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城市規劃理論家劉易斯·芒福德在《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中提出,“城市從其起源時代開始便是一種特殊的構造,它專門用來儲存并流傳人類文明的成果。這種構造致密而緊湊,足以用最小的空間容納更多的設施。”
他認為,城市是人類最精致的發明,也是科技成果的集中展現。城市需要一次次完成進化,尤其是要吸收最先進的人類科技成果。
這個觀點非常重要。無論是對城市中的居民,還是對城市所承載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來說,與時俱進的城市都將帶來巨大的價值。就像福州的三坊七巷,它起于宋代,最終在不斷的進化與完善下,在明清時期達到了高峰,既有精雕細琢、飛檐斗拱的城市藝術,也有便利先進的城市功能性基礎設施,代表了中國古典城市的極高水準,也才得以培育出林則徐、劉齊銜、嚴復、林徽因、冰心等眾多鄉梓名人,推動了整個社會的發展。
近日,一次關于城市與科技融合,城市在智能時代持續進化的討論,在三坊七巷拉開了序幕。在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期間,華為舉辦了“共筑城市智能體 點亮數字中國新征程”三坊七巷智慧城市高峰對話。
(華為政務一網通軍團解決方案全球研發總裁陳金助)
期間,華為政務一網通軍團解決方案全球研發總裁陳金助在題為《“共筑城市智能體,深耕城市數字化”暨城市數字化解決方案發布》主題演講時表示,面對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時代機遇,華為基于城市智能體架構,建設數智融合的城市智能中樞,構建品質安全的自動駕駛網絡,打造萬物互聯的城市感知體系,聯合業界合作伙伴,發布多場景解決方案,推進數字技術與 “五位一體”深度融合,支撐城市的數字化發展。
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正在經歷新進化:邁入以城市智能體為理念和參考技術架構的新階段。
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城市再進化
今年2月發布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中指出,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
《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的發布,預示著數字中國的建設邁向了新階段,數字技術與行業、城市、經濟將進一步深度融合,這就需要業界達成共同的理念,基于開放的技術架構,形成合力加快數字中國建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城市智能體作為創新的理念、開放的架構,正在逐步承擔起這一責任。
城市的信息化、數字化在中國已經經歷了20余年的發展。中國的每個地級市,如今都已經有了自己的智慧城市項目。在這期間,智慧城市也經歷了一次次進化。從最初的信息匯聚,到數字技術、感知技術的加入。一次次進化,推動了相關產業發展,也讓中國城市的科技水準,成為了一張全球知名的名片。
而在上一個發展階段,城市大腦在智慧城市發展中起到了很大價值。但在數字中國的發展浪潮中,城市大腦的技術與理念也開始出現了滯后性。智慧城市再進化,已經迫在眉睫。
這一輪城市的進化核心,在于必須強化城市虛實之間的雙向映射關系。
這是因為,隨著城市治理能力要求的不斷提升,以及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在城市中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以城市大腦為代表的能力體系,已經暴露出了服務體驗差、治理效率低、安全隱患多等一系列問題,尤其在兩方面的負面表現較為突出。一是出現重大事故與突發情況時,數字化技術暴露出的滯后性,難以參與到處置能力當中來;另一方面在于民眾的辦事體驗依舊有提升空間。
形象一點比喻,這個階段的智慧城市,就像孩童沒有長大,雖然能夠吸收一些知識,但是還不能流利地交流,更難以用行動來反饋。
(北京大學教授,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鄔倫)
北京大學教授,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鄔倫表示,城市是像人體一樣的運行體、有機體、智能體,新一代的智慧城市建設,需要通過數字孿生、5G、AI、IoT等數字技術,構建時空智能網格體,實現行業場景的深度融合,使城市具備泛在感知與實時監測的能力,虛實結合雙向映射與數據挖掘知識發現的能力,全生命周期模擬仿真的能力,以及綜合態勢研判與智慧管理決策的能力,從而使城市治理全過程、全要素、全方位、全時空得以智能化提升,最終實現城市的全面數字化與智慧化。
無論是從中國式現代化的宏觀戰略上來看,還是從城市中一人一事的具體情況來說,數字中國,都需要完成一場全方位的智能進化。
智能進化,點亮城市之光
《道德經》里寫道,“治大國如烹小鮮”。這種古老的智慧在城市進化中也適用。我們知道,一家企業的ICT升級,需要關注存、算、網、感知、AI多方面的協同升級。對于城市來說也是如此,所謂智能進化,一定是多項基礎設施的全方位升級進化。
《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就指出,要夯實數字中國建設基礎,一是打通數字基礎設施大動脈,二是暢通數據資源大循環。聯接、計算、數據、AI,這些基礎能力,就是城市智能進化的關鍵點。
想要實現城市從看到,到看、聽、想、做的全方位發展,就需要構建既有中樞決策系統,也有感知體系,同時還能與最終用戶進行交互的新架構、新體系。
先來說城市的大腦。傳統的城市大腦,更多起到匯總部分數據的功能,但隨著城市可收集數據種類、體量的增多,以及對數據挖掘需求的增強。傳統的城市大腦架構,已經無法提供足夠的存算資源。
因此,城市大腦需要向城市的智能中樞進化。智能中樞需要具有高度可靠、安全的存儲能力,以應對數據規模的巨大發展,同時為城市提供充沛、多樣的算力,滿足智慧城市在計算與AI方面的發展需求,并且賦能城市經濟與產業發展。與此同時,在大模型時代到來之際,城市的AI能力也需要進一步增強。比如說華為云盤古大模型,就可以通過與行業融合、與應用場景融合的方式,全面迭代城市的智能化水準。堅實的算力底座+一體化政務大數據+大模型,是城市智能中樞的核心架構。
而在感知側,傳統的城市感知依賴于視頻終端與傳感器,但這種感知能力僅限于數據收集層面。感知設備的不統一、操作系統的差異化,導致大量數據無法融通,大量設備無法協同,造成了城市之眼,變成了一座座“數據煙囪”。
為此,引入OpenHarmony技術及生態是非常好的解決方案。鴻蒙感知,可以統一城市的感知接入標準,實現多傳感設備遠端協同、物聯感知數據全量匯聚、城市運行精確監測。這些能力是目前其他技術手段都難以實現的,在實現城市數字孿生與雙向映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聯接層,今天每一座城市都知道智慧城市項目需要網絡先行,中國的網絡基礎建設在這一領域發揮了重大價值。但隨著城市智能化的提升,整體架構與交互變得更加復雜。智慧城市的聯接能力,面臨著運營復雜、管理困難、安全隱患增多的一系列問題。這種情況下,應該積極打造城市的ADN自動駕駛網絡,打通數字基礎設施大動脈,從而實現依靠AI來完成網絡治理、運維,降低智慧城市中的聯接成本。
在應用層,智慧城市需要百花齊放,百業齊鳴。為此,在堅實的底層能力基礎上,實現統一的開放平臺就非常重要,只有這樣,才能讓各家企業、開發者各展所長,同時降低應用開發成本,避免兼容問題,實現智慧城市應用的可持續繁榮。為此,華為構筑了統一的技術開放平臺,使能伙伴應用持續創新,為行業應用開發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最終讓城市在創新中受益。
中樞、聯接、感知、應用,這一束束的智能進化之光,將解決智慧城市的難題,提升城市的治理能力,而當它們匯聚起來,城市也就找到了智能進化的整體性方向:下一站,城市智能體。
光芒匯聚,筑成城市智能體的星耀
我們曾經多次討論過城市智能體的價值,其已經為眾多城市帶來價值實踐。從目前情況來看,城市智能體已經在大量城市落地生根,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成果。可以確定,城市智能體就是支撐城市長期發展的先進理念和技術架構,是智慧城市發展的新階段,是城市大腦的下一跳。
在城市智能體的背后,是華為基于“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的論斷和城市發展面臨的諸多問題,其可以通過“感、傳、知、用”的全覆蓋,形象一點說,它可以讓城市不僅具備大腦的能力,還可以長出數字化的“眼、腦、手、脈、血”。城市可以看到,也可以想到,同時能夠通過算力和數據支撐起整個軀體,最終通過手、腳來實現有速度、有溫度、有智慧的城市治理能力。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智慧城市從一個孩子,變成了一個有擔當、有能力的成年人。
從技術邏輯上看,城市智能體可以分為四層架構:智能感知、智能聯接、智能中樞、智慧應用。依托“鴻蒙感知、算力智能、網絡使能、泛在安全”等技術特性,它可以面向“政務服務+城市治理”全業務領域,提供實時性問題的快速響應和高效處置能力,由此構筑了全球領先的城市級一體化智能協同體系。
這個體系能為城市帶來哪些直觀價值呢?我們可以看到,華為發布了面向城市數字化的一系列解決方案,其可以總結為“六個一”:城市治理的“一網統管”,城市感知的“一網統感”,城市運行“一屏統覽”,政務服務的“一網通辦”,政務辦公“一網協同”,企業賦能“一網通服”。這“六個一”,就非常生動展示了城市智能體的實踐價值,極大改變了城市治理、處置能力的邊界,甚至變革了居民與城市之間的互動關系。
新技術、新型數字化基礎設施,以及新應用,最終在城市智能體的新架構中匯聚,迸發出智能化的星耀,從而也為數字中國發展,構建了一部全新的引擎。
綻放的城市智能體,布滿數字中國的萬里星河
在持續的探索與落地下,城市智能體已經成為數字中國長卷上不可或缺的濃墨重彩。假如每一座城市的城市智能體,都展現出自己的星光,那么它們的集合,就在中國的山川大地上勾勒出了一條萬里銀河。
另一方面,城市智能體也已經成為中國城市持續升級數字化、智能化的優先選擇,成為了城市數字化發展中產、學、政多方面的共識與期待。
為了進一步服務好政務數字化和城市數字化的發展,持續推動城市智能體落地,華為成立了政務一網通軍團,縱向縮短管理鏈條,橫向快速整合資源,打通技術與需求間的最短路徑,為用戶帶來最大化價值。
而從實踐反饋上來看,大批城市已經從城市智能體中收益。比如說深圳就與華為等科技企業聯手打造了鵬城自進化智能體,以一網統管、一網通辦、一網協同為重點工作,形成了市、區、街道三級聯動指揮體系。其中,深圳市有鵬城云腦,為城市提供澎湃的智能算力;區一級構建了“鯤鵬+昇騰”政務大數據生態,實現龍崗區 873 個區級政務服務事項 100%網上申辦,100%一次辦理;而在街道級,坪山區馬巒街道坪環社區實現了一半民生訴求事項一天辦結。此外,深圳還以“韌性城市”為目標,深耕“一網統管”應用,全面增強城市生命體的應激反應能力。
(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陶磊)
而南京,作為2013被列為國家首批智慧城市建設試點的城市,也一直是“一網統管”的探索者和踐行者。鴻蒙感知相關能力,已經在南京形成了有效落地,推動了城市治理與商業模式的創新,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陶磊介紹,一網統管是南京數字政府建設的牛鼻子工程、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一網統管”必須堅持數字化的改革理念,開展城市級的工作實踐, 推動各方共生發展。
(武漢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副局長薛童)
在武漢,武漢市由云到腦、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在城市一朵云的基礎上,持續探索城市智能治理的路徑。武漢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副局長薛童介紹,武漢市圍繞“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必答題,以“高效辦成一件事、精準服務一個人、全面智理一座城”為總目標,在著力提升信息基礎設施服務效能的同時,全面推進一網統管治理體系建設,加強完善數據資源體系,依托“鴻蒙”等先進技術建設全市物聯感知體系,攜手華為等頭部企業打造城市數字化治理創新實驗室,加快場景孵化,打造宜居、韌性的智慧城市。
目前,在國內華為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已經服務了超過220個城市。城市智能體已在深圳、上海、福州、天津、成都、長春、南京、武漢、洛陽、張家港、佛山等 眾多城市落地。2022 年助力長沙、東莞、武漢、深圳福田等 30 個城區榮獲 34 項各類智慧城市大獎。
在數字中國的璀璨銀河中,在中國大地的城市長卷里,已經能夠清晰看到城市智能體帶來的進化之光。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467瀏覽量
251902 -
大數據
+關注
關注
64文章
8893瀏覽量
137472 -
智慧城市
+關注
關注
21文章
4268瀏覽量
9737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