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劉靜)5月5日,國內第三大晶圓代工廠晶合集成在上交所科創板成功上市。目前,中國大陸前三大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和晶合集成已在科創板上市,僅剩下華虹半導體還在闖關科創板IPO途中。
據悉,這次晶合集成發行股票數量為5.02億股,發行價格為19.86元/股,募資總額達99.697億元,比原計劃超募4.697億元。
上市首日,晶合集成便迎來“開門紅”,開盤漲15.71%,開盤價為22.98元/股。截至上午11點30分收盤,最新股價為19.87元/股,漲幅收窄至0.05%,總市值達398.62億。
晶合集成創立于2015年,創始人為蔡國智,其也是全球第六大晶圓代工廠力積電的重量級投資者。與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等晶圓代工相比,晶合集成走的是特殊工藝的路線,專注的是面板驅動芯片12英寸晶圓代工領域,借勢面板巨頭京東方落戶合肥,成為面板顯示驅動芯片這一細分賽道的國產龍頭企業。
晶合集成搭建了150nm、110nm、90nm、55nm等制程的研發平臺,目前已實現150nm至90nm制程節點的12英寸晶圓代工平臺的量產,正進行55nm制程節點的12英寸晶圓代工平臺的風險量產。
創始人兼董事長蔡國智近日接受媒體采訪表示,“接下來公司要實現40nm和28nm量產,公司已經在LCD面板領域領跑了,下一步要以28nm切入OLED驅動芯片,這個領域現在以三星和聯電為主,晶合必須加緊快跑,目標要成為國內最大供應商。”
圖:晶合集成董事長蔡國智
從營收規模看,目前晶合集成距離成為國內最大供應商這個目標還有不小的距離。目前,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以及今天上市的晶合集成均發布了2022年的財報,電子發燒友整理如下:
2022年,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晶合集成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95億元、171.12億元、101億元,并分別取得凈利潤121億元、28.11億元、30.45億元。在營收規模上,晶合集成距離中國第一大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還有394億元的差距,距離華虹半導體也還有70多億的差距。但營收規模小的晶合集成表現出更不錯的盈利能力,2022年其取得的凈利潤超過華虹半導體。
在營收增速上,晶合集成不管是在2020年、2021年,還是2022年都顯著高于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具體來看,2020年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營收增速分別為24.77%、3.29%,而晶合集成當期增速高達183.26%,2021年晶合集成增速更是提高至258.97%。2022年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晶合集成營收增速分別為38.97%、51.8%、85.13%。可見,營收規模較小的晶合集成在高速成長,加速追趕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
晶合集成業績之所以能一直保持快速增長的原因,跟面板顯示驅動芯片下游終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穿戴設備、汽車等市場需求快速增長、產能快速擴充并釋放以及對90nm、55nm先進制程的產品研發量產有關。
財報顯示,2022年晶合集成5成以上的營收來自90nm制程節點的12英寸晶圓代工業務,3成營收來自110nm制程節點,16.01%的營收來自150nm制程節點。2022年90nm、110nm、150nm制程節點業務具體收入分別為52.12億元、31.65億元、16.09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71.84%、139.23%、51.22%,先進制程表現是更強勁的增長勢頭。2022年晶合集成實現55nm工藝制程的量產,55nm收入被歸類到其他當中,2022年晶合集成其他收入增速高達686.13%,也體現了55nm量產所帶來的收入高增長。
晶合集成在工藝研發持續取得突破外,其產能也在快速擴展。據了解,2020年晶合集成12英寸晶圓代工年產能僅為26.62萬片,而到了2021年快速拉升至57.09萬片,2022年更是增加至126.21萬片,以翻倍的速度擴增產能,搶奪市場份額。
在研發方面,晶合集成同樣高度重視,三年豪擲8.91億元,研發55nm銅制程、110nm微控制器技術平臺、110nm中高階電子標簽驅動芯片平臺、90納米CMOS圖像傳感器平臺等。
此次晶合集成上市募集近百億資金,主要投向后照式CMOS圖像傳感器芯片工藝平臺研發項目(包含90nm及55nm)、微控制器芯片工藝平臺研發項目(包含55nm及40nm)、40nm邏輯芯片工藝平臺研發項目、28nm邏輯及OLED芯片工藝平臺研發項目以及收購制造基地廠房及廠房設施等。
從啟動的募投項目看,晶合集成除了發力28nm先進制程OLED芯片晶圓代工外,也同時側重圖像傳感、微控制器以及邏輯芯片先進制程的研發,未來將有望形成顯示驅動、圖像傳感、微控制器、電源管理四大集成電路特色工藝應用產品線。
-
晶合集成
+關注
關注
0文章
24瀏覽量
443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