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報道,北京大學程和平-王愛民團隊2月23日在《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在線發表文章,報道了重量僅為2.17克的微型化三光子顯微鏡,首次實現對自由行為小鼠的大腦全皮層和海馬神經元功能成像,為揭示大腦深部結構中的神經機制開啟了新的研究范式。
小鼠佩戴微型化三光子顯微鏡實景圖
據介紹,海馬體位于皮層和胼胝體下面,在短期記憶到長期記憶的鞏固、空間記憶和情緒編碼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在嚙齒類動物研究模型中,海馬距離腦表面深度大于一個毫米。由于大腦組織,特別是胼胝體,具有對光的高散射光學特性,所以突破成像深度極限是長期以來困擾神經科學家的一個極大的挑戰。此前的微型單光子及微型多光子顯微鏡均無法實現穿透全皮層直接對海馬區進行無損成像。
此次北京大學最新的微型化三光子顯微鏡一舉突破了此前微型化多光子顯微鏡的成像深度極限:顯微鏡激發光路可以穿透整個小鼠大腦皮層和胼胝體,實現對小鼠海馬 CA1 亞區的直接觀測記錄,神經元鈣信號最大成像深度可達1.2 mm,血管成像深度可達1.4 mm。另外,在光毒性方面,全皮層鈣信號成像僅需要幾個毫瓦,海馬鈣信號成像僅需要20至50毫瓦,大大低于組織損傷的安全閾值。因此,該款微型三光子顯微鏡可以長時間不間斷連續觀測神經元功能活動,而不產生明顯的光漂白與光損傷。
微型三光子顯微成像記錄小鼠大腦皮層L1-L6和海馬CA1的結構和功能動態
這一突破得益于全新的光學構型設計。作者通過對皮層、白質和海馬體建立分層散射模型進行仿真,發現熒光信號從深層組織到達腦表面時已經處于隨機散射的狀態,使得顯微物鏡熒光收集效率降低,從而極大限制了成像深度。針對這一問題,經典阿貝聚光鏡結構被引入構型設計中:微型阿貝聚光鏡與簡化的無限遠物鏡密接可以提高散射光的通透效率;阿貝聚光鏡與激發光路中的微型管鏡部分復用,可以進一步簡化結構,降低損耗。總體上,新微型化顯微鏡的散射熒光收集效率實現了成倍的提升。
同時,利用微型三光子顯微鏡,作者研究了小鼠頂葉皮層第六層神經元在抓取糖豆這一感覺運動過程中的編碼機制:發現大約37%的神經元在抓取動作之前就開始活躍且在抓取時最活躍,大約5.6%的神經元在抓取動作之后開始活躍,說明不同神經元參與了不同階段的編碼。這一結果初步展示了微型化三光子顯微鏡在腦科學研究中的應用潛力。
審核編輯 :李倩
-
成像
+關注
關注
2文章
242瀏覽量
30512 -
顯微鏡
+關注
關注
0文章
575瀏覽量
23091
原文標題:我國研發微型化三光子顯微鏡,首次實現小鼠“深腦成像”
文章出處:【微信號:MEMSensor,微信公眾號:MEMS】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