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傳感器的研究工作有很多,什么樣的才能獲得Nature的青睞?正在劍橋大學做博后研究的蘇林,可能有自己的見解和體會。
近日,他和讀博時所在團隊研發的活體生物電傳感器終于正式公開,相關論文已被Nature錄用。
(來源:Nature)
合成生物學與微生物學“結合”出一款傳感器
據介紹,針對環境污染物,活體生物電傳感器可以實現快速生物電傳感檢測。此前,生物傳感領域內的響應信號,需要二次轉換為電信號,以便進行程序分析和傳輸,這導致響應時間通常比較長。針對這一限制,該成果進行了優化和突破。
對于環境污染的監測尤其是水資源的污染監測,一直是人類面臨的全球性環境挑戰。污染物質的釋放往往是動態和瞬時性的,因此需要對可能的污染物進行實時監測。
傳統方式一般通過定時定點取樣,然后送回實驗室利用大型儀器進行測試,在時效性上存在明顯的劣勢。
目前,結合生物傳感技術與合成生物學,學界已經開發出了可在現場部署的生物傳感器。但是,大部分傳感監測輸出的信號都是視覺信號,比如顏色的變化和發光等。
盡管部分生物電傳感器可以利用改造后的電活性微生物,對特定物質進行識別并直接輸出電信號。然而,這些傳感器都依賴基因的轉錄調節,檢測過程中需要歷經從DNA轉錄成mRNA、再翻譯成蛋白質的過程,故其響應時間一般在30分鐘甚至更久。
另外,水體中富含著各類化學物質,也時刻會發生環境條件的變化,比如溫度、pH、水速、含氧量等。這些往往會對傳感器信號造成干擾,致使信噪比降低、以及響應時間被拖長。
而此次研究結合合成生物學、電化學、材料科學等,讓監測目標污染物的時間被縮至三分鐘,并能直接輸出電傳感信號。
(來源:Nature)
其主要包括以下三項突破:
第一,該團隊構建了一條來自四種不同生物、橫跨兩個不同生物域的氧化還原酶所組成的人造電子傳遞通路,實現了對于目標物質的識別、信息傳遞、以及對于監測過程的能量供應。
第二,研究人員使用蛋白質開關,來對電子傳遞過程進行控制,響應時間短,非常適合對環境中的瞬時污染物排放進行持續監測。
第三,課題組利用水凝膠材料和導電納米顆粒,對改造后的微生物進行封裝,在防止微生物逃逸到環境中的同時,還提升了傳感信號的信噪比。
可以說,這款活體生物電傳感器在很多領域都具備應用前景,尤其是在環境監測方面。而且,在傳感通路的設計上,課題組采用了模塊化構思,因此理論上每個模塊都能根據具體需求進行修改和設計。
另外,在智慧農業、助力工業廢物處理和水安全、甚至遠洋深海資源探測上,這款傳感器都能發揮作用。
對于本次研究,一位評審專家表示:“在過去20年里,已有大量利用生物作為傳感器的先例(例如植物在爆炸物的存在下改變顏色等),但它們存在通過生物感知產生視覺或電信號所需時間較長的限制。本文作者將合成生物學與微生物電化學進行結合,實現了待測物的傳感監測。總的來說,該成果對分析化學領域產生了深刻影響,并將引起人們對于合成生物學與微生物學領域的廣泛興趣。”
還有審稿人表示:“該工作對以往的生物電傳感體系進行了大幅改進,并驗證了將基于全細胞的生物傳感器用于實時監測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避免了在基因轉錄過程中的延遲。”
近日,相關論文以《環境污染物的實時生物電子傳感》(Real-time bioelectronic sensing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nts)為題發表在Nature上 。
圖 | 相關論文(來源:Nature)
美國萊斯大學生物科學系約書亞·阿特金森(Joshua T. Atkinson)博士、蘇林博士是共同一作,萊斯大學生物工程系喬納森·席爾伯格(Jonathan J. Silberg)教授、以及萊斯大學生物科學系卡羅琳·阿霍-富蘭克林(Caroline M. Ajo-Franklin)教授擔任共同通訊作者。
“We got a 4HT sensor”
據介紹,此次課題的最早構思源自于2015年“合成生物學:工程、進化與設計”(Synthetic Biology: Engineering, Evolution & Design)大會。
這分別涉及到兩位人物:Caroline教授課題組的摩西·巴魯克(Moshe Baruch)博士、以及Silberg教授課題組的喬什·阿特金森(Josh Atkinson)博士。
兩人的姓氏分別以B和A開頭,當時兩位博士的演講海報排在最前面,并恰巧被安排在一起。
Caroline課題組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微生物的電信號輸出,而Silberg課題組主要研究鐵氧化還原蛋白的功能和蛋白質開關的構建,這分別對應了本次論文中的信號輸出模塊和信號輸入模塊。
于是,Moshe和Josh看到彼此的工作之后一拍即合,并表示:“We need to get together and talk about this!”
之后,兩支課題組建立聯系并決定合作,半年后他們獲得了第一筆研究經費的資助。
蘇林則于2016年秋季加入Caroline課題組,一開始他接手的是另一個課題。
2017年夏季,蘇林的第一個項目基本完工之后,正好Moshe的博后職位快要結束。
“這時,我的導師Caroline和Moshe找我來參與電傳感的課題。與Silberg教授課題組的Josh等人合作。項目推進并沒有想象中順利,我跟Josh也因此不得不延期各自的博士答辯。”蘇林說。
由于他們設計的傳感通路實在是太過復雜,在三年間的大部分時間里,研究團隊都在不停地構建工程菌、驗證、失敗、再重新構建,如此往復。
期間最大的挑戰在于,有好幾次檢測了到傳感信號,但是興奮之后仔細分析發現是假陽性、或者對照組設計的不夠嚴謹,這時只好推翻再來。
(來源:Nature)
2020年下半年,實驗開始迎來起色。Josh把蛋白開關部分進行了升級改造,測試效果得到明顯改善。
“再后來,Xu Zhang博士的加入,幫忙解決了不少技術難點,也讓實驗進展更加順利。2020年11月底,我給兩位教授以及Josh發了封郵件,郵件的title是 ‘We got a 4HT sensor’,4HT就是我們目標污染物(4-hydroxytamoxifen)的縮寫。一般來說,在郵件結尾使用‘Cheers’的機會并不多,由此足見當時的激動。”蘇林說。
圖 | 蘇林當時發的郵件(來源:蘇林)
項目的后續推進變得則越來越順,2021年2月他們完成了核心數據的最后一個實驗。之后大家開始分工撰寫手稿。
蘇林表示:“不停地失敗并堅持的過程就挺難忘的,還有Nature的發表周期太長了非常折磨人。”
不過有意思的是,隨著項目的推進也發生了一些地理意義上的人員變動。蘇林繼續說道:“2018年,Josh拿到美國能源部的獎學金,得以讓他從休斯頓飛到伯克利跟我們一起做了大半年的實驗;2019年,Caroline教授拿到萊斯大學的offer和德州的funding,于是我們實驗室從伯克利搬到休斯頓;2020年,Josh畢業之后去南加州大學做博后,中途暑假又飛回來繼續幫忙做實驗,還在我家的沙發上睡了一個多月。”
期間,蘇林跟Josh也成了很好的合作伙伴和朋友。他教蘇林合成生物學的實驗,蘇林教他電化學。同時,他倆還是上下樓的鄰居。那時,蘇林經常端著中式料理下樓去找Josh喝酒,Josh則提供德州風味的燒烤、甜品和兩只可愛的貓。
看得出來,即便已在國外生活數年之久,蘇林依然保留著地道的中國飲食習慣。而他也表示:“回國工作一直是我努力的目標之一。”
出生于江西鷹潭的蘇林,其本科就讀于南京農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他說:“大二暑假時跟朋友一起參加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當時好像是南農的第一屆),研究是真菌孢子對雜草的治理,可以算是我最早的科研經歷了。”
之后考研到東南大學生物物理專業讀碩,導師是付德剛教授。當時研究的課題是納米材料對微生物胞外電子傳遞的促進作用。
“碩士畢業后繼續在付老師組里讀博,專業方向是生物醫學工程的納米生物器件。博士期間獲得了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的資助,交流去了當時在美國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Caroline課題組學習合成生物學。博士論文的課題最終確定在利用合成生物學編輯微生物的電子傳遞,并將其應用在微生物電傳感方面。”他說。
博士畢業之后,蘇林來到英國劍橋大學化學系歐文·賴斯納(Erwin Reisner)教授課題組研究人工光合作用,主要研究如何通過構建微生物-納米材料的生物復合體,來實現光能的轉換和二氧化碳的還原。
其表示:“我目前在劍橋大學擔任博士后研究員,并且很幸運地獲得了英國 Leverhulme Trust和劍橋三一學院Isaac Newton Trust提供的三年早期職業研究員獎學金(Early Career Fellowships)。在此之后,我打算申請教職,并建立自己的研究團隊。我預計在2024年左右開始關注招聘啟事并與國內的用人單位聯系。”
論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356-y
審核編輯 :李倩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51文章
51147瀏覽量
754010 -
電化學
+關注
關注
1文章
323瀏覽量
20619 -
信號
+關注
關注
11文章
2791瀏覽量
76816
原文標題:活體生物電傳感器用于環境污染實時監測
文章出處:【微信號:Micro-Fluidics,微信公眾號:微流控】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