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現在是供應鏈該采取一定措施的時候了。全球最大的分銷商Arrow Electronics在新冠時期供應緊缺的階段,曾拋棄了其原有保守的存貨規則,因此積壓了數十億美元不可取消的元件訂單。
那是2021年半導體短缺的高峰。Arrow一直以來的慣例是只在可以將元件退還給供應商的條件下才采購元件。然而,在OEM的催促下,在年末時賬上積壓了139億美元的NCNR(non-cancellable, non-returnable)元件。
該公司在其2021年年報中指出,這筆金額中有121億美元必須在一年內付清。次年情況并沒有什么不同。Arrow的NCNR訂單只微降到134億美元,其中需要在12個月內付清的金額是110億美元。
Arrow在2022年年報中說,“這些協議通常可以隨時或在短期內(通常為30-90天)取消。然而,最近全球的半導體短缺使一些供應商增加了不可取消的訂單數量,這限制了公司在市場下滑時調整庫存水平的能力,并可能對公司的財務結果產生負面影響,特別是如果公司無法將此類不可取消的條款轉移給客戶。”
在Arrow的訂單模式變化背后,是電子行業的一個更大的問題:對于一個如此易受到供需波動影響的行業,哪種庫存管理系統最優?
這個問題對于半導體行業來說是一個古老的難題,但是隨著市場再次經歷庫存積壓的陣痛,這個問題再次被提出。在此之前,半導體元件的短缺非常嚴重,以至于全球各地都在發放數十億美元的政府支持大禮包,以保護本地制造供應鏈免受外部因素的影響。
電子元件行業協會(這個協會代表元件制造商和分銷商)的首席分析師Dale Ford說:“我們與協會領導開了一次會,不出所料,最重要的議題之一是管理庫存過剩。現在我們就處在這個階段,因為我們已經從兩年嚴重的供應短缺中走出來了。”
這個討論的核心是,行業是否能回歸到過去一直在使用的JIT(Just-in-Time),就在過去兩年的供應緊缺期間,制造商和供應商開始試驗JIC(Just-in-Case)方式。
JIT模式后來被日本車廠完善,零部件只在需要時才交付,直接從供應商或分銷商提取到工廠。甚至小規模倉儲幾乎都不需要,也不被鼓勵。它似乎非常高效,最重要的是具有成本效益。
除非JIT模式會失敗。
在2020年底,疫情爆發后各國政府突然關閉國界,加上工廠、航運和其他物流服務的停擺,幾個月后企業試圖恢復生產時,就變成了一場噩夢。現有的庫存根本無法滿足潛在需求。JIT的致命弱點被完全暴露出來。許多人說,它無法應對這類特殊情況。
所以,行業就像鐘擺一樣擺向了另一邊。公司們紛紛選擇采購盡可能多的元件,被稱為JIC模式。
到2021年初至中期,OEM開始瘋狂聯系芯片制造商和分銷商,向任何能立即為他們獲取所需元件并保證長期供應的公司投擲現金。
整個行業在2021年初至2022年底期間,其庫存、常規訂單和不可取消訂單增加了超過2500億美元。
鐘擺又擺回來了
然而,僅僅兩年后,電子供應鏈中的企業又在面臨著著一種完全不同的局面。人們開始重新審視JIT。JIC演變為JTM(Just-too-Much),這是沒人想要的。
這個行業是怎么陷入這種窘境的呢?
恐懼。對于生產供應不足的擔憂推動了制造商轉向JIC,但很快就發展到JTM,因為沒人能真正判斷出市場的走向。所以,每個人都開始采購他們可能需要但并不確定確切時間的零部件和組件。然而,無論是JIT還是JIC,這個行業仍然無法擺脫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實現運營效率需要準確和可靠的信息。
但這對于電子行業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歷史告訴我們,他們從未準確預測需求,或確定能夠滿足銷售預測的制造基礎設施的水平。
盡管像Arrow這樣的公司在最近的短缺期間接受的“不可取消”訂單很突出,但其他同業公司也基本相同。他們沒有實際占有的部分,會要求分銷商繼續采購。分銷商會充當中間人,承擔一部分風險,但保證零部件的合同所有權屬于OEM合作伙伴。
因此,據ECIA的Ford說,電子供應鏈現在被數百億美元的庫存壓得喘不過氣,因此一位高級分銷行業的高管諷刺地描述這種情況為Just-too-Much(JTM)。
Ford說:“TTI的美國總裁John Drabik說,我們從JIT到JIC,現在演變成JTM。所以,我們現在正處于處理過度儲備階段。”
整個行業的現在正在努力處理JTM庫存,這個過程可能會影響新訂單和銷售。
Ford說:“庫存、銷售,都需要去處理。”
但這只是現在行業面臨的問題的一部分。產品訂單也必須調整以適應實際需求,但更為嚴重的情況是實際上沒人真正知道今天的實際需求。
事態恢復到正常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與此同時,大家都在蒙著眼工作,只能依賴明顯不能被完全信任的預測,以及在公司對供需一無所知的時期產生的訂單和交貨期。
為了解決這個情況,行業必須對需求情況更加透明。
ECIA的Ford說,行業還需要更多的協作,以便掌握NCNR采購承諾的規模。他說:“這可以歸結為能見度、透明度和協作。”
NCNR的規模和范圍
OEM推動供應商進入NCNR合同。
新的合同看起來是這樣的:供應商曾被不準確的預測損害過,他們會接受供應商的NCNR協議,作為OEM不能逃避他們新承諾的證據。反過來,OEM使緊張的供應商和分銷商投入資源來履行合同。這就像彼此喉嚨里的魚鉤。
最后,誰對供應鏈承擔最終責任的問題變得清晰了。那就是OEM。他們是需要保持制造工廠正常運轉的人,他們是唯一能提供足夠的洞察力來滿足這些義務的人。
Apple位于金字塔頂端,截至2022財年底,其采購承諾為711億美元。公司表示,它將在今年9月的財年末前支付其中的684億美元。但是,Apple能夠使用這一大堆庫存和其他義務中的多少呢?甚至連他們自己都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Apple在2022財年的文件中說,“因為市場是多變的,競爭激烈并且隨著技術和價格的快速變化,公司有可能預測錯誤,下單或生產過多,或不足,或不能完全履行公司的采購承諾。”
在Arrow Electronics的例子中,截至2022年底,134億美元的NCNR合同中的大部分都由客戶承擔。然而,該公司并未透露自己究竟負責承擔多少承諾。
該公司只是指出,“一些庫存采購涉及到公司在交易中扮演代理關系的銷售。”
OEM過去曾拒絕接受他們要求供應商和分銷商代表他們承擔的風險。這并非沒有先例。
在2001年電子行業的低迷期,那是歷史上最糟糕的時期之一。當時,OEM進入破產的境地,為了生存而摒棄貿易義務的情況加劇。
Arrow意識到了庫存過載的風險,但它也比供應商更好的保護了自己。該公司的財務風險極小。與制造商相比,分銷商的資本支出需求較低。
另一方面,半導體制造商和OEM必須付出巨大的資本開支以滿足新訂單。任何現有訂單的取消都會讓公司面臨巨大的風險,包括可能出現的晶圓廠和工廠開工率不足。
到底哪種庫存管理模式?
很少有人能回答上面的問題。行業高管們正對ECIA的Ford所稱的“JTM”感到擔憂,但他們并沒有公開表達他們的擔憂。但像往常一樣,這些都在私下的討論中發生著。
Ford說:“我們每次問的問題是‘這會是硬著陸還是軟著陸?’我開始問的其他基本問題是:軟著陸是什么樣子,硬著陸又是什么樣子?”
無論發生什么,行業仍然需要確定哪一種庫存系統才更合適。JIC失敗了,而JTM是無法接受的。難道是時候再試試JIT了嗎?
審核編輯 :李倩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693瀏覽量
221807 -
OEM
+關注
關注
4文章
403瀏覽量
50436 -
供應鏈
+關注
關注
3文章
1683瀏覽量
38999
原文標題:電子行業庫存管理模式的困境
文章出處:【微信號:Astroys,微信公眾號:Astroys】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