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數字中國的建設以及未來發展方向進行了規劃,其中有不少利好IoT相關產業的內容,接下來本文就對《規劃》進行拆解,分析哪些產業將受益。
政務數字化
To G市場有更大潛力
《規劃》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橫向打通、縱向貫通、協調有力的一體化推進格局,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數字基礎設施高效聯通,數據資源規模和質量加快提升,數據要素價值有效釋放,數字經濟發展質量效益大幅增強,政務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明顯提升
,數字文化建設躍上新臺階,數字社會精準化普惠化便捷化取得顯著成效,數字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數字技術創新實現重大突破,應用創新全球領先,數字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數字治理體系更加完善,數字領域國際合作打開新局面。
這其中,“基礎設施”、“聯通”、“數據資源”、“政務數字化”等是關鍵詞。據了解,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要全面貫徹網絡強國戰略,把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政府管理服務,推動政府數字化、智能化運行,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在政務數字化的市場中,產品一般分為3大類和N小類。其中3大類為智慧政務、智慧城市、智慧交通;N小類包含智慧農業、智慧社區、智慧園區、智慧司法等。
產業鏈由芯片,操作系統,數據庫,基礎IT設備,云,平臺,軟件構成。
當前我國政務數字化行業中,軟件主要以新華三(已被紫光收購)、浪潮和太極為代表,而硬件主要以華為、阿里、騰訊和運營商為代表。整體市場份額分布正常,隨著政務數字化下沉至縣城和鄉村,將帶來更大市場空間。
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
存量替換+增量爆發
《規劃》指出,要夯實數字中國建設基礎。一是打通數字基礎設施大動脈。加快5G網絡與千兆光網協同建設,深入推進IPv6規模部署和應用,
推進移動物聯網全面發展,大力推進北斗規模應用。系統優化算力基礎設施布局
,促進東西部算力高效互補和協同聯動,引導通用數據中心、超算中心、智能計算中心、邊緣數據中心等合理梯次布局。
整體提升應用基礎設施水平,加強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
同樣,從上文中也能提取出 “物聯網”、“北斗”、“算力基礎設施”、“智能化”等關鍵詞。
首先,《規范》中提到的推進移動物聯網全面發展,聯系到打通數字基礎設施大動脈,不難判斷這其中主要涉及物聯網通信產業。根據工信部最新數據,我國“物超人”步伐持續加大,截至2022年11月末,三家基礎電信企業發展蜂窩物聯網終端用戶18.18億戶,比上年末凈增4.21億戶;已超移動電話用戶數1.34億戶。
這其中透露出的,是蜂窩物聯網還未看到上限的市場,畢竟物聯網應用場景仍在不斷豐富。目前窄帶物聯網已形成水表、氣表、煙感、追蹤類4個千萬級應用,白電、路燈、停車、農業等7個百萬級應用。在移動物聯網終端方面,應用于公共服務、車聯網、智慧零售、智慧家居等領域的規模已非常大,分別為4.96億、3.75億、2.5億和1.92億戶,且數量還在持續增長。
第二,《規范》中提及的北斗的規模應用,近日也有不少利好消息出現。一方面是高德地圖調用的北斗衛星日定位量超3000億次,創造歷史新高。另一方面,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也在文件中首次提到北斗,文件在“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小節中提及“支持北斗智能監測終端及輔助駕駛系統集成應用”。
第三,《規范》所提到的算力基礎設施布局,在明示數據中心將成為重點新基建的同時,暗示了AI產業的發展將再被提高優先級,因為筆者看來,最需要用到算力設施的莫過于AI芯片及其產品。而在近日AI界也發生了不少大事,除了現象級產品ChatGPT的爆火,我國深耕To G市場的AI企業格靈深瞳也實現了盈利。當然,這兩者無不與算力基礎設施關系極大。
先說ChatGPT。隨著該產品的火爆,我國不少科技企業都在跟進類似產品的研發,但需要注意的是,該產品對算力的需求巨大。相關數據顯示,ChatGPT的總算力消耗約為3640PF-days(即每秒一千萬億次計算,運行 3640 個整日),該算力消耗可以這樣理解——以我國總投資30.2億,算力500P的數據中心項目為例,要想支撐起ChatGPT的運行,至少要7-8個此量級的數據中心。
再說格林深瞳、云從、曠視等,據了解,我國AI企業的主要業務包括城市管理、智慧金融、商業零售、軌交運維等領域,相關人工智能產品及解決方案主要以B端和G端市場為主。而這也恰好與《規范》所制訂的“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息息相關,同時,由于相關應用場景巨額的數據量,相關服務對算力的需求可想而知。
對于布局以上三個產業的相關企業而言,包括傳統設施存量替換的市場,以及新興技術落地帶來的增量市場,都無疑非常龐大。而不斷擴容的物聯網應用場景,從城市到鄉村,從地底到太空,從現實到虛擬,多個維度市場的開發都已被提上日程。
融合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
平臺是必要的橋梁
《規劃》指出,要全面賦能經濟社會發展。一是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研究制定推動數字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措施,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推動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農業、工業、金融、教育、醫療、交通、能源等重點領域,加快數字技術創新應用。
二是發展高效協同的數字政務。加快制度規則創新,完善與數字政務建設相適應的規章制度。
強化數字化能力建設,促進信息系統網絡互聯互通、數據按需共享、業務高效協同。
提升數字化服務水平,加快推進“一件事一次辦”,
推進線上線下融合,加強和規范政務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管理。
以上部署主要針對我國數字經濟相關平臺發展的短板,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七次會議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報告也稱,我國數字經濟還存在大而不強、快而不優等問題,其中提到區域、行業、群體間的數字鴻溝亟待彌合。而這也凸顯了平臺的重要性。
相關平臺產品、產業鏈發展情況已于本文第一部分介紹,此處不再贅述。不過關于場景,《規范》中重點提及智慧教育平臺、智慧便民生活區、互聯網醫療、智慧水利等,尤其值得關注。
四是構建普惠便捷的數字社會。促進數字公共服務普惠化,大力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
完善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發展數字健康,規范互聯網診療和互聯網醫院發展。
推進數字社會治理精準化,
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
,以數字化賦能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
普及數字生活智能化,打造智慧便民生活圈、新型數字消費業態、面向未來的智能化沉浸式服務體驗。五是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推動生態環境智慧治理,加快構建智慧高效的生態環境信息化體系,運用數字技術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完善自然資源三維立體“一張圖”和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構建以數字孿生流域為核心的智慧水利體系。
自我國“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教育行業雖然少了些壓力,多了些生氣,但不得不說,少去了壓力也少去了動力,多出的生氣背后減少的卻是底氣。于是,我國智慧教育的發展也被提為首要任務,可以清楚的是減壓絕非是為了躺平,而是希望以更加智能的方式攝取知識,所以智慧教育平臺的需求始終存在。
同時,便民生活圈的打造,一方面是為了實現科技賦能便民服務,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服務于老年人,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適老化改造已是我國的重點建設方向。而對于醫療、生態環境治理等問題,在智慧醫療從醫院走向居家的大環境下,在數字孿生技術不斷發展迭代的情況下,平臺作為關鍵環節已不可或缺。
可見,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更需要一個“橋梁”來支持連接,而資源整合與分配、內外部管理等需求,也對平臺產業的發展有強烈推動作用,在以上大場景下的細分賽道中,物聯網平臺也將大有可為。
結語
整體來看,本次《規范》的發布,主要指出了我國科技產業的發展方向,對物聯網相關產業也有不少利好。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將數字中國建設工作情況作為對有關黨政領導干部考核評價的參考。
此標準的意義非常重大,首先對相關企業而言,未來業務或將自己跑上門,同時項目和產品的落地也會更加迅速;第二對用戶而言,領導的服務價值也更能得到體現。
隨著我國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未來我國的科技發展及應用將有實質性的變化。同時令人興奮的是,我國能被津津樂道的產業也將不再會只是房地產和制造業,科技強國將不再只是口號。
不過,即使政策大利好,企業要想更好地掘金物聯網市場,終究也不能靠單打獨斗,加強產業鏈上中下游的聯系才能使項目落地更快、工作更加高效。
審核編輯黃宇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09文章
44729瀏覽量
374413 -
IOT
+關注
關注
187文章
4215瀏覽量
19702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