計與數控兩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也相繼落地。這讓學生在提出學科交叉問題后,通過現有條件設施就能快速切入研究,充分發揮重大科技平臺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提升服務科技自立自強能力
《瞭望》: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應如何加強有組織科研創新體系建設?
?尤政:服務科技自立自強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重要使命之一。我們將深入開展有規劃、有組織、有質量的科研,提升學校服務國家發展、承擔國家使命的戰略能力。 ?第一,在戰略方向上,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解決真問題。學校發布了《華中科技大學“十四五”科技創新白皮書》,出臺了基礎研究、交叉研究、重大科技創新等三大計劃。在基礎研究上,拓展人類認識自然的邊界,爭取更多從0到1的原始創新。在交叉研究上,以解決真問題為出發點,探索交叉研究激勵機制,創造科研競爭新優勢。在攻克“卡脖子”技術上,敢于“揭榜掛帥”。 ?第二,在戰略關鍵上,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平臺優勢。一是聚力爭創國家實驗室,推進湖北光谷實驗室實體化運行,發揮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優勢,加快爭創光電子國家實驗室,同時搶抓一批國家實驗室武漢基地建設落地。二是穩步抓好國家級重大科研平臺建設,扎實推進脈沖強磁場二期優化提升項目建設,保障精密重力測量研究設施的驗收,爭取早日正常運行。有序推進生物醫學成像省部共建重大設施實體化,高水平建設好國家智能設計與數控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數字建造技術創新中心等。三是搶抓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戰略機遇,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任務,爭取醫科國家重點實驗室零的突破。四是扎實推進國家科研機構實體化,實現學校重大科研平臺優勢擴容增效。第三,在戰略實施上,匯聚創新合力,打造更高水平的校地校企創新聯合體。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既聯系著產業需求側,又連接著科技供給側。過去幾十年間,華中大先后孵化出華工數控、華工科技等掌握自主技術的企業。這些經驗讓我們認識到,要把企業需求和學校技術在未來產業科技園里真正進行孵化,采取具有市場導向的技術創新和攻關方式。 ? 2022年11月底,華中大牽頭的光電與醫療裝備未來產業科技園入選國家首批未來產業科技園建設試點,將聚焦高端醫療裝備、光電材料與芯片、智能制造三大重點領域,為科研成果與產業之間搭建一個橋梁,真正把成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渠道打通。增強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以未來科技的持續突破,支撐未來產業的創新發展,為打造更多像華為、聯影醫療一樣的企業奠定核心技術基礎。 ?第四,在戰略保障上,規范管理,構建良好創新生態。以制度建設和規范管理為基礎,推動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在制度設計上,結合科研工作新形勢,健全科學研究全流程管理機制。在制度執行上,堅持依章依規科學實施、規范管理,破除“最后一公里”障礙。在制度反饋與改進上,根據執行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進行制度優化,為開展有組織科研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深入開展有組織科研大討論,總結學校有組織科研的經驗,加強戰略謀劃和前瞻布局,奮力實現學校科研事業新的重大突破。 ?
審核編輯黃昊宇
-
集成電路
+關注
關注
5391文章
11603瀏覽量
362694 -
mems
+關注
關注
129文章
3952瀏覽量
19091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