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是通過攝入有害物質所造成的疾病,每年有上億人因此住院,嚴重危害著公共衛生安全。金黃色葡萄球菌分泌的腸毒素(SE)是一類具有嘔吐活性的細菌外毒素,攝入低劑量(ng)便可引起嚴重的炎癥反應和食物中毒。雖然目前的食品檢測手段多樣但存在各種局限性,比如生化鑒定法傳統且應用廣泛,但其存在操作繁瑣、檢測時間長且靈敏度不高的缺陷;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雖操作方便,但成本較高且干擾因素多;高效液相色譜(HPLC)能夠實現準確定量,但存在前處理復雜、檢測時間長、設備龐大且昂貴等不足。除此之外,在食品中存在的毒素往往含量極低,因此還對檢測技術的靈敏度要求很高。
近期,華南農業大學王麗教授課題組開發了一種微型碳納米管晶體管生物傳感器,可用于超靈敏、無標簽和快速檢測食品中的葡萄球菌腸毒素C(SEC),相關成果以“Amicro-carbon nanotube transistor for ultra-sensitive, label-free, and rapiddetection of 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C in food”為題發表在國際化學權威雜志Journal of HazardousMaterials上。該研究針對常見食物樣品(冷凍水產品、牛奶和果汁)進行人工污染并檢測,實現了對葡萄球菌腸毒素C的超靈敏、無標記且快速地檢測。
圖1 浮柵型碳納米管場效應晶體管(FG-CNT-FET)生物傳感器的表面結構及結合流程
溝道表面的氧化釔薄膜由電子束蒸發鍍膜儀所蒸鍍的金屬釔加熱氧化形成,隨后在溝道表面蒸鍍金納米薄膜,金納米薄膜會自團聚形成金顆粒,自此完成浮柵型碳納米管場效應晶體管(FG-CNT-FET)的制備以及表面的金納米顆粒修飾。金顆粒作為識別元件的linker,由于其比表面積足夠小,有效增加了適配體的結合位點,并且能與巰基修飾的適配體牢牢結合;氧化釔薄膜于碳管表面的蒸鍍作用是避免金顆粒與碳納米管的直接接觸引起的屏蔽作用。待浮柵型碳納米管場效應晶體管生物傳感器完成表面修飾后,對其進行核酸適配體的功能化,主要通過打開適配體修飾的5端巰基與金顆粒形成金硫鍵(Au-S)連接于溝道表面。
圖2 浮柵型碳納米管場效應晶體管(FG-CNT-FET)生物傳感器的性能測試
該研究所使用到的生物傳感器轉換器是基于半導體碳納米管制備的傳感芯片,采用適配體作為識別元件,并在識別元件與轉換器之間蒸鍍氧化釔薄膜制成浮柵型碳納米管場效應晶體管。在傳感器的靜態檢測中,該生物傳感器中實現了PBS環境中1.25 fg/mL的超低理論檢測,并通過檢測目標類似物驗證了其良好的特異性。
圖3 浮柵型碳納米管場效應晶體管(FG-CNT-FET)生物傳感器對人工污染常見食物樣品的動態檢測
為了模擬真實的檢測環境,研究中對三種常見食物樣品進行人工污染并進行動態檢測,每個食物樣品的檢測電流變化趨勢均相同,且響應時間在5 min以內,充分展示了在實際食物檢測當中快速篩查的應用潛力。隨后在人工污染的冷凍水產食品樣品中,這種傳感器表現出優異的可靠性和良好的均一性,同時具有較高的檢測靈敏度(理論檢測限為8.15 fg/mL)以及穩定的檢出效率。
這些結果充分體現了適配體功能化的浮柵型碳納米管場效應晶體管生物傳感器具有優秀的高靈敏度和可靠性,同時還能在復雜食物樣品中實現快速檢測,為食品安全檢測提供一種高效的檢測方法,有效阻斷食源性疾病的傳播。
論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3.131033
審核編輯 :李倩
-
晶體管
+關注
關注
77文章
9708瀏覽量
138500 -
檢測
+關注
關注
5文章
4498瀏覽量
91558 -
生物傳感器
+關注
關注
12文章
372瀏覽量
37409
原文標題:微型碳納米管晶體管生物傳感器,用于快速、超靈敏、無標記食品檢測
文章出處:【微信號:Micro-Fluidics,微信公眾號:微流控】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