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僅要有拿得出手的產品,還得是國產的、自研的。通過AR眼鏡終端這“一發”,牽動整個產業鏈的快速崛起。
2022年,在元宇宙概念的瘋狂加持下,AR眼鏡成為大多數人“最熟悉的陌生人”。或許你不一定擁有或者購買過消費級AR眼鏡,但一定聽過這個被譽為除PC、手機外“第三塊屏”的技術載體。
消費市場仍在等待“iPhone時刻”,AR眼鏡的工具屬性,已在商業端顯露無疑。
尤其是在工業4.0、工業數字化大潮驅動下,針對工業場景的痛點,AR眼鏡給出了新的解題思路:三一重工等企業將AR眼鏡用于遠程維修作業、不少職業技術學院在工業實訓課引入了AR設備、上汽等車企紛紛利用虛實融合的3D信息進行做新車上市的銷售輔助......
去年年底,HoloLens曾在接受億邦動力采訪時表示,GCR(大中華區)是除了美國本土外,增速最快的區域,遠程指導和工業實訓扛起了HoloLens的主要銷量。
確定性的藍海市場,引起國內外大廠、創業公司的注目,工業應用故事率先突圍。亮風臺,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36氪長期關注的增強現實(AR)產品與服務提供商,亮風臺自2012年成立以來,長期深耕AR眼鏡開發。公司第三代、專為工業場景而生的AR智能眼鏡HiAR H100,更因國產率高于95%,成為國產化AR智能終端的代表。
不難看出,亮風臺已不滿足于做AR眼鏡這件事,而是在此基礎上,不斷增加難度系數:不僅僅要有拿得出手的產品,還得是國產的、自研的。通過AR眼鏡終端這“一發”,牽動與助力整個產業鏈的快速崛起。
從C到B,深入工業
2012年,Google Glass問世,為AR眼鏡拉開石破天驚的一幕;幾乎同一時間,在大洋彼岸的中國,一家以AR技術為核心的公司“亮風臺”成立。亮風臺的初始點是手機AR平臺,幫助上廣電開發過APP,也和OPPO合作開發過支持UGC AR內容的應用,還開發出現象級應用“AR幻鏡”。
時間上的高度耦合性,似乎為亮風臺帶來了“冥冥中”的些許意味。2015年,經受不住市場、資金、技術多維“唱衰”的Google,終止了Google Glass項目;而亮風臺卻正式啟程AR眼鏡項目。
想要開發一款合格的AR眼鏡,需要硬件、軟件、應用三足共鼎。過去3年在AR軟件和應用的開發,已經為亮風臺支棱起了后兩只腳。定下方向后,亮風臺第一時間將硬件部門建立,補齊最后一塊拼圖。
“不夸張的說,亮風臺算得上國內踩過坑最多的AR眼鏡廠商。我們開發的最新一代AR眼鏡,至少經過了2年的研發、測試。”亮風臺聯合創始人、COO唐榮興告訴36氪,從2015年至今,亮風臺共計開發出4款、3代AR眼鏡,從to C探索演進至to B,甚至垂入到工業這個既專且深的領域。
選擇這樣的路徑,與亮風臺長期浸潤在行業中的觀測有關。
“亮風臺幾乎經歷了AR眼鏡發展的每一時刻,這讓我有了一個深刻的體驗:AR眼鏡不是純粹的產品問題,是產業鏈發展的問題。就像手機和電腦,最初并未面向大眾,而是軍工與大型企業所用。只有當產業規模和產品‘輕量化’到達一定階段,才能迎來消費級AR眼鏡的大爆發。”
順著這個思路往下捋,工業場景成為當下的不二之選。
一方面,工業場景對AR眼鏡需求巨大。比如在工業巡檢中,由于工業設備越來越復雜,單靠個人去記住所有規則和流程,很容易出現“漏洞”。AR眼鏡可以輔助人力進行巡檢,人只要掃描設備就能完成檢查,如果出現錯誤,AR眼鏡也會及時提醒糾正。
另一方面,其他B端場景還處在驗證模式階段,并不是推出AR眼鏡的“最佳時機”。比如醫療,容錯率低,雖然社會價值意義巨大,但容易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出現不可控因素。還有教育場景,由于現階段AR眼鏡的使用體感并沒有優化至“可長時間佩戴”階段,距離面向所有受教育人群的大規模應用有較長距離,特定場景下的垂直應用還有機會。
“商業語境下,活下去是頭等大事,那么對應于現階段的AR眼鏡廠商,就是場景匹配、創造價值,不斷獲得客戶認可,創造更好的營收。吃透工業,實現規模量產后,我們也會在其他場景成熟的同時,探索、尋找屬于亮風臺的可能。”
國產化,在挑戰中前進
2021年,醞釀已久的5G AR智能眼鏡HiAR H100正式對外發布。
從參數上看,H100搭載展銳T740芯片,內置八核中央處理器,擁有卓越的性能表現和5G通信支持;定制4800萬像素、1/2.0英寸大底高清防抖攝像模組,支持捕捉更多細節;采用多麥克風陣列與深度學習技術,提供多場景高性能的通話降噪功能與人機語音交互......
“是國產化還是國際化,其實在最開始啟動H100開發時,內部的分歧還是蠻大的。過去格力等公司通過國產替代拉動了整個產業的發展,那么AR行業,最終也會朝著這種方向去走。只是現在產業鏈還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沒有企業去做這件事。如果亮風臺去做這件‘少數人才會選擇的事’,對于行業來說,是否也能來帶質的提升呢?”
懷抱著行業理想與技術信仰的唐榮興,最終定調H100的國產化路徑,項目內部代號“Bertha”。
“H100剛開發時,我們定了代號‘Bertha’。Bertha是奔馳創始人的妻子,也是第一位司機。亮風臺要做的事和Bertha做的無異,開的都是一輛‘前無古人’的車。”
不過豐滿的理想,與骨感的現實總是如影隨形。唐榮興形容“這比想象得更難、時間更長、也幾近崩潰”。
以AR眼鏡的核心零部件——芯片為例。
“其實從當時來看(2021年),國內并沒有專門為AR眼鏡設計的芯片,幾乎都被國外大廠承包。而展銳的手機芯片占有率剛到達10%以上,是我們當時唯一且最佳的選擇。”亮風臺智能終端高級研發總監侯曉輝告訴36氪。
手機與AR眼鏡的差異性,讓亮風臺與展銳的的對接和優化時間長達20個月以上。
“H100的定位是非常清晰的,專為工業遠程協作而生。在工業巡檢場景中,我們需要通過攝像頭將巡檢點現場和設備還原至細微,所以就選了一顆4800萬像素的攝像頭,這個攝像頭支持光學防抖與相位對焦,這是比較先進的一款產品。如果是高通或MTK等芯片廠商,可能僅需考慮支持對焦點數量的問題。但對展銳而言,該攝像頭本身就缺省了對展銳格式的支持,且超出支持范圍。”
侯曉輝回憶,問題剛發現時,亮風臺并不清楚“病因”在哪,是展銳的芯片問題、是攝像頭的參數問題、還是亮風臺的使用問題?而且展銳本身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公司,內部分工很細,找不到“病因”,也就無法找到展銳能夠解決問題的人。就這樣兜兜轉轉、反反復復很多次,才找到問題、找到解決的人,在展銳平臺側做改動,最終實現了格式支持。
還有麥克風陣列問題。工業巡檢環境聲音嘈雜,亮風臺測試發現,如果想要實現良好的語音交互,需要設置3個麥克風,且麥克風的相位順序有嚴格的要求。展銳原本是手機芯片,只需要支持2個麥克風。
“雖然用的是展銳T740芯片,但對于展銳來說,相當于對芯片做了很多定制化工作,展銳的同事付出了很多努力,填補了***的AR空白之地。”
除了展銳外,亮風臺的合作方幾乎囊括了各領域的中國佼佼者,比如語音識別與云知聲合作,光機與瓏璟光電合作。“這條路確實走的有點難,由衷的感謝這些上下游伙伴;也許這也算是我們AR國產生態的雛形,邁出了國產化AR的重要一步。”唐榮興介紹,目前上下游成員已達十余家產業鏈內企業,產業鏈的雛形幾乎是自然聚合而成、實戰練兵而凝。
解決痛點,而非癢點
高度的產品國產化,為亮風臺切入制造業企業投下一記重碼。在現今國際形勢下,自主掌握核心科技和數據安全成為行業的共識,尤其是能源、鋼鐵、冶金、汽車、電網等事關發展與民生的領域。
但如果只是國產化,代入到制造企業的角色,為什么非要選擇亮風臺?畢竟擁有掃碼、拍照、錄像、遠程視頻等功能的手機攝像頭,不是性價比更高的選擇么?
“亮風臺要做的是解決制造企業的痛點,而非癢點。”唐榮興認為,亮風臺想要從這輪競技中獲勝,必須顯示其“剛性”價值,演變出下一代終端獨具創新與超出預期的生產力。
那么亮風臺是怎么做的?
侯曉輝介紹,亮風臺的產品設計思路幾乎都是從客戶場景中而來。通過挖掘共性需求,形成硬件的產品定義。比如前面提到的3個麥克風,就是在寶鋼、馬鋼現場采集數據,經過多次訓練和實地測試,得出的參數指標。
工業本身包羅萬象,針對不同領域的企業,亮風臺先期會派出產品設計人員,長期駐場,了解實際需求。這樣的時間周期,以半年以上為計。從結果來看,寶鋼、國家電網、中國商飛、三一重工、海爾、外高橋造船等數千家企業與機構已為亮風臺的產品與服務買單。
“我有時在內部‘開玩笑’,說我們最大的壁壘是客戶。當你的客戶越來越多,且越來越深入的合作,那就是壁壘。因為我們需要解決客戶痛點,需要與客戶的信息系統打通、流程結合,這樣的依賴性與緊密性,會形成有價值的門檻與護城河。”
撇開“玩笑”,作為技術的擁躉,唐榮興表示,為用戶提供綜合體驗最優的產品是亮風臺需要建立的“真正壁壘”。“就像iPhone之于手機,它的有些參數或許都不如其他國產手機,但在操作體感上,是當下的最佳。”
這也就是為什么,亮風臺花費大量力氣,打造HiAR OS Rainbow系統與遠程協作應用HiLeia。
HiAR OS Rainbow,用“無桌面”設計打破常規,開機即進入工作應用。針對AR終端場景的輸入難問題,根據場景智能推薦,讓選擇代替輸入。而H100更是為遠程協作場景量身打造,形成軟硬一體的最佳產品組合。
HiLeia不僅可實現3D空間標注、打點標注、關鍵點語音標記等功能,打通企業內外部上下游系統,還打通物理世界的“記事本”PinNotes,讓用戶做到直接把數字信息,比如溫度、濕度等IoT數據、視頻等數字信息資料直接像貼便利貼一樣粘貼到空間中去,遠程多端協作人員可以實時同步查看。后面佩戴AR眼鏡來到同一個現場的人也能看到這些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輔助自己的工作。
唐榮興透露,11年來,亮風臺的敘事邏輯從未跳脫出軟硬兩個層面。
軟件層面,越做越寬。開放基礎平臺能力,歡迎創新合作伙伴們一起在平臺上打造功能組件,共建生態共同體。
硬件層面,越做越深。AR眼鏡是亮風臺軟硬件技術的最佳載體,通過對工業場景的深入解讀,從巡檢的點到車間數字化的面,層層滲透。同時,在吃透一個工業場景后,再復制到其他領域,從而占據更大的市場容量,形成馬太效應。
“錨定工業,與國內產業鏈廠家協同創新是現階段在做且會堅持做的事。但也正如我前面說的,亮風臺是一家隨著行業的變化,不斷刷新自我的企業。如果技術成熟、市場認可,那么延伸到其他領域,或者從B到C,都是可能的事。”
唐榮興為亮風臺的AR故事劃下未完待續的省略符,H100的問世,成為故事中濃重的一筆紅。
END
文章來源:36Kr
-
Ar
+關注
關注
24文章
5098瀏覽量
169669 -
AR眼鏡
+關注
關注
4文章
538瀏覽量
2320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