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鑒方博士:車規AEC-Q102認證需要一個強大的LED失效分析實驗室作基礎支撐
汽車氛圍燈在歷經數年發展后,已悄然成為市場上主流產品之一。在這兩年推出量產新車型時,伴隨著汽車內飾氛圍燈要素的融入,內飾智能表面,智能座艙等理念也有了進一步提升與發展。由最初座艙智能化功能實現向座艙智慧化場景的深層探索轉變。座艙的照明也由功能照明向氛圍照明過渡。透過燈光的轉換與律動來呈現品牌的生活態度與意識。
奔馳EQS氛圍燈
與此同時,智能化、數字化座艙的改變對傳統生產管理體系提出了新的挑戰。在汽車生產領域的過去幾十年里,人們通常要對傳統汽車零部件所做的就是檢測零件的機械性能和電性能等。而且氛圍燈光的添加也就意味著座艙質量能夠站在用戶端的立場上,用更主觀更直接的感覺來判斷,使用者能夠輕松地感知氛圍燈的亮度與色彩是否一致,燈光的感覺是否舒適。這也就使整車光學相關的檢測不得不朝著更高更嚴格的標準執行。
然而,駕駛座艙內如何光學地建立評價體系、如何搭建主觀感受和客觀量化數值的橋梁、如何質量地控制整車氛圍燈光的總體效果等問題仍處于不斷前進的探索中。現階段產業內主流的方式仍然還是以人工檢驗的方式,通過人工逐一檢驗,憑借主觀判斷逐一識別。
這種方式在概念、探索階段仍然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同時也是量化指標前最關鍵的一個部分。然而當產品走到量產這一步,人工檢驗的方式無論是從人工成本還是產品品質上,都沒有辦法達到量產的要求和基本預期,這也是近年來氛圍燈產業的痛點所在。
那么要如何評價一輛車燈光的好壞呢?
整車光學測試基本策略
如圖所示,對于一個系統的整體評價和分析而言,局部塑造整體,再夢幻的場景也是由每個光學零部件交相輝映而成。對于每個光學零部件而言,需要對其不同亮度等級下的亮度、色度、色度一致性、亮度一致性,甚至于視角一致性與初始設計值進行對比驗證。同時需要參考光學零部件的物理結構、設計思路從而理解數據的成因和分布。
之所以要理解每個部件的產品,是因為根據結構不同,根據理念不同,判定的邏輯和算法會呈現出一些不太一樣的方式方法,并不能簡單的一概而論。
產品A
產品B
舉個例子,線性產品亮度的均勻性通常會采用Lvmin/Lvmax來實現的。上圖是兩張線性光導條的照片,產品A是設計初含有光學微結構,產品B是不含光學微結構的典型產品。可以明顯看到,其亮度表現以及其色度表現都呈現不同的特點。產品A數值變化隨光齒呈周期性亮度變化曲線變化,而產品B變化較平緩。如果僅用以上公式來分析的話,產品A亮度均勻度會比產品B低很多,這時就需要解構并還原數據來依據其產品特性,從而形成一個最后的判斷手段。
產品A輝度
產品B輝度
產品A色度
產品B色度
回到光導產品A,均勻性的本質是比較產品各部分的差異性。那么,這里將光學結構部分整體看成一個單元,識別提取其結構單元,取出其亮度色度信息,通過光學算法整合成一條新的亮度特征曲線就可以很好的實現產品A的定制化判定。
與這個例子相似的在氛圍燈中還有很多,就譬如直射式和反射式出光方式的判斷依據、如直下式和側入式的入光方式、又或者中心入光還是兩側入光等等。這一切將使對產品的評判需作出相應調整,取值辦法仍需全面了解與細致考究。
然后,當一部件進入整體后就出現了新問題。不同氛圍燈的光學組件在位置安排上是否合理,整體光學效果在分布上是否和諧,在顏色選擇上是否舒適,在總體色度上是否均勻,在總體亮度上是否統一等。那么這就需要座艙落地狀態下的空間測量與評價,需要盡量多地涵蓋光學產品以及盡量精確地還原人眼使用場景(例如,不同的觀測角度和位置等)。
同樣舉一個例子來說,主駕駛室也需要模擬它的駕駛場景來觀察正前方,左前(左后視鏡方向),右前(右后視鏡方向)乃至于右上(中心后視鏡方向)。在數值的提取上,正前方視角為例需包含儀表兩側氛圍燈系列產品,儀表系列產品,和方向盤氛圍燈系列產品,方向盤按鍵背光系列要素覆蓋。最后結合產品設計思路,現階段針對光環境與座艙舒適性等方面的前沿性研究,做出了最終的評價與判斷。
總之,對整車氛圍燈系統的檢測是由點到面、分析是零到整的。通過單品對整體效果進行把控,通過整體效果來引導單品設計。在檢驗上有客觀論證,在設計上有主觀評價相結合,也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兼顧平衡美學與制作,彰顯數字化新時代匠心打磨的精神,展現出一款產品的個性與對生活的理解。
-
檢測
+關注
關注
5文章
4498瀏覽量
91553 -
汽車
+關注
關注
13文章
3546瀏覽量
3742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