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沉寂已久的共享單車因騎行價格上漲到每小時6.5元而引發熱議。距上一次資本蜂擁擠入共享賽道的共享經濟熱潮已有五年之久。從Uber滴滴到共享單車再到共享充電寶、共享公寓等等,眼看資本造就的共享神話高樓疊起,又見資本造浪過后各家陷入營收困局,這讓人不禁懷疑,國外都已驗證過走不通的共享經濟在中國的商業化落地,或許依舊是個偽命題?
實際上,目前共享經濟各主要賽道上的玩家趨于穩定,共享經濟在反思過去的瘋狂后通過多元探索正逐步走上一條穩步發展道路。
01共享與物聯
在《零邊際成本》一書中,杰里米·里夫金寫道:“物聯網平臺使得每個人都成為產消者,使每項活動都變成一種合作。只有通過物聯網把所有人都連接到一個全球性的社區中,社會資本才能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共享型經濟才能成為可能。沒有物聯網平臺,協同共享既不可行,也無法實現。”
共享經濟的本質在于閑置資源的流通配置和創新性的產品模式。一方面,共享經濟的活力始于這種租賃關系的流動。另一方面,若想實現規模化、有序性的資源流動,責權關系的明確與資產的追蹤管理是必需的。
此前,共享經濟是以互聯網為旗幟掀起一番商業變革,但其中的運作模式卻與物聯網的技術路線天然吻合。
所有可共享的物品,通過對其嵌入傳感設備、通訊設備和云端分析功能,使其成為一個智能互聯設備,當其進入共享模式時,該物品的質量、使用行為等信息就不再是在黑箱之中。而有了LoRa、NB-IoT等低功耗廣域網絡讓成千上萬設備得以接入網絡,便可構建一個萬物聯網的共享新世界。
同時,作為物聯網的絕佳切入口,共享經濟提供了兩方面的優勢。
其一,共享經濟可作為企業內部創業或創新轉型切入點:共享經濟最大的精神是挖掘出使用者需求缺口,從所提供的服務解決方案進行試水溫的過程中,除了根據用戶回饋持續改善服務質量與功能外,也開始累積并淬煉大數據分析數據與平臺技術能力,進而吸引更多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加入,來壯大整個共享服務平臺上所有的信息流、金流、物流等形成的數據經濟規模,擴張整個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共享服務生態圈。
其二,建立萬物共享架構與平臺,帶動中國產業整合創新應用:中國產業在物聯網智能硬件具有優勢,從半導體、關鍵零組件到系統組裝,從業者可發展共享物聯網架構與平臺,快速整合上下游的軟硬件資源,發展中國萬物聯網共享經濟模式,以提升中國研發制造服務之整體產業鏈競爭力。
02共享經濟應用場景現狀一覽
2018—2022年我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規模和增長情況
目前,我國現有的共享經濟商業模式主要有三類,筆者歸納了相關共享項目的市場現狀,并選擇主要案例進行分析。
共享出行
包括共享單車、共享電動車、網約車三類。
以共享單車為例,現以美團單車、哈啰單車、滴滴青桔成為主流,呈現三足鼎立局面。
融資百億,滲透率8倍增長,這些都是共享單車在資本催熟下所創造的輝煌。在資本走向冷靜后,用戶增長紅利也逐漸消失,加上第一批共享單車折損上限已至正需退市,進入存量期的企業便要考慮如何從快速搶占市場向盈利轉型,自然也就走到了漲價這一步。
據哈啰單車和美團單車的公告,此番漲價主要在于硬件和運維成本的增加。今年自行車原材料價格同比上漲超10%。而對于真正燒錢的運維成本,哈啰高管曾透露,哈羅單車最新的3.0版本每輛車成本約700-900元,日均折舊成本0.6元。而單車調度成本則在1.5/輛和1.7元/輛。而以哈啰單車投放的共計12萬輛單車、3萬電單車,若以總量的四分之一來保底估算調度量,單日運維成本可逾15萬。
共享電力
主要包括針對移動電子設備的共享充電寶和兩輪電動車的換電柜,未來可能延續至電動汽車、電動卡車。
以兩輪電動車換電為例。在兩輪車不同應用領域,換電服務滲透率相差較大。共享電單車、外賣等To B端對效率的要求較高,且配套鋰離子電池的標準化程度較高、適配性較強,對應的換電服務滲透率顯著高于個人用戶領域。
數據顯示,當前國內擁有5億兩輪電動車出行用戶,包含1300萬外賣人員和490萬快遞人員,目兩輪電動車的保有量已達3.5億輛。從B端客戶來看,外賣騎手日均行程120-150km,需要換電2-3次,以300元左右的無限換電包月套餐為例,國內的即時配送人員至少有1300萬人,若90%都是用兩輪電動車、且購買月卡,粗略估算,這類換電服務的年收入能達到200億元左右。
同時,隨著換電網絡的鋪設完善、換電標準體系逐步建立、C端居民換電市場也具備著良好的前景。雖然當前集中充電樁建設十分完善,但由于收費較高和車輛挪放管理較差,便捷價廉的換電正在成為一種趨勢,未來中國兩輪車換電服務在C端仍有較大的滲透空間。
共享物品
主要包括共享雨傘、共享按摩椅、共享衣櫥等。
以共享雨傘為例,作為成本最低的共享經濟模式,共享雨傘以押金、租金為主要營收來源,廣告收入、代理收入為次要營收來源。2019年,共享雨傘市場的訂單收入市場規模為215億元,廣告收入規模將達到101億元。據中研產業研究院公布《2022-2027年中國雨傘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我國共享雨傘用戶規模將達到835萬人。共享雨傘的市場規模已達389.2億元,同比增長了10.31%。
從成本角度分析,雨傘成本10-20元,使用壽命約2年,共享雨傘傘樁由于技術與功能不同,其成本在300-2000元內浮動。由于雨傘本身屬于低價值易耗品,傘樁及智能鎖等硬件技術研發已相對成熟,因此共享雨傘技術壁壘相對較低,企業多采用自主研發+代工生產模式,以實現大規模訂單響應和定制化場景需求。
當前,共享雨傘發展的阻力主要在于高折損率和受地域氣候影響的有限點位。前者可通過源頭采購高質量雨傘和內置RFID傳感器來強化識別管理來減少折耗,后者可通過增加南方與沿海城市的投放密度來彌補內陸城市點位有限的問題。
與成本低廉的雨傘相對立的共享按摩椅,近來也因占用公共區域、衛生保潔不到位而頻頻登報受到批評。
2017年,按摩椅在中國大陸的滲透率僅為1%左右,隨著共享經濟熱潮到來的共享按摩椅2018年融資共計104.33億元,滲透率激增到10%左右。
實際上,相比于購買成本小于使用成本,利用用戶忘性來賺錢的共享充電寶,按摩椅本是一門好生意。畢竟它既有足夠的需求又有充分的溢價空間。筆者認為,共享按摩椅的失敗在于套用了共享單車廣鋪、低價的運營策略,并未找到準確的用戶定位,樹立起自身的格調。
共享領域,大批量廣投放本無罪。但對于按摩椅這個貴價且占地面積較大的品類而言,盲目擴張的結果便是過剩的按摩椅被無處可坐的行人當成普通座位使用,高投入始終換不來對等的盈利。
03共享經濟遇阻,分析原因與對策
當前,共享經濟多個領域都陷入不同程度的困境,主要存在以下幾點:
1. 燒錢競爭下的用戶低價教育,溢價空間難以提升
2. 服務管理不足,用戶體驗不佳,棄用率攀升
3. 設備折損維護費用高,經營成本高居不下
對此現狀,筆者認為共享經濟發展可行方向有:
拓展經營模式,做輕資產
做共享經濟的企業不堪重負,一大原因在于最初都采取了自運營重資產的模式。因而,適當做輕資產,開拓多元經營模式已成為共享企業新的業務路徑。至于這些加盟業務究竟能帶來多少收入和盈利的增量,還有待持續觀察。
躬耕精細化運營,提價保證提質
為了解決共享企業在質與價上的核心爭議,精細化運營成為共享企業的一致選擇。
以共享單車為例,精細化運營首先體現在車體硬件升級上,這也是物聯網企業天然的“炫技場”。針對“還車難”的問題,既有配備“北斗+GPS”雙模塊定位裝置,提高衛星定位精度的解決方案,又有在共享單車泊位內安裝了藍牙道釘,在判斷方面上“雙保險”的思路。而在防盜方面,利用遠程關鎖實現防盜技術的補充。
其次,在投放和運營方面,需要利用好平臺數據算法,在提高投放的效率和精準度的同時可根據不同消費類型人群來分層定價,或是根據騎行時長進行階梯定價,實現精細化管理。
總之,要以良好的騎行體驗為核心,培養用戶粘性和品牌忠誠度,從而改變過往低價補貼形成的用戶心智,為合理的市場價格做好鋪墊。
多元化運營,拓展增長空間
共享經濟基于普遍需求而衍生不同產品,由此成為易觸達的天然廣告牌。企業既可以圍繞自身推出豐富產品線來增加利潤點,又可以吸引外部資金,推出多種廣告服務。以共享雨傘為,其廣告可投放于傘身、傘機、app三種,通過固定投放或定制廣告的形式來產生盈利。
04寫在最后
作為“高投入,低回報”的典型,共享經濟的前期探索要走彎路是一種必然。
我們在反思共享經濟現今的疲軟局面之際,是否也會想起昔日的共享經濟也曾作為一種嶄新的經濟形態,給我們帶來無數對于便捷、美好新生活的期待?
或許共享經濟更像是一門公益事業,它的發展需要持續大量的資金支持,但它本身卻提供不了快錢。它所帶來的,是利他的內核、流動的服務、普世的價值。
現如今,在資本混戰后的廢墟之上,共享經濟再出發,作為符合我國國情的一種特色經濟形態,正走向長遠有序的發展。現如今,不僅是企業參與,部分地區更是將共享經濟發展為一項公共福利事業來推廣。未來,走向平穩的共享經濟或許還將通過政企合作探索出更具普惠性的共享新形態。而物聯網,作為共享經濟的技術基石,無論是在通訊定位還是智能平臺構建方面,都將為共享經濟步入精細耕耘新時代插上羽翼。
更多物聯網行業資訊,關注我們IOTE物聯網展……
審核編輯 黃宇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09文章
44637瀏覽量
37340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