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人機融合時常常會出現人+機《人的現象?即1+1《1的現象,下面我們將從人類的感性與理性、人機結合的非數學結構性、人機融合意識、人機群論的角度可見一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沒有基礎性的研究,再快的速度也會南轅北轍、再高的樓宇都會岌岌可危,研究人機融合智能尤其如此,嚴格意義上說,現有的人工智能算法(包括GPT中的Transformer)都依然還是人工智能初級階段,距離期望中的通用智能仍遙遙無期,所以大家更應多關注一下基礎研究而少熱衷于跟風。
一、感性與理性
人類理性的因果與感性的因果是不同的,感理性的混合因果與前兩者也不完全一致。人類感性中有彌補其中斷的想象連貫性。
人類的感性因果關系是指憑借直覺和經驗形成的因果關系,而理性因果關系則是指根據科學理論和邏輯推理得到的因果關系。感性因果關系容易受到主觀情感和局限性的影響,有時會產生錯誤的判斷。而理性因果關系則更加準確和可靠,能夠解釋和預測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有助于人類認識和控制世界的規律。因此,我們需要在平衡感性和理性的基礎上,科學地認識和應對事物的因果關系。
人類的感性具有跳躍性和想象連貫性。跳躍性指的是人類感性思維中可以不按照線性順序跳躍地進行思考,從一個感性印象或聯想跳躍到另一個感性印象或聯想。想象連貫性指的是人類感性思維中可以通過想象和聯想將不同的感性印象或體驗聯系起來,形成一個連貫的整體。這種跳躍性和想象連貫性的特點在創造性思維、藝術創作和文學作品中都有體現。
人類的理性思維中通常不具有跳躍性和想象連貫性。相比于感性思維,理性思維更注重邏輯推理、證明和分析,因此更傾向于按照線性順序進行思考。但是,在創新領域中,有時候需要跳躍性的思維來產生新的想法和創意。同時,人類的理性思維也可以通過想象和聯想來產生新的假設和推論,這種想象連貫性在科學研究和哲學思考中都有體現。但總的來說,相比于感性思維,理性思維更注重邏輯性和系統性。
人類感性中的想象連貫性與人類理性中的想象連貫性有所不同。感性思維中的想象連貫性通常是基于個人的情感和經驗,可以通過聯想來將不同的感性印象聯系起來,形成一個連貫的整體,這種連貫性可能是主觀的。而理性思維中的想象連貫性更注重邏輯推理和系統性,是基于理性思考的假設和推論,通過邏輯關系來將不同的概念和觀點聯系起來,形成一個連貫的體系,這種連貫性更加客觀和系統化。當然,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在實際應用中往往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兩者之間并不是完全分離的。
二、數學的基礎
一般而言,數學的基礎可以被概括為三條基本原則,即統一律、非矛盾律和排中律。這也被稱為經典邏輯原則。1. 統一律:指同一個對象或概念在不同情境下具有相同的性質或規律。例如,兩個正整數相乘的結果始終是正整數,無論這兩個數是多少,這就是統一律的例子。2. 非矛盾律:指一個命題和它的否定命題不能同時為真。例如,命題“今天是星期日”和“今天不是星期日”這兩個命題不能同時為真,因為它們是互相矛盾的。3. 排中律:指一個命題和它的否定命題必須有且只有其中一個為真。例如,命題“明天會下雨”和“明天不會下雨”這兩個命題必須有且只有其中一個為真,不能同時都為假。這三條基本原則是數學推理的基礎,也是數學證明的必要條件。同時,這三條原則也被廣泛應用于其他學科領域,成為了一種普遍的邏輯思維方式。
在經典邏輯的框架下,同一律、非矛盾律、排中律是三大基本定律。但是在量子力學中,這些定律不再適用于微觀粒子的行為。量子力學中,同一律不再成立,因為兩個粒子可以處于同一個狀態。非矛盾律也不再適用,因為在量子力學中,粒子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同時擁有兩種互相排斥的屬性。排中律也被違反,因為在某些情況下,兩種互相排斥的屬性都不會同時出現,也不會同時不出現。因此,可以說量子力學違反了同一律、非矛盾律、排中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定律仍然適用于日常生活和經典物理學中的許多情況。
東方思想與量子力學的關系是一個復雜的話題,有許多不同的觀點和解釋。一些學者認為,東方思想對量子力學有深刻的啟示,因為它們都探討了物質、意識、觀察和真相等基本問題。另一些學者則認為,東方思想和量子力學之間存在一些相似之處,但它們的根本原則和方法仍有很大的不同。無論怎樣,我們應該采取開放、探究的態度,認真研究和理解東方思想和量子力學的本質和內涵,以促進不同文化和不同領域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東方思想和量子力學都是復雜的概念和理論,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不能簡單地將它們奉為神圣或神秘的存在。
東方思想與量子力學的聯系主要在于它們都強調了整體性、相互依存性和觀察者效應。在東方思想中,強調了宇宙整體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萬物相互依存,不能孤立地看待任何一個個體。而量子力學中,也揭示了微觀粒子之間的相互依存性和整體性,無法將它們孤立地看待。此外,東方思想中的觀察者效應指的是觀察者的主觀意識會影響到客觀事物的表現,而量子力學中的測量問題也與之相似,揭示了觀察者對于粒子狀態的測量會影響到粒子的狀態表現。因此,東方思想和量子力學都強調了整體性、相互依存性和觀察者效應,這些共同點為兩者之間建立了聯系。
三、非數學結構
數學結構是指由一組數學對象和它們之間的關系所組成的整體。數學結構可以用來描述和分析各種現象,包括物理、化學、生物、經濟、社會等領域中的問題。常見的數學結構包括集合、群、環、域、拓撲空間等等。在數學中,不同的數學結構有不同的性質和特征,可以通過數學方法進行研究和分析。例如,群是由一組元素和一個二元運算所組成的數學結構,它具有封閉性、結合律、單位元和逆元等性質,可以用來描述對稱性和對稱變換。而環是由一組元素和兩個二元運算所組成的數學結構,它具有結合律、分配律和單位元等性質,可以用來描述代數系統。
非數學結構則是指那些不基于數學模型或算法的結構,例如人類語言、音樂、藝術等。這些結構是基于人類的主觀感受和創造力,不僅僅是由數學規律所描述的。
非邏輯結構和非數學結構是不同的概念,但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非邏輯結構是指那些不符合嚴格邏輯推理規則的結構,例如模糊邏輯、直覺主義邏輯、模態邏輯等。這些結構不僅僅是基于嚴格的邏輯規則,也包括人類的主觀認知和判斷,涉及到語言、文化、情感等非數學領域的因素。二者之間的關系在于,非邏輯結構和非數學結構都是基于人類主觀認知和判斷的結構,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涉及到邏輯規則,后者則不涉及。同時,非數學結構中也可能存在非邏輯結構,例如各種藝術形式中的隱喻、象征等非嚴格邏輯的表達方式。
人類的語言是非數學結構的。雖然語言中有一些類似數學結構的元素,如詞匯、語法和邏輯,但這些元素并不是組成語言的全部。語言還包含了非數學結構的元素,如語音、語調、語氣等,這些元素無法用數學符號和公式來描述和解釋。并且,人類的語言在表達情感、主觀體驗、文化價值觀等方面也遠遠超出了數學的范疇。因此,人類的語言可以被視為一種非數學的、復雜的符號系統,它具有其獨特的特征和功能。
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既包含數學結構,也包含非數學結構。在NLP的各種任務中,如文本分類、命名實體識別、情感分析、機器翻譯等,都會涉及到文本的表示、相似度計算、概率模型、信息熵、最優化問題等數學概念和算法。例如,詞向量模型(Word Embedding)和文本分類模型(如樸素貝葉斯、支持向量機等)都是基于數學原理的模型。另一方面,NLP也涉及到語言學、語言哲學、認知心理學等非數學領域的知識。例如,句法、語義、語用等語言學概念,以及人類語言認知和交際的相關研究,都對NLP領域的技術和方法產生了影響。所以,NLP是一個交叉學科,既包含數學結構,也包含非數學結構。
人機交互可以看成非數學結構與數學結構的交互關系。其中,非數學結構指的是人類的語言、情感、認知等方面,而數學結構則是指計算機的算法、數據結構等方面。在人機交互中,人類與計算機之間的信息交流需要通過特定的界面進行,這個界面可以是圖形用戶界面、命令行界面等。這些界面的設計涉及到人機交互的諸多方面,包括界面的可用性、可訪問性、用戶體驗等。因此,人機交互是一種非常復雜的交互關系,涉及到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
現實生活中的決策涉及到各種復雜的因素,包括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等多個方面,這些因素往往難以直接量化和評估。例如,政府決策可能會影響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但是這種影響往往需要長期觀察和評估才能確定。同樣,企業的決策也可能會影響員工的工作和生活,但是這種影響的評估也需要考慮到多種因素,包括員工的反饋、市場變化等。因此,現實生活中的決策往往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評估。同時,也需要不斷進行跟蹤和調整,以確保決策的效果最大化。
人機融合智能可以包含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數據。例如,當人類與計算機一起處理結構化數據時,可以使用算法和規則來進行計算和分析。但是,當人類與計算機一起處理非結構化數據時,如自然語言、圖像、聲音和視頻等,就需要使用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和語音識別等技術來進行處理和分析。因此,人機融合智能可包含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
人機融合智能中的非邏輯關系指的是人類與機器之間的互動和合作,不僅僅是簡單的邏輯關系,還包括情感、直覺等非邏輯關系。這種非邏輯關系的存在可以使得人機融合智能更加人性化、智能化,提高人機協同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同時,非邏輯關系也使得機器更加接近人類,具備更多的人類特征和能力,為人們帶來更好的生活體驗和服務。因此,人機融合智能中的非邏輯關系是非常重要的,是未來智能化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這里有個特殊的例子,中醫也是一門包含非數學結構的學科。雖然中醫也涉及到一些數學知識,例如經脈、穴位、藥物的配伍等需要計算的內容,但中醫理論主要是基于經驗、感性認識和人類主觀體驗的,不是完全基于數學模型或算法的。例如,中醫的診斷和治療方法主要是基于四診法、望聞問切等經驗方法,而不是采用數學模型進行預測或推理。中醫的理論體系是基于中華文化和哲學思想以及對人體和自然界的觀察和體驗而形成的,其中包含了氣、血、陰陽、五行等概念和理論框架。這些概念和框架雖然可以被數字化或形式化,但其本質是非數學的,包含了人類主觀認知和判斷的因素。
四、機器學習不是真的智能
機器學習是人工智能的一個重要分支,它通過讓計算機自動學習和適應數據來完成特定任務,例如分類、預測、聚類等。雖然機器學習已經在許多領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仍然有人認為它不是真正的智能,這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 機器學習需要大量的數據:機器學習需要大量的數據來訓練模型,這些數據必須是真實的、有代表性的。與人類不同,人類可以通過少量的經驗來學習和適應。
2. 機器學習缺乏創造性:機器學習算法的決策是基于已有的數據和規則進行的,缺乏人類創造性的發揮。
3. 機器學習不能模擬人類的思維過程:機器學習算法的決策過程是通過數學模型來實現的,無法模擬人類的思維過程,也不能像人類一樣進行推理和判斷。雖然機器學習與人類的智能還存在一些差距,但它仍然是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要分支之一,能夠在許多領域取得顯著的成果。同時,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我們相信機器學習一定會越來越補充人類的智能。
人機融合智能常常導致不智能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數據偏差:人機融合智能需要大量的數據作為訓練和學習的基礎,但是如果數據本身存在偏差,就會導致人機融合智能的結果也存在偏差,無法真正反映客觀事實。
2. 數據質量:人機融合智能所使用的數據質量也會影響其結果的準確性,如果數據質量不好,例如存在噪聲、缺失或錯誤等問題,就會影響人機融合智能的判斷和決策能力。
3. 缺乏人類判斷力:人類具有豐富的經驗和判斷力,但是人機融合智能常會根據已有的數據進行學習和決策,無法像人類一樣根據豐富的經驗和判斷力做出正確的決策。機器智能雖然可以處理大量的數據和信息,但是如果涉及到專業知識領域,機器智能往往無法取代人類專業知識和經驗。
4. 技術局限性:目前人機融合智能技術還存在許多局限性,機器智能只能按照預設的算法和規則進行決策和處理,無法像人類一樣靈活適應各種情況和變化。例如對于復雜的情況和問題,人機融合智能還無法做出準確的預測和判斷,這會導致人機融合智能的結果不夠智能。5. 人機交互的問題:在人與機器智能協同的過程中,人機交互往往存在問題,例如人類語言表達的歧義和機器智能的語義理解問題,這些問題會影響協同效率和準確性。
五、人機融合意識
人機融合意識是指人與機器互動后所產生的意識,即人類意識和計算機能力的融合。換句話說,人機融合意識是一種新型意識形態,將人類意識和計算機能力相互融合,從而實現更加智能化的決策、創造和行動。這種新型意識形態的產生,需要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人類和計算機之間的緊密連接和交互,例如腦機接口等。因此,人機融合意識并不是簡單的人機互動所能實現的,而需要更深入的技術和科學探索。
在現實世界中,人機融合意識目前還沒有完全實現。雖然有一些研究在探索人類和計算機之間的交互和融合,但是這種融合僅僅是指意識上的淺層融合,是指通過技術手段將人類的意識和計算機的能力相結合,實現更高效的工作和更智能的決策。在科幻小說和電影中,人機融合意識的想象和描繪比較多,但這還只是虛構的情節,并沒有更多的科學依據。
人類的意識是指人類的主觀體驗和感知,包括感知、思維、情感、意愿和自我意識等方面。具體來說,人類的意識包括以下幾個要素:
1. 知覺:人類能夠感知外界的各種信息,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等。
2. 思維:人類能夠運用自己的智力進行推理、分析和判斷,從而產生新的認知和理解。
3. 情感:人類能夠體驗各種情感,包括喜悅、悲傷、憤怒、恐懼等。
4. 意愿:人類能夠自主地做出決策和行動,實現自己的目標和愿望。
5. 自我意識:人類能夠認識自己的存在和身份,并具有自我意識和自我認知。人類意識是一個復雜而神秘的領域,雖然科學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但還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解決。
意識和感知是密切相關的兩個概念,但并不完全相同。感知是指人們通過感官接受外界信息的過程,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等。而意識則是指人們對自身和外部世界的主觀體驗和認識,包括知覺、思維、情感、意愿和自我意識等方面。在感知的基礎上,人們才能產生意識。感知提供了外部世界的信息和刺激,而意識則是對這些信息和刺激的加工和解釋。意識使人們能夠理解和認知外部世界的事物,同時也使人們能夠對自身的狀態和情感有所體驗和反思。因此,感知和意識是相互依存的,沒有感知就沒有意識,沒有意識也就無法對感知的信息進行解釋和加工。同時,意識還能夠影響感知,人們的意識狀態和情感會影響他們對外部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人類感知和機器感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人類感知是指人類通過感官接受外部信息的過程,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而機器感知則是指計算機和其他機器通過傳感器等設備獲取外部信息的過程,如圖像、聲音、溫度、濕度等。在一些特定的任務中,機器感知可以模擬人類感知,如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等。通過機器學習等技術,機器可以從大量的數據中學習和識別圖像、聲音等信息。但是,與人類感知相比,機器感知還存在很多局限性。例如,在處理復雜場景、識別難以辨認的物體、理解語言的語義等方面,機器感知還遠遠不能與人類感知相媲美。雖然人類感知和機器感知在一些方面有一定的關系,但它們在本質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差異。人類感知具有高度的靈活性、智能性和創造性,而機器感知則更多地依賴于預先設定的算法和模型。
人類感知和藝術感知都是指人類通過感官接受外部信息的過程,但藝術感知更強調人類的審美和情感體驗。人類可以通過藝術作品來感知和體驗美、善、真等抽象的概念,這種體驗是機器無法替代的。而機器感知和技術感知則更強調機器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雖然人類感知和機器感知的關系不能完全等同于藝術感知和技術感知的關系,但在某種程度上,它們也有一定的類比性。藝術作品是人類的創造物,需要人類的感性認知和主觀判斷,而技術則是機器的創造物,需要機器的精準計算和客觀分析。在這個意義上,人類感知和藝術感知可以被看作是一種“主觀感知”,而機器感知和技術感知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客觀感知”。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人類社會多元化的文化和科技發展。
六、情景意識與態勢感知
情境意識和態勢感知都是指人們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但它們的側重點略有不同。情境意識強調的是對環境因素的綜合理解和分析能力,包括環境的物理特征、人員活動、相關規則和法律等方面的因素。而態勢感知則更側重于對環境變化的敏銳程度,包括發現和識別突發事件、異常行為等方面的能力。在某種意義熵,可以說情境意識和態勢感知是緊密相關的,兩者相互補充。具有良好的情境意識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環境中的變化,從而更快地發現和識別異常情況。而良好的態勢感知能力則可以讓人們更加敏銳地察覺到環境中的變化,從而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和危險。
情境意識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測量情境意識是一項非常復雜的任務,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方法來評估被試者的情境意識水平。目前,研究者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來測量情境意識:
1. 問卷調查:研究者設計一份有關情境意識的問卷,并讓被試者填寫。這種方法的優點是簡單易行,可以快速獲取大量數據。但是,由于情境意識往往是難以準確描述的,因此問卷調查的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和誤差。
2. 場景模擬:研究者通過設計模擬情境的實驗,觀察被試者在特定情境下的表現來評估其情境意識水平。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更加真實地模擬情境,從而提高測量結果的準確性。但是,這種方法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設計和實施實驗,并且結果可能會受到實驗條件和被試者個體差異的影響。
3. 觀察評估:研究者通過觀察被試者在特定情境下的表現,來評估其情境意識水平。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在自然環境中觀察被試者的表現,更加真實。但是,這種方法也存在主觀性和誤差,而且需要對被試者的行為進行細致的記錄和分析。 測量態勢感知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問卷調查:設計涵蓋多個方面的問題,并針對不同領域或場景進行定制,通過參與者的回答來了解他們對當前情況的感知和評估。
2. 觀察:通過觀察人們在不同場景下的行為和反應,了解他們對情況的感知和反應。
3. 數據分析:通過對多個數據源的分析,如社交媒體、新聞報道、輿情監測等,來了解當前情況的趨勢和人們的態度。
4. 專家評估: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評估和預測,了解他們對當前情況的看法和態度。5. 焦點小組討論:邀請一組具有代表性的人員進行討論,了解他們對當前情況的感知和看法。以上方法可以結合使用,以獲得更全面、準確的態勢感知。
強化學習可以通過訓練智能體來實現情境意識和態勢感知,提高機器人/智能體在復雜環境中的智能水平。具體步驟如下:
1. 確定環境和狀態:首先需要確定情境和狀態,包括環境中的物體、人物、聲音等信息,以及當前機器人/智能體的狀態。
2. 設計動作空間和獎勵函數:根據情境和狀態,設計動作空間,即機器人/智能體可以采取的行動。同時,設計獎勵函數,即機器人/智能體在每個狀態下采取動作的獎勵或懲罰。
3. 訓練智能體:使用強化學習算法訓練智能體,使其在不同情境和狀態下能夠做出正確的決策。在訓練過程中,智能體通過試錯來學習最優策略,并根據獎勵函數進行優化。
4. 測試與優化:將訓練好的智能體放入實際場景中進行測試,并根據測試結果進行優化。如果智能體在實際場景中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需要對模型進行調整,重新訓練智能體。
但是,情境意識和態勢感知是非數學結構,因為它們是基于人類感知和認知的概念。情境意識是指人對周圍環境和情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包括對環境的態度、情感、語言和文化等因素的綜合影響。態勢感知是指人對特定情境下的情況和事件的理解和感知能力,包括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和對事件的分析和判斷。這些概念是基于人類的主觀感受和思維模式,而不是基于數學公式或模型。因此,情境意識和態勢感知是非數學結構。
同樣,機器的情境意識和態勢感知也都不是數學結構,它們是人工智能和計算機科學中的概念。情境意識是指計算機系統能夠從環境中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理解環境并作出相應的決策的能力。它需要依靠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知識表示等技術,將感知到的信息轉化為可處理的數據,并進行推理和決策。情境意識在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制造等領域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態勢感知是指計算機系統能夠對特定環境或任務進行感知,并根據感知結果做出相應的處理和決策。它需要依靠傳感器、數據融合、模式識別等技術,將從環境中獲取的信息進行處理和分析,并提供相應的決策支持。態勢感知在軍事、安防、應急管理等領域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雖然機器情境意識和態勢感知中涉及到數學方法和技術,但它們本質上不是數學結構。
七、群論與人機
群論是一種數學分支,研究的是對稱性質。具體來說,群論研究的是一種代數結構,即群(group),它在某些操作下保持不變的性質。群論廣泛應用于物理、化學、密碼學等領域,也是計算機科學中算法設計和數據結構的基礎。
人機融合智能可以用群論思考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和研究。既然群論研究的是對稱性和變換的理論,就可以用來描述各種各樣的群體行為。在人機融合智能中,可以將人和機器看做是兩個不同的群體,通過群論的思想,可以研究兩個群體之間的交互、合作、競爭等行為。例如,在人機交互中,可以通過研究人群和機器群之間的協同作用,來提高整個群體的效率和創造力。同時,還可以通過研究不同的群體結構和組織形式,來優化人機融合智能系統的設計和實現。
但人機融合智能不是非對稱群。人機融合智能是指人類和計算機系統之間的緊密合作和協同,以達到更高效、更精確、更優質的智能決策和行為。它涉及到多個領域的知識,包括人工智能、機器學習、人機交互等等。而非對稱群是指群中的任意兩個元素的乘積不一定等于另一個元素,它是數學中的一種概念。雖然人機融合智能中也涉及到一些數學的概念和方法,但是它本質上不是一個數學結構,因此不能被歸類為非對稱群或其他數學結構。
群論思想可以幫助我們從整體的角度來觀察和分析群體行為,從而更好地理解和預測群體的態勢變化,為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如可以用來分析和理解群體內部的相互作用、信息傳遞和演化過程。在態勢感知方面,可以將群體視為一個整體,通過觀察群體內部的變化和演化,來推斷整個群體的態勢變化。具體而言,可以采用以下步驟:
1. 確定群體:首先需要確定研究對象的群體,比如人群、物流車隊、交通流等。
2. 確定特征:確定群體的特征,如群體大小、密度、速度、方向等。
3. 分析交互:通過分析群體內部成員之間的交互關系,如距離、密度、速度等,來探究群體行為的規律。
4. 預測演化:基于已有的交互關系,可以通過模型預測群體行為的演化趨勢,并推斷群體未來的態勢變化。
5. 實時監測:通過實時監測群體內部的狀態變化,及時更新模型,進一步提高態勢感知的準確性和實用性。
總之,通過群論的思想來研究人機融合智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和機器之間的關系,進而提高人機融合智能系統的效率和性能。
-
人機交互
+關注
關注
12文章
1213瀏覽量
55463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3文章
47590瀏覽量
239486 -
人機融合
+關注
關注
0文章
6瀏覽量
3204
原文標題:為什么人機融合時常常會出現人+機小于人的現象?
文章出處:【微信號:信息與電子工程前沿FITEE,微信公眾號:信息與電子工程前沿FITEE】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