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微軟研究院負責人 Peter Lee、資深醫學和科學記者 Carey Goldberg 和哈佛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信息學系首任主任 Isaac Kohane 聯合撰寫的《超越想象的 GPT 醫療》,是一部解析 GPT 落地實踐并揭示“人機關系”重要范式的力作。這本書由 GPT 主譯,人類監制,并與英文版全球同步出版!歡迎大家在 6 月 9 日云上相聚,共讀新書。點擊下方【預約】按鈕預約直播,并在文末查看活動議程。
今天,讓我們共同品讀微軟中國首席技術官韋青的親筆序言。韋青分享了對于強大的人工智能,人類應如何思考和選擇的深入見解和探討,以及關于本書出版小花絮。
?
韋青推薦序:問題重重,答案寥寥
以上標題來自本書三位作者聯名撰寫的第9章結尾最后一段,短短一句話,卻深刻地表達了本書內容的立意和三位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
本書成書之際,也恰逢 GPT-4 展現于世人面前之時。對于大眾而言,大部分人看到或者聽說的是以 ChatGPT 和 GPT-4 為代表的大語言模型所帶來的令人驚艷的能力,以及坊間對于這種機器能力的各種傳聞、想象和評述。之后,也正如本書作者預計的,除了 GPT-4,市場上開始有各式各樣、功能與性能各具特色的 AI 系統逐漸出現在人們面前。從每個人感受的角度而言,或許也如本書作者所分享的那樣,一開始大家會經歷驚訝、懷疑、彷徨的心路歷程,有些人可能會繼續彷徨下去,但也會有一部分人,如本書作者一樣,在經歷了認知沖擊之后,逐漸安下心來、冷靜思考、努力實踐,慢慢形成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最終認識到這種機器能力的進步,不僅僅關乎技術,也不僅僅關乎簡單的機器會不會代替人類的疑惑和擔憂,而是需要在眾人共同實證的基礎上,發起“一場全人類都應參與的關鍵討論”(這也是本書的重要聲明)。
歸根結底,人類不是機器,人類具有人類所獨有的主觀能動性,如法國哲學家和數學家帕斯卡所言:“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在這個前提下,當我們了解到機器的能力已經發展到如此階段,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作為本書作者之一的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研究院負責人彼得·李給出了開放式的結論及邀請,“作為一個社會的成員,乃至一個物種,我們需要做出一個選擇。我們要想清楚我們是要因為害怕 AI 帶來的風險和明顯的危害可能性而限制甚至扼殺它?還是要屈服于 AI,任由它自由取代我們,削弱我們的能力和需求?抑或是我們要從今天開始,共同塑造我們的 AI 未來,以期實現單憑人類或 AI 無法實現,而人類與 AI 結合卻可以完成的目標,達到更高的成就?這個選擇權掌握在我們手中,而且很有可能在未來不到 10 年的時間里就需要做出決定。我認為正確的選擇是顯而易見的,但作為一個社會整體,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去做出這個選擇”。
微軟中國首席技術官韋青
閱讀完本書之后,我們會知道,盡管當下 AI 領域時有日新月異的突破,但是沒有答案的問題遠多過有答案的問題。因此,對于我們每一個個體而言,關鍵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會是什么?對于我而言,以我的工作經歷、知識背景、使用大語言模型的體會和閱讀本書之后的感受,我得出了與彼得·李類似的結論。但是這種結論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也不是道聽途說來的,是實證出來的。
我從去年開始嘗試使用大語言模型,并且一步步見證了它所帶來的超越我原來認知邊界的各種機器能力。在經歷了早期的震撼之后,當然也如本書作者之一彼得·李所分享的“在失去了許多睡眠”之后,我開始沉下心來,認真實踐、努力探索和深入思考,逐漸得出了我自己對時代的判斷。其實結論很簡單,就是問題遠大過結論,未知遠大過已知,但我相信這非但不是確定性的時代所定義的無知,這恰恰是這個時代的特征,是確定性消失的時代真正的“知”。我們每個個體和組織都已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人類共同的無人區,也因為如此,這個時代才承擔得起“百年不遇的時代”的名號,這也是為什么我認為當本書作者總結出了“問題重重,答案寥寥”的結論后,我會真心地感謝他們的開放與坦誠。對于廣大讀者而言,這種敢于承認“不知道”但仍然勇于向前的做法和精神,遠比現在人們常常看到的各種信誓旦旦的預測和結論要有用得多。
以我的體會,當人類開始有這么強大的機器能力伴隨之后,我們作為“一根會思考的蘆葦”,很難不去思考“何以為人”這種原本不會常去思考的話題。機器的各種能力表現,又會讓作為人類的我們,開始認真審視什么是人類真正擅長的領域和人類與機器相區別的能力邊界。由于我的工作性質,我有機會能夠經常接觸到領先時代的技術與應用,再加上受到我的一些處于時代最前沿進行科學探索的同事的影響,我很早就在學習和實踐以計算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機器文明,同時也在探索和研究人類大腦的運行機制及人類認知科學、復雜性科學的最新理論與實踐。這種機器知識與人類知識的相結合,再加上機器能力的飛速進步,使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人類社會新時代變革的大門已經打開。我們原以為的什么“互聯網時代”“元宇宙時代”,甚至“人工智能時代”,都將因我們對于人與機器能力的重新認知而被重新定義。
本書的可貴性在于,作者不僅僅分享了 AI,尤其是以 GPT-4 為代表的大語言模型在醫學領域的諸多應用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向大家展現了一種可能出現的人-機相結合的“關系”范式,在本書中,這種“關系”范式被描述為結合了醫生、患者和機器的“三方模式”。基于此,本書不只是提出了見解,也不只是闡述了問題,更重要的是這些見解和問題會促使我們每一個讀者作為人類個體,重新審視我們自己“何以為人”和機器“何以為機”的本質問題,進而也會拓展至“何為新型人-機關系”的問題。當然,到了這一步,我想很多讀者也會不約而同地開始重新思考那著名的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這可能是閱讀這本書所帶來的“附加價值”,也應該是與湛廬圖書一脈相傳的風格特征。
最后再分享一點我所知的與本書出版相關的小花絮。我有幸在本書英文版上市之前,就拿到了它的中文譯稿。如同科幻小說作家阿瑟·克拉克說的,“任何足夠先進的技術最終都與魔法無異”,我相信讀者大概能夠猜到,湛廬之所以能夠實現如此高效率的英文-中文翻譯,應該是借助了 AI 大語言模型與人類編輯相結合的“新型人-機關系”能力,讀者或許可以自己體會一下本書的文字風格。而我與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首席算法工程師李燁女士共同為湛廬制作了本書內容解讀節目,其中李燁女士在 GPT-4 的幫助下,憑一己之力在一天半內實現了本書的知識圖譜和基于知識圖譜的對話機器人。在節目中,我們可以用這個對話機器人來獲得本書各章節摘要的實時信息,這可以理解為“用魔法來解讀魔法”吧。這種能力的實現,在機器能力進步到如斯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時代的大門已經打開,大概率下,我們走進這道大門之后見到的不僅僅是一場工業革命,更不僅僅是互聯網、Web 3.0、元宇宙,甚至也不僅僅是 AI,到底是什么,每個人需要自己進門去實證。我的理解,這將是又一場解放人類思想桎梏、以人為本的文明復興和一場塑造新型人-機關系的啟蒙運動。
關注微軟科技視頻號
了解更多科技前沿資訊
-
微軟
+關注
關注
4文章
6621瀏覽量
104265
原文標題:直播倒計時 | 《超越想象的 GPT 醫療》新書共讀,微軟韋青親筆推薦
文章出處:【微信號:mstech2014,微信公眾號:微軟科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