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黃山明)近日,市場曝出阿里達摩院自動駕駛業務線進行重大調整,自動駕駛實驗室將并入菜鳥集團。對此,阿里方面也確認了此消息的真實性,并表示該調整是因為“業務需要”。而最開始,阿里達摩院的自動駕駛業務線便是從菜鳥而來,此次也算重新回歸菜鳥。
自動駕駛,回歸菜鳥
前幾年,作為AI技術最容易落地的項目之一,無人駕駛技術被眾多公司看中。相比運營商、車企、部分Tier 2零件供應商(激光雷達、運算單元、高精度地圖等),無人駕駛技術的壁壘其實并不高。
2015年,菜鳥開始組建菜鳥ET實驗室,而這個實驗室的一項重要任務,便是研發無人物流車。2016年菜鳥發布小G無人車,開始在封閉道路中進行相應的測試,到了2018年,隨著全國開始開放路測拍照,菜鳥也正式將這一技術應用在指定道路上。
而彼時,阿里內部其實有兩個部門都在研發無人駕駛項目,一個是菜鳥的ET實驗室,由陳俊波負責,另一個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王剛領導的自動駕駛團隊。為了更好的利用資源,阿里將這兩個團隊合并,而這兩位負責人也是今后達摩院自動駕駛業務線的主要負責人。自建立之初,便主要專注于干線物流與終端物流兩大細分市場。
到了2020年,這家新的團隊推出了第一款產品,一臺低速無人物流車“小蠻驢”,主要應用場景便是外賣配送、末端物流配送、無人零售、園區物流等。2021年,當無人物流車的配送訂單終于突破100萬時。王剛便放出豪言,要在3年后日均配送達100萬。
但就在放出豪言后不久,2022年1月份,王剛便提出了離職,隨后另一主要負責人陳俊波也在今年3月提出離職。巧合的是,這兩位高管離職創業的主要方向都是清潔機器人。
高管的不斷離職,似乎也從側面表明了這個項目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成功。從數據上來看,IDC近期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自動駕駛平臺規模達5.89億元人民幣,預計到2023年市場規模將達到7.9億元。
但作為全國最大的云計算廠商,阿里的表現并不出彩,阿里云所占的市場份額僅為9.2%,位列第三,簡單計算便可得知,其所占市場份額僅為5419萬。
一方面在于阿里云本身對于自動駕駛的重視程度還不夠高,其平臺推出時間遠落后于華為、百度、騰訊等;另一方面,從布局上來看,阿里云對智能汽車的投資較為單一,此前大多只是以投資者的身份參與到對小鵬、智己等新能源汽車的投資中,直到2022年才與小鵬一同合作建立了智算中心,能夠讓小鵬汽車自動駕駛核心模型的訓練時長從7天縮短至1小時。
相比之下,不論是華為還是百度,不僅對相關技術參與較早,同時也深入到汽車生產環節當中,為上下游產業鏈提供了一套可復制的完整解決方案。
但想要實現這一點,其投入必然不會低。以百度為例,2021年百度表示其去年投入了200億研發自動駕駛,并認為未來仍然需要10到20年的長期投入。而阿里也在智能物流領域承諾將投資兩項“千億投資”計劃,一個是達摩院成立要投入1000 億元進行科研,自動駕駛項目就在其中;另一個則是阿里和菜鳥投資上千億元來打造智能物流骨干網。
盡管自動駕駛僅為達摩院中的一個項目,但其投資與目前所占的市場份額相比,顯然是小巫見大巫。如此差的投資回報比,也是促使阿里將自動駕駛業務重新放回菜鳥的重要原因。
研發并入業務部門,燒錢時代已經過去
從目前的業務調整情況來看,阿里是將自動駕駛團隊全部并入菜鳥集團,因此達摩院將不再保留相關業務和團隊。同時也意味著,自動駕駛技術也將不再是阿里達摩院的科技探索項目,而是專為菜鳥做物流服務。
這也表明,這項被阿里寄予厚望的未來AI技術,將不得不面臨實際的“吃飯”問題,項目將圍繞菜鳥物流的實際業務場景來進行規劃。
畢竟企業并不是高校,或者國家研究機構,而需要以盈利為目標,這就限定了其科研項目無法純粹做基礎研究。即便是阿里所創建的達摩院,這家被寄予厚望的部門,也同樣有著一定的盈利壓力。
馬云曾坦言,達摩院也要掙錢,90% 以上研究的東西,不能只在實驗室里面,必須在市場上。張勇也曾表示,阿里從不做純粹的科學研究,而是將技術與商業相結合,服務于各類消費場景。
理想與現實的激烈碰撞有時候很殘酷,那些一開始被達摩院的前沿科技探索所吸引而來的大牛,也在隨后因為現實的種種情況而離開,這其中就包括自動駕駛實驗室負責人王剛。
誠然,自動駕駛是一個好項目,未來也是個萬億市場,但一方面阿里僅專注于無人配送賽道,僅靠小范圍的零散訂單,很難支撐其實現盈利目標,甚至能否收回投資成本都是一個問題。
在今年的3月,張勇對阿里發布了一份全員信,啟動“1+6+N”組織變革,此次變革,意味著阿里旗下的業務將走出集團的內部環境,獨立面對整個市場。而長期投入但回報前景并不明朗的自動駕駛實驗室,顯然也被列入到了此次的調整范圍中。
同時,從阿里2023財年第三季度(自然年2022年第四季度)財報來看,菜鳥營收同比增長17%至230.23億元,但這一營收的70%主要還是圍繞在阿里的布局當中。
但如果菜鳥想要繼續發展壯大,走出阿里的圈子,從外界汲取營養才是未來的主要道路,此時將自動駕駛部分放入到菜鳥的體系當中,不僅是希望自動駕駛技術能夠真正落地產生回報,同時也希望借助自動駕駛技術讓菜鳥實現真正的獨立,成為一家名副其實的獨角獸企業。
而阿里的這一決定,對于如今的無人配送行業而言,無疑是當頭一棒。實力如此雄厚的阿里,也未能堅持下去,其他企業在該領域的處境可能將更為艱難,無人配送的前景也將在眾多投資人的心中打上一個問號。
當然,將自動駕駛業務線轉到菜鳥之后,并不意味著阿里放棄了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究和應用,阿里仍然在其他領域繼續發揮其技術和創新能力。但創新一旦被業務所拖累,又能迸發出多少靈感呢?不過有一點是確認的,隨著張勇的全員信之后,阿里的大肆燒錢時代已然過去。
寫在最后
有業內人士曾說過,互聯網企業進入到自動駕駛領域有個核心問題,它不造車,但其實無人駕駛車才是產品,需要真正落地后才會對行業產生影響。
一個消息是,菜鳥無人車目前已經做好了量產準備,有望在年內進入到末端配送行列當中。此前菜鳥已經將這一無人車應用在園區內的包裹運輸、物質調撥等任務中。未來,有望在倉儲運輸、長途干線、末端配送等多個場景發揮作用。
很快,阿里耗巨資研發的無人駕駛技術,結合菜鳥的物流配送業務,將落地到實際場景。這項技術到底如何,是騾子是馬,到時候就能看見了。
-
自動駕駛
+關注
關注
784文章
13812瀏覽量
16644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