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李彎彎)腦機接口技術是大腦和外部設備之間的橋梁,利用多個零部件和復雜的算法,分析大腦信號并提取大腦運作模式,然后由一個設備進行記錄和解析。這使人類有能力在不受身體限制的情況下直接控制機器。
最初,腦機接口的開發是為了幫助癱瘓者利用他們的思維來控制輔助設備。越來越多的科技創業公司以大腦為研發目標,最終目的是將人腦與計算機界面連接起來。
腦機接口的發展現狀
近幾年,腦機接口已經成為全球研究最熱門的方向之一。在國外,2016年7月,美國埃隆·馬斯克成立Neuralink公司致力于研發超高帶寬的腦機接口系統。
2019年4月,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在志愿者大腦運動腦區植入電極,完成了解碼腦電波、在大腦中直接合成語音等工作;2019年10月,法國通過硬膜外皮質腦電(ECoG)與無線傳輸操控外骨骼,幫助癱瘓病人成功實現緩慢行走與暫停等動作。
在國內,浙江大學最早成立了侵入式腦機接口研究團隊,主要聚焦感知—運動環路,遵循從單向到雙向再到閉環、從大鼠到猴子再到臨床的研究路線,形成了一批具有先發優勢的標志性成果。
比如,2014年9月,浙江大學完成了國內首例以臨床病人意念控制機械手的研究,準確穩定地記錄到病人運動決策及運動精細控制的腦部表征數據。2020年1月,浙江大學發布了國際首例高齡志愿者臨床侵入式3D運動控制閉環腦機接口系統,以72歲高齡志愿者腦控機械手完成了喝水、進食、握手等動作。
持續性的研究進展讓腦機接口的應用更具可能性。2022年6月中旬,一項來自東南大學等機構的研究表明,科學家利用非侵入式的腦機接口,實現了用意念控制超材料,并將意念遠程傳輸。意念控制是影視作品中經久不衰的經典場景。
從中國武俠劇中的御劍飛行,到電影《阿麗塔》中人機融合極為普遍的未來世界,無不折射著人類對通過機器拓展能力邊界的期待。
腦機接口技術讓意念控制不再止于想象、科幻。據了解,作為生命科學和信息技術交叉融合的前沿顛覆性技術,腦機接口歷經近50年發展,已經走過科學幻想和概念驗證階段,正逐漸通過臨床研究應用于癲癇等腦部疾病治療,以及讓視障人士重返光明,讓殘障人士、癱瘓病人重新獲得運動能力等。
日前,從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團隊創新研發新型植入式水凝膠電極,實現了大鼠腦信號長期實時跟蹤監測,為診療腦部病變提供新思路。將這種水凝膠電極植入大鼠腦部不同區域,實現對大鼠腦信號連續2個月實時跟蹤監測,獲得大鼠清醒、睡眠、疼痛等狀態下腦信號信息,初步實現了大鼠腦信號與生理狀態的關聯分析。
合作團隊利用光遺傳神經調控技術對大鼠右腦運動皮層神經調控,進而控制軀體與前爪運動,實現了運動皮層神經信號監測與肢體運動行為的關聯。
張強表示,該技術在治療偏癱和半身不遂等疾病方面具有潛在應用價值。相關研究成果已經在2023年1月國際刊物《先進材料》上刊發。下一步團隊將重點圍繞腦神經信號長期監測與調控技術開展研究,向診療腦部病變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方向努力。
腦機接口的發展趨勢
隨著腦機接口在技術上的不斷突破,當前腦機接口正呈現出幾個明顯的發展趨勢。
一是資本正在瘋狂投入該賽道,腦機接口將迎來蓬勃發展期。
在過去不久的12月份,就有多家腦機接口企業完成融資。12月28日,腦虎科技NeuroXess完成數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腦虎科技成立于2021年11月,是一家國內領先的通過柔性腦機接口技術來保護及探索大腦的生命科技公司。
腦虎科技聚焦最具想象空間的侵入式腦機接口設備研發。公司自主研發微創侵入式高通量柔性腦機接口技術,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并在柔性電極、生物材料、芯片設計、核心算法、數字腦庫、植入方式、臨床應用及生態建設等多環節全面領先。
12月28日,腦機接口技術研發公司階梯醫療宣布完成數億元A輪融資。基于在超柔性神經界面領域的積累,階梯醫療于2021年8月由腦機接口、神經科學領域的數名科學家聯合創立?,F階段階梯醫療的超柔性電極技術,已實現清醒獼猴在體長期埋植,針對多種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科研試驗也在推進中。
12月15日,腦機接口創企Synchron宣布完成7500萬美元融資,投資者包括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索斯(Jeff Bezos)、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旗下投資公司。Synchron是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所創Neuralink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
Synchron專注于為癱瘓患者恢復某些機體功能,利用腦機接口(BCI)設備Synchron Switch,患者可以僅憑思維移動屏幕上的計算機光標。這種腦機接口設備可以在微創手術中通過頸靜脈植入大腦運動皮層表面的血管,過程類似于插入冠狀動脈支架。而Neuralink等公司使用的是侵入性更強的技術,包括穿透頭骨。
Synchron的首席執行官Thomas Oxley表示:“永久植入式腦機接口產品的首次患者植入是腦機接口領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我們正在為美國500萬癱瘓患者推進我們的解決方案?!?br />
成立于2016年的Synchron過去幾年不斷取得突破。2016年,該公司使用其產品Stentrode制作了第一個來自羊血管內的血管ECoG的大腦記錄;兩年后,Synchron展示了如何通過血管實現局部的大腦刺激,而不需要開腦手術;2021年,該公司展示了兩個植入支架的人類如何能夠控制外部設備,僅通過使用他們的思想來開發電子郵件通信、短信以及網上銀行。
二是腦機接口產品已經在人體試驗中取得成功,預計接下將會有更多跨越性的突破。2022年5月,Synchron在美國的一項臨床試驗,招收了第一位病人,經過試驗成功,該公司的植入物有望獲得監管部門批準,用于截癱者和經歷癱瘓的人的商業使用。
12月15日,腦機接口平臺技術企業博??到胀瓿蓴祪|元C輪融資。博??祫撌既思鍯EO黃肖山表示,公司戰略和核心思路始終明確,一是要將腦機的技術做強,提高腦機接口系統的信息傳輸率;二是提升技術的基礎上,在多個場景里開展落地應用。
小結
當前腦機接口的發展仍處于早期階段,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不過可以看到過去這些年,國內外相關研究機構和企業不斷取得突破,這些進展給腦機接口未來在更多領域實現應用帶來了更大的可能性。在這樣的背景下,資本瘋狂進入該領域,而這將會給企業提供強大的發展動力,期待接下來腦機接口將會在企業和資本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更大的突破。
最初,腦機接口的開發是為了幫助癱瘓者利用他們的思維來控制輔助設備。越來越多的科技創業公司以大腦為研發目標,最終目的是將人腦與計算機界面連接起來。
腦機接口的發展現狀
近幾年,腦機接口已經成為全球研究最熱門的方向之一。在國外,2016年7月,美國埃隆·馬斯克成立Neuralink公司致力于研發超高帶寬的腦機接口系統。
2019年4月,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在志愿者大腦運動腦區植入電極,完成了解碼腦電波、在大腦中直接合成語音等工作;2019年10月,法國通過硬膜外皮質腦電(ECoG)與無線傳輸操控外骨骼,幫助癱瘓病人成功實現緩慢行走與暫停等動作。
在國內,浙江大學最早成立了侵入式腦機接口研究團隊,主要聚焦感知—運動環路,遵循從單向到雙向再到閉環、從大鼠到猴子再到臨床的研究路線,形成了一批具有先發優勢的標志性成果。
比如,2014年9月,浙江大學完成了國內首例以臨床病人意念控制機械手的研究,準確穩定地記錄到病人運動決策及運動精細控制的腦部表征數據。2020年1月,浙江大學發布了國際首例高齡志愿者臨床侵入式3D運動控制閉環腦機接口系統,以72歲高齡志愿者腦控機械手完成了喝水、進食、握手等動作。
持續性的研究進展讓腦機接口的應用更具可能性。2022年6月中旬,一項來自東南大學等機構的研究表明,科學家利用非侵入式的腦機接口,實現了用意念控制超材料,并將意念遠程傳輸。意念控制是影視作品中經久不衰的經典場景。
從中國武俠劇中的御劍飛行,到電影《阿麗塔》中人機融合極為普遍的未來世界,無不折射著人類對通過機器拓展能力邊界的期待。
腦機接口技術讓意念控制不再止于想象、科幻。據了解,作為生命科學和信息技術交叉融合的前沿顛覆性技術,腦機接口歷經近50年發展,已經走過科學幻想和概念驗證階段,正逐漸通過臨床研究應用于癲癇等腦部疾病治療,以及讓視障人士重返光明,讓殘障人士、癱瘓病人重新獲得運動能力等。
日前,從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團隊創新研發新型植入式水凝膠電極,實現了大鼠腦信號長期實時跟蹤監測,為診療腦部病變提供新思路。將這種水凝膠電極植入大鼠腦部不同區域,實現對大鼠腦信號連續2個月實時跟蹤監測,獲得大鼠清醒、睡眠、疼痛等狀態下腦信號信息,初步實現了大鼠腦信號與生理狀態的關聯分析。
合作團隊利用光遺傳神經調控技術對大鼠右腦運動皮層神經調控,進而控制軀體與前爪運動,實現了運動皮層神經信號監測與肢體運動行為的關聯。
張強表示,該技術在治療偏癱和半身不遂等疾病方面具有潛在應用價值。相關研究成果已經在2023年1月國際刊物《先進材料》上刊發。下一步團隊將重點圍繞腦神經信號長期監測與調控技術開展研究,向診療腦部病變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方向努力。
腦機接口的發展趨勢
隨著腦機接口在技術上的不斷突破,當前腦機接口正呈現出幾個明顯的發展趨勢。
一是資本正在瘋狂投入該賽道,腦機接口將迎來蓬勃發展期。
在過去不久的12月份,就有多家腦機接口企業完成融資。12月28日,腦虎科技NeuroXess完成數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腦虎科技成立于2021年11月,是一家國內領先的通過柔性腦機接口技術來保護及探索大腦的生命科技公司。
腦虎科技聚焦最具想象空間的侵入式腦機接口設備研發。公司自主研發微創侵入式高通量柔性腦機接口技術,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并在柔性電極、生物材料、芯片設計、核心算法、數字腦庫、植入方式、臨床應用及生態建設等多環節全面領先。
12月28日,腦機接口技術研發公司階梯醫療宣布完成數億元A輪融資。基于在超柔性神經界面領域的積累,階梯醫療于2021年8月由腦機接口、神經科學領域的數名科學家聯合創立?,F階段階梯醫療的超柔性電極技術,已實現清醒獼猴在體長期埋植,針對多種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科研試驗也在推進中。
12月15日,腦機接口創企Synchron宣布完成7500萬美元融資,投資者包括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索斯(Jeff Bezos)、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旗下投資公司。Synchron是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所創Neuralink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
Synchron專注于為癱瘓患者恢復某些機體功能,利用腦機接口(BCI)設備Synchron Switch,患者可以僅憑思維移動屏幕上的計算機光標。這種腦機接口設備可以在微創手術中通過頸靜脈植入大腦運動皮層表面的血管,過程類似于插入冠狀動脈支架。而Neuralink等公司使用的是侵入性更強的技術,包括穿透頭骨。
Synchron的首席執行官Thomas Oxley表示:“永久植入式腦機接口產品的首次患者植入是腦機接口領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我們正在為美國500萬癱瘓患者推進我們的解決方案?!?br />
成立于2016年的Synchron過去幾年不斷取得突破。2016年,該公司使用其產品Stentrode制作了第一個來自羊血管內的血管ECoG的大腦記錄;兩年后,Synchron展示了如何通過血管實現局部的大腦刺激,而不需要開腦手術;2021年,該公司展示了兩個植入支架的人類如何能夠控制外部設備,僅通過使用他們的思想來開發電子郵件通信、短信以及網上銀行。
二是腦機接口產品已經在人體試驗中取得成功,預計接下將會有更多跨越性的突破。2022年5月,Synchron在美國的一項臨床試驗,招收了第一位病人,經過試驗成功,該公司的植入物有望獲得監管部門批準,用于截癱者和經歷癱瘓的人的商業使用。
12月15日,腦機接口平臺技術企業博??到胀瓿蓴祪|元C輪融資。博??祫撌既思鍯EO黃肖山表示,公司戰略和核心思路始終明確,一是要將腦機的技術做強,提高腦機接口系統的信息傳輸率;二是提升技術的基礎上,在多個場景里開展落地應用。
小結
當前腦機接口的發展仍處于早期階段,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不過可以看到過去這些年,國內外相關研究機構和企業不斷取得突破,這些進展給腦機接口未來在更多領域實現應用帶來了更大的可能性。在這樣的背景下,資本瘋狂進入該領域,而這將會給企業提供強大的發展動力,期待接下來腦機接口將會在企業和資本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更大的突破。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3文章
47567瀏覽量
239437 -
腦機接口
+關注
關注
9文章
376瀏覽量
2157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智能駕駛傳感器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
的數據支持,從而實現安全、高效的自動駕駛。本文將深入探討智能駕駛傳感器的發展現狀,并展望其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智能駕駛傳感器的發展現狀 1. 多樣化的傳感器類型 智能駕駛傳感器主要包括攝像頭、激光雷達(LiDAR)、毫
重大突破!優刻得×腦虎科技腦機接口臨床試驗取得新進展
在全球醫療科技的前沿,優刻得攜手戰略合作伙伴上海腦虎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腦虎科技”),共同見證了醫療創新的歷史性時刻。腦虎科技自主研發的256導高通量植入式柔性腦
成都華微亮相第二屆腦機接口大會
日前,第二屆腦機接口大會在武漢市成功舉辦。本次大會以“腦機互聯·共創未來”為主題,匯聚了來自全球各地的1500余位醫學科學、腦科學、
醫療機器人發展現狀與趨勢
醫療機器人作為醫療領域與現代機器人科技的融合體,正逐步引領醫療服務向更高效、更精準的方向發展。以下是對醫療機器人發展現狀與趨勢的詳細分析:
《RISC-V產業年鑒2023》發布,洞察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赌觇b2023》概述了過去一年間RISC-V產業的發展現狀和趨勢,涵蓋了RISC-V指令集架構的歷史、設計哲學、產業鏈結構、全球和國內市場現狀、技術發展、生態
基于1024通道柔性微絲電極的“北腦二號”智能腦機接口系統正式發布
4月25日上午,2024中關村論壇正式開幕,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北京腦所”)通過論壇發布腦機接口、基因治療、研究技術等一系列最新研究成
腦機接口:探尋大腦活動新解碼技術
據最新研究,2月20日,英國知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特別報道了未來腦機接口的發展趨勢及潛在影響力。研究強調,腦
腦機接口,帶火傳感器
來源:芯傳感,謝謝 編輯:感知芯視界 此前,馬斯克在社交媒體平臺X上宣布,人類首次實現腦機接口(Neuralink)芯片植入,植入者恢復良好,引發了媒體重點關注。2月2日,科技部官方網站公布我國首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