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集成電路的歷史
1947年,John Bardin、Bratton、Shockley在位于美國的Baer實驗室發明了晶體管,這是微電子技術發展的第一個里程碑。
1950年,結型晶體管問世。
1951年,場效應晶體管發明
1956年,C S Fuller發明了擴散工藝
1958年,仙童公司的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和德義的柯比(Kirby)分別在幾個月內發明了集成電路,創造了世界微電子的歷史。
1960年:H H Loor和E Castellani發明了光刻工藝
1962年:美國RCA公司研制的MOS場效應晶體管
1963年:F.M.Wallass和C.T.Sah首次提出了CMOS技術。如今,超過95%的集成電路芯片基于CMOS技術
1964年:英特爾摩爾提出摩爾定律,預測晶體管的集成度將每1個月增加18倍。
1966年:RCA公司研制出CMOS IC,研制出第一個門陣列(50門),為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具有里程碑意義。
1979年:英特爾推出5MHz 8088微處理器,隨后IBM推出全球首款基于8088的PC
1981年:256Kb DRAM和64KB CMOS SRAM問世
1984年:日本宣布推出1Mb DRAM和256Kb SRAM
1985年:80386微處理器問世,20MHz
1988年:16M DRAM問世,1平方厘米大小的硅芯片集成35萬個晶體管,標志著進入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階段。
1989年:1Mb DRAM進入市場
1989年:486個微處理器,25MHz,1微米m,以及后來的50MHz芯片,使用0.8微米M
1992年:64M位隨機存取存儲器問世
1993年:推出66MHz奔騰處理器,采用0.6微米m工藝
1995年:奔騰Pro,133MHz,采用0.6-0.35M技術;
1997年:300MHz奔騰II問世,采用0.25微米m工藝
1999年:奔騰III問世,450MHz,采用0.25微米m工藝,再采用0.18微米m工藝
2000年:1Gb RAM上市
2000年:奔騰4,1.5GHz,使用0.18 - M工藝
2001年:英特爾宣布在0年下半年采用13.2001 - M工藝。
2003年:奔騰4 E系列,采用90nm技術。
2005年:英特爾酷睿2系列上市65nm技術。
2007年:基于新的45納米高K工藝的Intel Core 2 E7/E8/E9上市。
2009年:英特爾酷睿I系列推出新紀錄,采用32納米工藝領先,而22納米技術正在開發下一代。
二、我國集成電路發展史
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誕生于60年代,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1965年-1978年:以支持計算機和軍工為目標,以發展邏輯電路為主要產品,初步建立了集成電路工業基礎和相關設備、儀器和材料的配套條件。
1978年-1990年:主要進口二手設備,提高集成電路設備水平,在“治理分散無序”的同時,以消費者為支撐點,解決國內彩電集成電路
1990-2000年:圍繞908工程和909工程,以CAD為突破口,重點建設北方科技攻關基地和研發基地,服務信息產業,集成電路產業取得新進展。
集成電路產業是集成電路產業鏈各部分銷售的整體市場,其中不僅包括IC市場,還包括IP市場、EDA市場、核芯片代工市場、封裝市場,甚至延伸到設備和材料市場。
IC行業不再依賴于CPU和存儲器等單一器件的開發。移動互聯網、三網融合、多屏交互、智能終端帶來多重市場空間,商業模式不斷創新,為市場注入新活力。目前,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具有一定的基礎,多年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技術創新活力的積累,對電源市場開拓能力的積累,對資源的整合和廣闊的市場潛力,為產業在未來5年到10年內實現快速發展,邁向一個新的階段奠定了基礎。
-
集成電路
+關注
關注
5388文章
11547瀏覽量
361838 -
電子設備
+關注
關注
2文章
2767瀏覽量
53770 -
組件
+關注
關注
1文章
512瀏覽量
1782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