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安排,大年初五要進行嫦娥七號測月雷達載荷初樣鑒定件的相關工作。”
“好的!”
1月25日,大年初四,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測月雷達科研團隊副研究員盧偉收到了“開工”通知。團隊的其他人和他一樣,提前結束春節假期,如約趕赴工作崗位。
大年初六一早,盧偉和同事驅車來到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懷柔園區。春節的聯試大廳熱鬧非凡,大家圍繞著同一個目標——嫦娥七號科學載荷,開啟了工作模式。
“為了著陸到月球南極”
按照計劃,嫦娥七號將于2026年左右發射,著陸到月球南極,開展月球南極的資源探測。作為嫦娥七號任務中配置的重要有效載荷之一,測月雷達需要探測月球淺層微波特性數據,為月球淺層結構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春節期間,整個團隊只“休整”了5天,這也算是為數不多的“長假”了。除夕前夜,團隊爭分奪秒,剛剛完成嫦娥七號測月雷達初樣-電性件的研制工作,并交付載荷總體。
月球南極環境惡劣,常年低溫,這需要元器件具有極強的可靠性。地球上最適合測月雷達進行驗證的場景是冰川,這些地方高海拔、嚴重缺氧,進行試驗非常辛苦,對隊員的身體承受能力提出極大挑戰。從老虎溝冰川、到透明夢柯29號冰川,每一處艱苦的地方,都留下了團隊成員的足跡。
不僅如此,空天院副研究員沈紹祥告訴《中國科學報》:“嫦娥七號裝載的測月雷達主要實現多極化和單極化的探測功能、探測月壤厚度及分層結構功能,這就要求測月雷達探測深度在低頻通道覆蓋到400米、高頻通道覆蓋到40米,這是以往都沒有過的新情況。”
為了實現這個要求,測月雷達帶寬指標需要達到170%,遠超國內外同類雷達帶寬100%的指標要求,“硬件的實現難度非常大”。盧偉說。
事實上,從理論分析的角度,指標要求超出了設計范圍。對于這個近乎于“異想天開”的想法,盧偉選擇埋頭苦干,其中最為關鍵的一步就是做出合乎要求的測月雷達天線。
由于市面并沒有與之相配的天線,測月雷達天線研制不能直接套用地面雷達天線的設計手段,因此盧偉只能先買回不同參數的原材料,通過理論計算列出不同的可能性各種可能的設計方案,再不斷“排列組合”找到射頻微波最優解,一點一點調試數據。
從2022年12月初開始,盧偉歷經20余天“推倒重來”,“最孤獨的時候只有我一個人在實驗室”,直到12月23日晚上,他得到了穩定的結果,通過了原理樣機的摸底驗證試驗!
穿鞋套、工作服、過風淋間,當他再次進入超潔凈間時,盧偉帶著新做出的天線,和團隊成員一起,如期完成了測月雷達初樣單機交付任務。
“即便春節也得加班堅守”
為了這次春節按時上崗,團隊10余個人基本都留京過年,甚至有些人連續三年沒有回過老家。
“團隊以80后為主,我們一直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航天精神鞭策自己。型號任務很少有假期,碰上研制任務緊張節點,即便是春節也得加班堅守。”沈紹祥笑著說。
沈紹祥告訴記者,測月雷達已經在超潔凈間通過了各項測試,春節期間,就是要把它與載荷管理器連在一起,模擬在天上工作所有狀態,“尤其是要通過嚴酷的月面環境考驗,確認載荷萬無一失”。
任務大廳徹夜燈火通明,只要整機聯試開始,必須要有人在現場24小時保障。“基本上保障測試需要4~5個人,今年試驗任務非常重,電信件和初樣鑒定件的工作并行開展。大家可能是12小時倒一個班,甚至24小時倒一個班。在最緊張的時刻,我們的時間按照分鐘來規劃。”盧偉說。
從2010年入職到現在,盧偉經歷了6個型號任務、7個載荷的研制,幾乎每個春節,他都跟著探月工程任務一起過年。如果趕上工程任務的發射窗口期,時間更為緊張。
在新冠病毒疫情最嚴重的2020年春節,“天問一號”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載荷出廠定在正月十五。團隊航天組的科研人員為保火星車雷達的研制進度,正月初五就來單位加班,只能靠方便面解決用餐問題。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他們出色地完成了單機研制任務。
從嫦娥三號/四號測月雷達、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號/六號月壤結構探測儀,再到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火星次表層探測雷達,測月雷達科研團隊長期圍繞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探月工程任務需求,系統解決了一系列關鍵技術。
“當聽到科學家產出的成果用到了我們的設備,心中很激動。可以說,探月工程見證了我的成長。在下一步載人登月、火星探索工作中,我們希望還能多做些事情,不斷解決國家重大需求。”盧偉說。
審核編輯 :李倩
-
元器件
+關注
關注
112文章
4738瀏覽量
92633 -
雷達
+關注
關注
50文章
2957瀏覽量
117779
原文標題:空天院測月雷達團隊和“嫦娥”一起過大年
文章出處:【微信號:MEMSensor,微信公眾號:MEMS】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