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云三號G星是我國首顆、國際上第3顆主動降水測量衛星,在國際上首次采用雙頻降水雷達與被動微波、光學遙感相結合的探測技術,在軌可填補我國中低緯度降水三維立體層析探測數據空白,效能發揮潛力巨大。
主動微波載荷配置了降水測量雷達,將在國內首次實現降水三維結構精確測量,最小可檢測降水強度等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被動微波載荷配置了降水探測型微波成像儀,將在國內首次實現9頻點26通道一體化集成,增強了弱降水探測能力,可實現不同等級、不同形態降水的高精度觀測。
先進的技術指標往往意味著需要攻克更多的技術難題,風云三號G星研制之初遇到的“攔路虎”便是主被動微波載荷同平臺的電磁兼容問題。
主、被動載荷共平臺一發一收難兼容
風云三號G星對在軌的定量化探測要求較高,主、被動微波儀器在軌聯合探測,電磁環境復雜,這就給衛星研制團隊出了一個大難題。
兩臺主載荷的發射與接收頻段十分接近,降水測量雷達發射功率高達1000W、微波成像儀接收靈敏度又優于-130dBm。一個像拿著高音喇叭對外廣播,一個像拿著聽診器細辨微弱的聲響,這兩個“冤家”風云際會,一發一收、水火不容,大功率發射和高靈敏接收矛盾十分突出,特別是Ku、Ka頻段保護帶寬較小,工作頻段距離較近,電磁兼容設計與處理難度大,一旦處理不好,輕則探測數據無效,重則導致儀器損壞。
扼住電磁干擾源頭精細管控研制過程
為此,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五〇九所研制團隊在衛星設計之初便直面該問題,堅定“控源頭、斷傳導、阻輻射、嚴濾波”的指導思想。
01扼住電磁干擾的“萬惡之源”
從源頭精細頻譜分配,重拳出擊,扼住問題關鍵。在任務書下發前,總體設計師便提前開展技術調研,做了大量仿真分析工作,之后便和載荷研制單位展開思想碰撞和拉鋸,最終在系統工程的思想下,頂層約定7個發射波段和20個接收波段的收、發保護帶寬,并在不影響整體性能的基礎上,對帶外抑制提高了指標要求。研制過程精細管控,關鍵指標嚴格驗收,電磁兼容試驗全面摸底,從源頭遏制問題的產生。
02切斷電磁干擾的“傳播之惡”
在所有產品裝星之后,團隊又從整星系統工程的角度,阻斷電磁干擾的傳導和輻射傳播的路徑。布局優化、增加收阻濾波、屏蔽包覆、艙段隔離,多行并舉將措施做到極致,切斷傳播路徑。
此外,在研制過程中,團隊還開展了多項電磁兼容摸底試驗,把準“干擾問題脈搏”,切準“干擾問題病灶”,通過大量驗證工作,最終解決了降水測量雷達和微波成像儀這兩個“冤家”的在軌電磁兼容問題,為實現在軌的降水主被動聯合探測打下了堅實基礎。
審核編輯 :李倩
-
電磁兼容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887瀏覽量
97927 -
電磁干擾
+關注
關注
36文章
2323瀏覽量
105531 -
成像儀
+關注
關注
0文章
83瀏覽量
15534
原文標題:好消息!風云三號G星攻克遙感儀器電磁兼容難題
文章出處:【微信號:EMC_EMI,微信公眾號:電磁兼容EMC】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