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動汽車熱管理技術是駕乘安全與舒適的重要保證,是電動汽車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之一。本文從電動汽車熱管理需求、發展歷程以及關鍵零部件技術發展幾個方面,梳理總結了電動汽車熱管理技術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并進一步從環保制冷劑替代,智能化控制與乘員艙舒適性提升方面對電動汽車熱管理未來技術發展進行了闡述與展望,以期為業內同行提供參考。
關鍵詞:電動汽車熱管理熱泵 系統構架 技術進展
純電動汽車的綜合能效高、環境污染相對較小,是我國優先發展的新能源汽車形式,隨著純電動汽車相關技術不斷發展,產業規模逐漸擴大。受制于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與材料性質,純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關鍵問題,而整車熱管理系統的需求與能耗逐步引起了行業的廣泛關注。行駛的機動性使汽車面臨的環境氣候條件復雜多變,對于純電動汽車而言,沒有了傳統燃油汽車的發動機熱系統,汽車熱系統在滿足車室環境控制的同時,還需要滿足電池/電機/電控溫度控制、換熱器除霜、車窗玻璃除霧等需求,熱管理技術是汽車駕乘安全與舒適的重要保證,已成為電動汽車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
1 電動汽車熱管理需求
乘員艙是汽車行駛過程駕駛人員所處的環境空間,為保證駕駛人員舒適的駕駛環境,乘員艙熱管理需要控制車室內環境的溫度、濕度、送風溫度等。乘員艙在不同情況下的熱管理需求如表 1 所示。
表1 乘用車乘員艙空調需求
動力電池溫控是保障電動汽車高效安全運行的重要前提,在溫度過高時將引發漏液、自燃等現象,影響駕駛安全; 溫度過低時,電池充放電能力均會有一定的衰減。由于能量密度高、輕量化,鋰電池成為電動汽車應用最廣泛的動力電池。鋰電池溫控需求以及根據文獻所估算出的不同狀況下電池熱負荷如表 2 所示。隨著動力電池能量密度的逐步提升、工作環境溫區范圍的拓展以及快充速度的攀高,動力電池溫控在熱管理系統中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不僅需要滿足不同路況、不同充放電模式等車輛使用工況下的溫控負荷變化,電池組間溫度場均勻性與熱失控防控,還需要滿足嚴寒、高熱高濕地區、夏熱冬冷地區等不同環境工況下的所有溫控需求。
表 2 鋰電池溫控需求及熱負荷
電機與電控是電動汽車關鍵的能量輸出環節,電機工作過程中由于線圈電阻發熱、機械摩擦生熱等原因會產生大量熱量,溫度過高導致電機內部短路、磁體的不可逆退磁等問題。根據當前電動汽車市場不同車型電機配置情況,乘用車電機與電控溫控需求以及考慮電機效率和電機功率情況下的電機發熱功率如表 3 所示。隨著電動汽車的普及以及應用場景的增多,汽車動力需求不斷提升,電動汽車電機需要更高的功率、扭矩以及轉速,同時也意味著更高的發熱量,因此電機系統的熱管理需求逐漸提高。
表 3 乘用車電機、電控溫控需求以及電機發熱功率
2 電動汽車熱管理技術發展歷程
整車熱管理是電動汽車發展的核心技術之一,涉及乘員艙溫濕環境調控、動力系統溫控、玻璃防霧除霧等多目標管理。根據熱管理系統架構與集成化程度,將電動汽車熱管理的發展歸納為三個階段,如圖 1 所示。從單冷配合電加熱到熱泵配合電輔熱再到寬溫區熱泵與整車熱管理逐步耦合,電動汽車整車熱管理技術逐漸朝著高度集成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并且在寬溫區、極端條件下的環境適應性能力逐漸提升。
圖 1 電動汽車熱管理構型發展趨勢
2. 1 第一階段 PTC 供熱
在電動汽車產業化起步階段,基本是以電池、電機等動力系統的替代為核心技術發展起來的,車室空調、車窗除霧、動力部件溫控等輔助系統是在傳統燃油汽車熱管理技術基礎上逐步改進而來的。純電動汽車空調與燃油汽車空調都是通過蒸氣壓縮循環來實現制冷功能,兩者的區別是燃油汽車空調壓縮機由發動機通過皮帶間接驅動,而純電動車則直接使用電驅動壓縮機來驅動制冷循環。燃油汽車冬季制熱時直接利用發動機余熱對乘員艙進行供熱,不需要額外的熱源,而純電動車的電機余熱無法滿足冬季制熱的需求,因此冬季制熱是純電動汽車需要解決的問題。正溫度系數加熱器( 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PTC) 由 PTC 陶瓷發熱元件與鋁管組成,具有熱阻小、傳熱效率高的優點,并且在燃油汽車的車身基礎上改動較小,因此早期的電動汽車采用蒸氣壓縮制冷循環制冷加 PTC 制熱的方式來實現乘員艙的熱管理,例如圖 2 所示的早期三菱公司的 i-MIEV 電動汽車。與燃油汽車由燃料提供能量不同,電動汽車由動力電池提供能量。電動汽車正常運行時,動力電池放電產熱,溫度升高,需要對電池進行降溫。電池冷卻的方法主要有空氣冷卻、液體冷卻、相變材料冷卻、熱管冷卻,由于空氣冷卻結構簡單、成本低、便于維護,在早期的電動車上得到廣泛應用。這一階段的熱管理主要形式是各個獨立的子系統分別滿足熱管理的需求。
圖 2 早期電動汽車熱管理系統
2. 2 第二階段熱泵技術應用
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電動汽車冬季供熱能耗需求較高,從熱力學角度來說 PTC 制熱的 COP 始終小于 1,使得 PTC 供熱耗電量較高,能源利用率低,嚴重制約了電動汽車的行駛里程。而熱泵技術利用蒸氣壓縮循環將環境中的低品位熱量進行利用,制熱時的理論 COP 大于 1,因此使用熱泵系統代替 PTC 可以增加電動汽車制熱工況下的續航里程。圖 3 所示為寶馬 i3 車型采用熱泵系統來實現冬季制熱。此外,一汽奔騰與紅旗、上汽榮威等也在部分車型上采用了熱泵系統。然而在低溫環境下,傳統熱泵系統制熱量衰減嚴重,無法滿足電動汽車低溫環境制熱需求,需要額外的加熱器輔助加熱,因此熱泵加 PTC 圖 3 寶馬 i3 電動汽車熱泵系統 Fig.3 Heat pump of BMW-i3 輔熱的制熱方式成為電動汽車冬季低溫環境下乘員艙制熱的主要方式。隨著動力電池容量與功率的進一步提升,動力電池運行過程的熱負荷也逐漸增大,傳統的空冷結構無法滿足動力電池的溫控需求,因此液冷成為當前電池溫控的主要方式。并且,由于人體所需的舒適溫度和動力電池正常工作所處的溫度相近,可以通過在乘員艙熱泵系統中并聯換熱器的方式來分別滿足乘員艙與動力電池制冷的需求。通過換熱器以及二次冷卻間接帶走動力電池的熱量,電動汽車整車熱管理系統集成化程度有所提高。雖然集成化程度有所提升,但這一階段的熱管理系統只對電池制冷與乘員艙制冷進行了簡單整合,電池、電機余熱未得到有效利用。
圖 3 寶馬 i3 電動汽車熱泵系統
2. 3 第三階段 寬溫區熱泵及整車熱管理集成一體化技術發展
傳統熱泵空調在高寒環境下制熱效率低、制熱量不足,制約了電動汽車的應用場景。因此,一系列提升熱泵空調低溫工況下性能的方法得以開發應用。通過合理增加二次換熱回路,在對動力電池與電機系統進行冷卻的同時,對其余熱進行回收利用,以提高電動汽車在低溫工況下的制熱量。實驗結果表明,余熱回收式熱泵空調與傳統熱泵空調相比,制熱量顯著提升。各熱管理子系統耦合程度更深的余熱回收式熱泵以及集成化程度更高的整車熱管理系統在特斯拉 Model Y、大眾 ID4.CROZZ 等車型上已得以應用( 圖 4) 。但當環境溫度更低, 且余熱回收量更少時,僅通過余熱回收依然無法滿足低溫環境下的制熱量需求,仍需使用 PTC 加熱器來彌補上述情況下制熱量的不足。但隨著電車整車熱管理集成程度的逐漸提升,可以通過合理的增大電機發熱量的方式來增加余熱的回收量,從而提高熱泵系統的制熱量與 COP,避免了 PTC 加熱器的使用,在進一步降低熱管理系統空間占用率的同時滿足電動汽車在低溫環境下的制熱需求。除電池、電機系統余熱回收利用外,回風利用也是降低低溫工況下熱管理系統能耗的方式。研究結果表明,低溫環境下,合理的回風利用措施能夠在避免車窗起霧、結霜的同時使電動汽車所需制熱量下降 46% ~ 62%,最大能夠降低約 40%的制熱能耗。日本電裝也開發了相應的雙層回風 /新風結構,能夠在防起霧的同時降低 30%由通風引起的熱損失。這一階段電動汽車熱管理在極端條件下的環境適應能力逐漸提升,并朝著集成化、綠色化的方向發展。
圖 4 集成熱管理系統
為進一步提高電池高功率情況下的熱管理效率, 降低熱管理復雜程度,將制冷劑直接送入電池組內部進行換熱的直冷直熱式電池溫控方式也是目前的一個技術方案,一種電池包與制冷劑直接換熱的熱管理構型如圖 5 所示。直冷技術能夠提高換熱效率與換熱量,使電池內部獲得更均勻的溫度分布,減少二次回路的同時增大系統余熱回收量,進而提高電池溫控性能。但由于電池與制冷劑直接換熱技術需要通過熱泵系統的工作提高冷熱量,一方面電池溫控受限于熱泵空調系統的啟停,并對制冷劑環路的性能有一定影響,另一方面也限制了過渡季節的自然冷源利用,因此該技術仍需通進一步的研究改進與應用評估。
圖 5 電池與制冷劑直接換熱的系統原理
3 關鍵部件研究進展
電動汽車熱管理系統由多個部件組成,主要包括電動壓縮機、電子閥、換熱器、各種管路以及儲液器等主要部件。其中,壓縮機、電子閥和換熱器是熱泵系統最核心的部件。隨著電動汽車輕量化的需求不斷提升,系統集成化程度不斷深入,電動汽車熱管理部件也在向輕量化、集成化、模塊化的方向不斷發展。為提高電動汽車在極端條件下的適用性,能夠在極端條件下正常工作并滿足汽車熱管理性能需求的部件也在相應的開發應用。
3. 1 電動壓縮機
壓縮機是空調系統的心臟,與燃油車不同,電動汽車空調系統由獨立的電動壓縮機直接驅動,為滿足應用場景的需要,電動汽車壓縮機還必須滿足輕量化、高效化和可靠性高的需求。渦旋式壓縮機體積小、重量輕、效率高,因此成為目前車用電動壓縮機的主要形式。在低溫環境下,壓縮機吸氣壓力較低,使吸氣密度與質量流量較低,同時還使壓縮機運行壓力比增大,等熵效率降低,造成冬季制熱效率低、制熱量不足的問題。此外,壓比過大還會造成壓縮機排氣溫度過高,導致潤滑油碳化失效,嚴重影響壓縮機運行的安全。因此需要增強壓縮機在低溫環境下的制熱能力,同時降低壓縮機排溫。渦旋壓縮機補氣結構與系統原理如圖 6 所示,中間補氣能夠引入額外的中間壓力的低溫制冷劑進入壓縮機,降低壓縮機的排氣溫度和比功。因此適用于電動汽車的中間補氣式壓縮機成為提升電動壓縮機低溫工況下性能的重要技術方案。補氣式壓縮機設計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補氣口開口位置、數量、幾何結構等方向上,相關研究內容如表 4 所示。Han Xinxin 等研制了一種適用于電動客車的噴射補氣式熱泵系統, 測試結果表明,在-20 ℃ /20 ℃ 測試工況下,噴射補氣式熱泵系統的 COP 為 1. 60,比無噴射補氣熱泵系統的 COP 提高 14. 5%。除研究工作外,純電動客車大溫差高能效熱泵空調已在實車上得以驗證,上海松芝、湖南華強等電動客車空調企業均推出了噴射補氣準二級壓縮的低環溫熱泵空調系統。
圖 6 渦旋壓縮機補氣結構及補氣系統原理表 4 補氣壓縮機性能研究
油循環率對電動壓縮機性能的影響也十分顯著,系統的油循環率是通過壓縮機內置的油分離 器來控制實現的。油循環率在約 5%時,系統能夠達到最佳性能,不同進油口結構對油分離效率影響較大,并且當壓縮機轉速在某個區間范圍內時,油分離效率將達到最佳。因此,在對電動壓縮機進行設計時需要考慮油分離器與電動壓縮機的適配性。
3. 2 換熱器
換熱器是汽車熱管理系統重要部件,換熱能力對 系統整體效率影響較大,并且換熱器空間占用率較高,因此電動汽車換熱器朝著高效化、結構緊湊化發展。結構緊湊、傳熱效率高的微通道換熱器成為電動汽車換熱器的首選,并廣泛應用于電動汽車熱管理系統。微通道換熱器存在流量分配不均導致換熱器表面溫度分布不均以及由于結霜引起換熱能力下降的問題。提升微通道換熱器性能的關鍵在于合理的流量分配方式與除霜技術。關于流量分配的相關研究如表 5 所示。較低的溫度、較小的風量以及較大的濕度是引起換熱器結霜的主要因素。A. J. Mahvi 等的研究結果表明,提高換熱器表面的疏水性能夠延遲結霜,保持較高的傳熱效率。除了對換熱器表面進行處理以防止換熱器結霜之外,合理的除霜策略也必不可少。換熱器除霜策略主要包括熱氣旁通除霜、逆循環除霜等。熱氣旁通除霜會導致車輛冬季制熱性能不足,除霜速度緩慢。逆循環除霜的方式無法保證乘員艙內溫度的穩定。有學者提出將逆循環除霜與熱氣旁通除霜相結合的復合除霜方式,能夠在有效降低能耗的同時,保證乘員艙溫度的穩定性。
表 5 微通道換熱器換熱性能研究
隨著電動汽車熱管理各子系統之間的耦合程度逐漸加深,需要結構更加緊湊、換熱能力更強的換熱器來完成子系統之間的熱量傳遞,因此板式換熱器成為例如電子冷卻器等換熱器的形式首選。板式換熱器由帶有波紋的板片疊加而成,常見的波紋形式有人字波紋、球形波紋、平直波紋等,如圖 7 所示。為滿足更高的換熱量需求,提高電池冷卻器傳熱效率,可以通過合理設計換熱器內部結構,增加入口效應,提高湍流度等方式使其達到更高的傳熱系數。
圖 7 板式換熱器板片結構
回熱器的使用能夠提高制冷劑在膨脹閥進口的過冷度,是提升汽車空調性能的一種優化方案。套管式換熱器具有結構簡單、壓降小的特點,能夠滿足汽車空調回熱器的需求。應用于汽車空調的回熱器主要是同軸套管式回熱器,為增強換熱能力,通常會在換熱器內部增加肋片,不同肋片的同軸套管式回熱器結構如圖 8 所示。受制于車身空間限制,直管式套管換熱器長度會受到限制,導致回熱量不足。如圖 9 所示的螺旋管套管式回熱器能夠增大回熱量,但會使制冷劑壓降有所上升。隨著系統集成程度的提高,回熱器通常會集成到管路之中,或是內置于氣液分離器之中,降低空間占用率的同時減少有害過熱。
圖 8 同軸套管式回熱器
圖 9 螺旋管套管式回熱器
3. 3 集成化部件
熱管理系統耦合程度的加深提高了熱管理的效 率,但新增的閥件與管路使系統更為復雜。為簡化管路流程,降低熱管理系統空間占用率,熱管理系統部件在朝著集成化的方向發展。電動汽車熱管理系統包括多個載冷劑回路,這些回路又各自包括膨脹水壺、電磁閥等部件,這些部件通過管道連接,結構復雜,并且占用大量的空間。為降低熱管理系統載冷劑回路的復雜程度,特斯拉在 Model Y 車型上首次采用了八通閥,以代替傳統系統中的冗余管路和閥件,如圖 10 所示,這是一個擁有 8 個進出口通路的閥組,可以通過切換來實現不同管路組合的聯通,大幅降低系統管路復雜程度的同時滿足熱管理系統多種工作模式的切換。小鵬汽車通過如圖 11 所示的集成式水壺結構,將原本多個回路的水壺以及相應的閥件、水泵集成到一個水壺之上,大幅降低載冷劑回路的復雜程度,降低空間占用率,同時降低管路中的壓降與熱損失,提高系統的綜合效率。
圖 10 特斯拉八通閥
圖 11 集成膨脹水壺及其熱管理系統
除載冷劑回路外,制冷劑回路集成化程度的提高也能夠降低熱管理系統的復雜程度,比亞迪提出一種閥組集成模塊如圖 12 所示,包括多個電磁膨脹閥與通斷閥,并將板式換熱器集成到閥組之上,能夠完成熱管理系統多種運行模式的切換,降低管路數量的同時減少制冷劑充注量。
圖 12 比亞迪集成閥組
為進一步降低熱管理系統空間占用率,提高系統的集成程度,進一步將控制器、板式換熱器、壓縮機等主要部件集成為一體,同時將原本熱管理系統眾多的管路功能通過基板來實現的理念也在電動汽車熱管理行業開始逐步發展,這樣的高度集成可以使管路的數量大幅降低有利于熱管理系統的智能化控制與輕量化的發展。當然,對于系統的維護而言,集成式系統也帶來了維護與檢測成本提高的問題,需要同時解決集成件中零部件的標準化和可替換問題。
4 電動汽車整車熱管理發展趨勢
雖然當下電動汽車熱管理系統與早期相比,在集成化與節能高效等方面已經取得了較大發展,但在制冷劑替代、全氣候寬溫區熱泵系統開發、智能化控制等方面仍面臨較大挑戰。
4. 1 環保制冷劑
2016 年《基加利修正案》將氫氟碳化物納入管控范圍,車用空調制冷劑替代成為行業的共性痛點。關于潛在替代制冷劑的研究應用主要集中于 R1234yf、 CO2 與 R290,上述制冷劑主要物理性質如表 6 所示。R1234yf 與傳統制冷劑 R134a 熱力學性能相近,容易 實現制冷劑的替換,但價格相對較高。R290 和 CO2作為天然環保制冷劑,具有價格相對低廉的優勢。CO2無毒、不可燃、具有優良的熱穩定性,并且在超臨界狀態下放熱時具有較大的溫度滑移,因此具有優異的制熱性能。R290 熱泵系統具有優異的制冷、制熱性能,但由于 R290 是易燃性制冷劑,解決 R290 可燃性帶來的安全隱患是實現 R290 熱泵系統在電動汽車上應用的關鍵問題。
表 6 三種典型制冷劑的物理性質
4. 2 基于環保制冷劑的熱管理系統
R1234yf 與 R134a 制冷劑熱力性質十分接近,可以在 R134a 熱管理系統上直接使用 R1234yf 進行替 換,但系統性能會略有降低。C. Zilio 等的研究結果表明,諸如優化膨脹閥和使用變排量壓縮機等較小的改進可以使 R1234yf 制冷劑系統獲得相似的系統性能。R1234yf 具有弱可燃性,可以通過增加二次回路的方式來降低燃燒的風險。由于專利以及合成技術等原因,R1234yf 較高的價格成為制約其推廣應用的阻礙。
作為價格低廉、環境友好的自然制冷劑,目前 CO2熱泵系統已開始在實車上應用,但仍存在夏季制冷量不足、極寒條件下制熱效率低等問題,研究領域的工作目標主要是進一步提升 CO2熱泵系統的性能,尤其是高溫環境下制冷性能的提升。王丹東等開發的適用于低溫環境的 CO2熱泵系統如圖 13( a) 所示,該 CO2熱泵系統在膨脹閥與室內換熱器之間增加了一個換熱器。測試結果表明,該系統在低溫環境下啟動時制熱量可達 3. 6 kW,COP 為 3. 15。中間冷卻式熱泵系統能夠顯著提升熱泵系統性能。Chen Yiyu 等開發的中間冷卻式跨臨界 CO2圖 13 CO2 熱泵系統原理 Fig.13 Principle of CO2heat pump system 熱泵如圖 13( b) 所示,制冷模式時,壓縮機中間冷卻熱量通過中間冷卻器排出車外; 制熱模式時,中間冷卻的熱量通過室內蒸發器得以回收利用,測試結果表明,該系統在制冷、制熱工況下性能皆有所提升。Zou Huiming 等提出利用噴射器替代節流閥,其系統 流程如圖 13( c) 所示,計算結果表明噴射器的使用能夠提高壓縮機的進口壓力,降低壓縮機的工作壓比,提高 CO2熱泵系統綜合性能。雖然 CO2熱泵系統的制熱性能優異,但由于跨臨界 CO2熱泵循環工作壓力較高,對系統的安全性與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圖 13 CO2 熱泵系統原理
R290 作為另一種潛在的可替代環保自然制冷劑,具有優異的制冷、制熱性能。Liu Cichong 等對 R290 熱泵系統在低溫環境下的制熱性能進行了研究,在-10 ℃工況下,與傳統的 R134a 制冷劑系統相比,R290 熱泵的制熱量與 COP 分 別 提 升 55% 和 12. 3%。為提高 R290 系統的安全性,黃廣燕等搭建了 R290 熱泵系統及其二次換熱回路,如圖 14 所 示,結果表明在-25 ℃的環境溫度下,R290 系統的制熱 COP 能夠達到 2. 16,具有優異的制熱性能。但 R290 的可燃性嚴重限制了其推廣應用。奧特佳公司提出了以 R290 為制冷劑的二次回路電動汽車熱泵技術及其產品,如圖 15 所示,將可燃的 R290 回路置于前艙,通過不可燃的二次回路間接對車艙內的環境進行控制,實現熱管理系統模塊化設計的同時,最大程度減少制冷劑的充注量。
圖 14 負荷側采用二次換熱回路的 R290 熱泵系統
圖 15 奧特佳 R290 二次回路熱泵系統
另一方面,混合制冷劑可以克服純自然制冷劑自身物性的局限性,也是未來新型制冷劑熱泵系統的發展方向之一。Yu Binbin 等對 CO2 /R41 混合制冷 劑應用于汽車熱泵系統的性能進行了研究。測試結果表明,在最佳配比下,該混合制冷劑的系統性能與純 CO2制冷劑相比有所提升。理化所團隊也對 CO2/ R290 混合制冷劑進行了研究,初步研究結果表明, CO2/R290 混合制冷劑的制冷制熱性能與混合比緊 密相關,通過混合 R290 和 CO2,有效降低了 R290 的 可燃性和系統的運行壓力,關于該混合制冷劑的最佳 混合比與系統特性還有待未來進行深入研究。
4. 3 智能化控制與乘員艙舒適性提升
電動汽車熱管理系統的高效智能化與乘員艙熱舒適性成為提高出行品質的關鍵保證。根據汽車本身行駛狀況的不同,電動汽車各系統的熱負荷會出現動態波動,并且電動汽車熱系統耦合程度不斷加深,對熱管理系統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智能化、一體化、精細化的控制方式將會是降低整車能耗、提高舒適性的控制方式。
熱泵系統傳統的控制方式是通過開關控制、PID 控制等方法分別對各個獨立的熱管理對象與熱管理執行機構進行控制,根據設定值與實際值的偏差,通過調節壓縮轉速、膨脹閥開度、電加熱器功率、循環泵功率、電子風扇風量等參數,使各控制參數維持在設定的范圍。但隨著熱管理一體化程度的加深,PID 控制在處理復雜的動態控制過程中容易使系統出現超調或是震蕩等問題,造成能耗升高的同時降低駕駛的舒適性。多支路耦合的復雜熱泵系統的控制方法是當前電動汽車熱管理系統控制技術的研究重點。對于結構復雜的帶余熱回收的中間補氣熱泵系統,補氣支路流量與主路流量對系統性能有重要影響,韓欣欣對中間補氣壓力等關鍵參數以及主路與支路流量分配特性及其控制開展了研究,得到流量分配比與壓力比的關系,并發現存在最佳流量配比使系統性能達到最優。對于 CO2熱泵氣冷器側溫度壓力多變的特點,Hu Bin 等成功將極值搜索控制方法( ESC 控制方法) 應用于跨臨界CO2熱泵系統最優排氣壓力的控制上,增加擾動的梯度搜索尋優控制方法可以實現復雜系統的精細化控制,通過對當前排氣壓力施加小幅度的擾動信號,同時監測系統性能的波動情況,通過數學分析尋找系統性能最佳的狀態點,進而確定系統所需控制的最佳排氣壓力。除 ESC 控制方案外,基于模型預測的 MPC 控制方法無論是對局部系統還是全局系統的尋優控制上也都能夠實現快速穩定的控制,MPC 控制方法也在CO2熱泵系統控制上得以應用,但 MPC 方法過于依賴模型,需要大量的仿真和實測數據對模型進行支持,隨著未來信息交互技術的發展與模型精確程度提高,MPC 控制方法將達到更高的精確性。
為保證駕駛人員的熱舒適性,需要將乘員艙溫濕度控制在合理的波動范圍以內。對于車內熱濕環境控制,常規的控制方式是在前擋風玻璃防霧、保證車輛運行安全的前提下,針對車內的溫濕度控制需求, 通過調節送風量以及送風溫度來對車內環境進行控制。張桂英基于對雙蒸發器的電動汽車熱泵系統的研究,提出了基于不同支路膨脹閥動態調節特性的雙蒸發器控制思路,并利用比例回風形成連續風幕來防止車窗玻璃結霧。針對常規熱泵空調低溫環境下乘員艙供熱不足的問題,劉稷軒通過玻璃表面結霧特性研究,以最大回風比為目標,通過電動風閥的調節來實現最大回風利用的控制,從而降低電動汽車熱泵系統的整體能耗。進一步,為更好地對車內熱濕環境進行調控并降低熱泵系統能耗,理化所團隊還提出了利用側玻璃強化凝結調控車內濕度從而降低前擋玻璃除霧能耗的節能思路,并對不同涂層處理的側玻璃凝結特性開展了理論與實驗研究,研究表明,側玻璃凝結具有一定的除濕潛力,但在涂層的覆蓋形式與耐久性方面還需進一步開展研究。
在整車熱管理層面,乘員艙熱管理不僅包括空調送風這一傳統方式,座椅加熱等新型方式也得到了研究和推廣應用。除了熱管理主動調節方法以外,合理的車身保溫結構設計與材料選擇也能降低車內環境的波動性,提高熱舒適性。此外,長時間舒適的駕駛環境容易令駕駛人員產生疲乏,影響駕駛的安全性,智能控制系統通過吹風或其他刺激手段提高駕駛人員精神集中度的相關研究也在進行中。
5 總結與展望
電動汽車熱管理系統從傳統的燃油汽車空調系統改進而來,并逐漸過渡到適用于電動汽車的熱泵系統。與燃油汽車不同的是,電動汽車熱管理對象還包括電池系統與電機系統。通過三電耦合,電動汽車整車熱管理系統的耦合程度以及部件的集成化程度不斷提升。
為提高電動汽車在多環境下的適用性,進一步提高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需要開發適應寬溫區、極端條件下的熱泵系統。
隨著出行品質的需求日益提升,需要提高熱管理對人體熱舒適性的關注度,執行以人為本的、智能化的汽車熱管理技術和控制策略。
面對更加嚴苛的環境保護需求,應該著重關注環保制冷劑的替代性研究,并通過余熱回收、噴射補氣等技術開發來完成綠色節能高效的整車熱管理系統的構建。
來源:制冷學報
作者:鄒慧明1,2 唐坐航1,2 楊天陽1,2 田長青1,2
1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空間功熱轉換技術重點實驗室2 中國科學院大學
-
電動汽車
+關注
關注
156文章
12143瀏覽量
231810 -
熱管理
+關注
關注
11文章
447瀏覽量
2181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