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部分內容來源自世界無線局域網應用發展聯盟(WAA)同名白皮書原文。
1. 寫在前面
1997年6月,Wi-Fi的第一個版本802.11發布。至今,26年。如今,WLAN應用已經深入家庭、辦公、教育、生產、物流等多種場景,關乎國計民生,成為數字經濟的關鍵基礎設施。WLAN是“小”技術,“大”產業,技術誕生之初,并沒有規劃到未來會面對紛繁復雜的應用場景和業務類型。而這些新場景往往對時延、可靠性、抗干擾、漫游切換等體驗方面提出更為苛刻的性能指標要求。而當下,WLAN產業界的測試認證僅滿足互聯互通,無WLAN網絡建網標準、無網絡性能&體驗性能測試規范及認證體系,網絡運營方無能達成共識的驗收標準,各方理解不同,各說各話,差異性很大,自然影響了最終客戶的體驗。所以業界一直期待第三方視角的權威機構,能拉著產業界的同仁一起探討和發布大家達成一致的WLAN性能標準認證體系,盡快解決這一問題。
正是考慮到這種現實痛點,世界無線局域網應用發展聯盟(World WLAN Application Alliance,WAA)于2022 年 9 月正式成立了,總部設立于中國深圳,由世界各國無線局域網領域的技術提供者、生產商、系統集成商、企業用戶、科研院所和專業機構等自愿組成,是一個專注于推動無線局域網產業發展的國際性、非營利性、行業性社會團體。WAA聯盟的主要活動范圍包括:制定有競爭力的國際標準;推廣有公信力的測試認證。WAA以“為數字世界提供最佳體驗的無線局域網絡”為愿景,致力于構建開放、國際化、有產業影響力的WLAN產業發展平臺,團結全球產業鏈伙伴,共同打造國際化的Wi-Fi性能體驗認證品牌。
過去半年多時間里,在理事長張平院士和秘書長楊濤先生的領導以及大家的共同努力下,WAA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包括:中國移動、華為、中國電信、中興、新華三、騰訊、信通院、電子四院、北京郵電大學以及海思等企業加入了WAA組織,海外會員比例也達到30%以上。目前,WAA聯盟制定的三套標準即將發布,測試實驗室開始建設,和英國標準化協會、香港品質保證局的戰略合作也已完成,開始逐步建立起全球影響力。
在昨天召開的“WAA 四季論壇?夏季論壇”上重磅發布了《企業典型場景高品質WLAN網絡建設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白皮書的發布彌補了WLAN業界缺少性能及體驗標準的空白。白皮書重點聚焦園區辦公、教育、智能制造和醫療場景典型業務特征、典型無線環境,分析并提供基于業務體驗建網的建議,并介紹了高品質WLAN網絡技術現狀和發展趨勢。
接下來,本文就解讀一下白皮書的核心內容。希望了解詳細內容的,請掃下面的二維碼獲取《企業典型場景高品質WLAN網絡建設白皮書》原文。
2. 復雜的場景分析
2.1 通用的范式
白皮書中并沒有簡單劃分一些場景,因為對應的場景非常廣泛,按照什么樣的顆粒度和維度來進行劃分,才能最典型地體現建網體驗的差異性,這本身就是非常有挑戰的工作。白皮書中定義了一套范式,也就是無論什么場景,都必須回答以下問題:
-
場景的業務需求描述,也就是場景的業務特點說明。如果涉及的業務類型有數字指標要求,或者涉及到多個典型的業務類型,那么就需要進一步描述清楚。比如后者,必須給出這些典型業務類型的單業務極限指標和業務占比。這都是后續性能衡量的基礎。
-
環境設定與場景性能要求。即便是同一個業務類型描述,不同人都有可能會有場景的理解和性能要求有差異,所以必須要給予某種程度的假設定義。比如環境的:空間設定、密度設定、容量要求、覆蓋要求、漫游要求以及其他的具體環境場景規劃參數。
-
無線功能要求:場景的差異性,最終要回歸對無線功能的需求上來,也就是到底強調的是:廣覆蓋、高并發、高帶寬、抗干擾、關鍵用戶保障、還是無感漫游的需求,這些必須要明確。
2.2 園區辦公場景講解
這里我舉一個例子,比如以園區辦為例,最先需要做到的就是要分析出來典型園區辦公業務有哪些典型的業務應用類型,然后給出這些業務的帶寬需求和占比,參見下面的表格:
接下來就需要針對園區辦公的子場景進行分析,比如會議室場景,就需要描述會議場景的典型業務類型:電子白板、網頁瀏覽、電子郵件、文件下載等無線辦公應用。
再就是進一步定義會議場景的環境設定與場景性能要求。比如會議室的面積、層高、會議室大小和人員密度、以及大概的同時用到WLAN的并發率,覆蓋率等等。如果是超大會議室,還要考慮多AP部署方式、間距和總帶寬約束等因素。
再下來就是要明確定義無線功能需求了。很可能這些需求逃不出廣覆蓋、高并發、高帶寬、抗干擾、關鍵用戶保障、還是無感漫游的范圍,但由于場景的差異性,這些功能需求也會存在部分的差異性。不能泛泛而談。可見WAA專家們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想的是非常深入的。
2.3講明白場景的根因
為什么WAA能對業務場景有如此深入的理解呢?如果看到本次白皮書的撰寫單位和撰寫人,就會有一個直觀的認知。有22家WLAN生態企業,共82位專家參與了白皮書的撰寫,而且很多是有豐富多樣場景部署經驗的大廠,比如:華為、新華三、中國移動、海思和中興等。
2. 關鍵網絡技術
白皮書在開頭介紹了大量的業務場景,但這還不夠的,前面我們提到了場景定義的目的也是為了促進無線功能需求的完善和進步。所以白皮書這里描述了6大關鍵技術,它們分別是:
2.1 覆蓋優化技術
這里介紹了兩大類覆蓋優化技術:
2.1.1 射頻資源優化技術
RRM(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射頻資源管理),通過系統化的實時智能射頻管理使無線網絡能夠快速適應無線環境變化,保持最優的射頻資源狀態。RRM技術包含三個關鍵因素:信道調整、功率調整和頻寬調整。比如:自動功率調整就是調整在保證射頻信號覆蓋的前提下,會同時考慮降低AP間干擾,兼顧終端的漫游體驗,為射頻分配合理的發射功率。
RRM技術按照數據來源和分析計算的載體分為本地RRM和云RRM兩大類。
-
本地RRM 技術利用無線設備存儲的本地數據進行分析計算。
-
云RRM 技術利用云平臺豐富的數據,借助大數據分析能夠進行多維度的計算。當本地RRM和云RRM同時開啟時,由云RRM負責統一調度和調整,提供更優質的無線服務。
2.1.2覆蓋增強技術
主要包括三類子技術:接收增強技術、預編碼技術和智能天線。
2.1.2.1 接收增強
當接收天線射頻流數大于數據流數時,接收端可以根據信號情況選擇效果好的天線進行接收(天線可選(ASEL)),或者將多個天線上的數據進行合并(最大比接收(MRC)技術),達到增強接收信噪比的效果。
2.1.2.2 預編碼
預編碼( Precoding) 技術伴隨MIMO(Multi-Input Multi-Output多輸入多輸出)技術一并開始進行廣泛運用,發射端通過上下行信道的互易性或終端協議報文的直接反饋,獲得信道狀態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預編碼系統根據獲取到的CSI,調整發射天線信號的幅度與相位,將有限的發射功率合理分配,使得終端的接收信號最優。
2.1.2.3 智能天線
又稱為“自適應波束切換技術”,該技術利用具有多個硬件天線的天線陣列,智能的從中選擇多個天線陣子進行信號的發射和接收,不同天線的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信號輻射方向,從而可以為處于不同位置的STA選擇最佳的發送或接收天線,提高信號接收質量,最終提升系統的吞吐量。智能天線技術主要包括2個方面:一方面是智能天線陣列,即天線陣列硬件設計;另一方面是智能天線波束選擇算法,即如何選擇天線陣列里的天線。
2.2 資源調度保障
包含六個部分:VIP 用戶保障,帶寬智能分配,應用識別與調度保障、動態速率調整、鏈路優化及增強型MU-MIMO。
-
VIP 用戶保障,顯而易見,就是保障在網絡中,存在的高優先級類別客戶端的帶寬和流量調度。
-
帶寬智能分配,主要包含3種方法:資源評估算法,帶寬分配算法,終端調度算法。
-
資源評估算法,就是在網絡使用過程中,通過檢測網絡運行參數,如底噪,信道使用率,終端數目等,來大致評估出可使用的網絡帶寬,網絡帶寬隨網絡運行狀態實時動態更新,為后續帶寬分配所使用。
-
帶寬分配算法,在多客戶端場景下,通過檢測各個終端的流量大小與類型,可以評估出終端屬性,帶寬分配算法則跟蹤采集到的數據信息,為終端分配合理的帶寬使用門限,在保障業務的前提下,終端不能超過該門限值,如果判定存在空閑帶寬情況下,則大流量終端可以搶占空閑帶寬,達到一個資源合理分配使用,多客戶端差異化調度。
-
終端調度算法,結合應用識別技術,報文攜帶優先級標簽,高優先級類報文可以獲得優先轉發調度,而多客戶端各自所獲得的有效使用帶寬門限是確定的,在完成高優先級類別調度時,保障了業務優先,同時多客戶端帶寬確定下,又完成了多客戶端的資源保障。
-
應用識別與調度保障,就是在AP 或者無線控制器上通過DPI、DFI 等技術,設備可以將終端用戶使用的應用,進行精準細致的分類,通過配置策略設定,將給不同類別的應用進行標記,進行關鍵業務的優先調度和保障。
-
動態速率調整,系統能夠檢測空口環境并統計選速信息,將終端的選速進行一個區間調整,這樣減少高速率出現的丟包與重傳,減少空口競爭,從而提升空口使用效率。
-
鏈路優化(OFDMA(正交頻分多址)),通過在頻域上向多個客戶端并發,提升多用戶通信時的效率,具體實現是將頻段子載波分配給不同的客戶端進行并發通信,可根據客戶端需求劃分資源單元(RU),靈活的RU分配可為多個客戶端提供高效的體驗速度。
-
增強型MU-MIMO 技術,同時發送多用戶的業務報文,以此減少空口發送的頻次,提升空口資源的利用率,以此來提升整網的帶寬。
2.3 無感漫游
這個技術就是解決漫游效果不理想的一些問題,包括:漫游粘滯,漫游不及時,乒乓漫游,運維問題等。包括以下四種技術:
2.3.1 協同漫游技術體系
AP 與無線客戶端多維度互相感知網絡, AC ( Access Controller,接入控制器)全視角綜合計算與無線客戶端協商進行精準漫游,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
2.3.2 鏈路質量檢測增強技術
無線AP實時監測終端的鏈路質量變化,主要包括:上行信號變化,上下行速率變化,休眠變化情況,流量使用情況等。綜合各因素變化,判斷終端當前可能的行為,如靜止、靜止信號抖動、快速移動、慢速移動。針對不同的行為,選擇不同的時機進行漫游目標AP的準備及不同時機進行漫游切換。
2.3.3 漫游校準技術
AC需要自動識別多次漫游現象并能自動修復校準,讓終端最終上線到最好的服務上停止漫游。
2.3.4 終端漫游特征庫輔助漫游技術
是將終端“千端一面”變為“終端特征”,基于終端生成個性化漫游參數,最大程度消除協議兼容性和終端實現差異帶來的負面影響。
2.4 干擾抑制
WLAN的干擾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同頻的其他技術信號,一個是兩個WLAN網絡的信道重疊或接近干擾。干擾抑制的技術有四類:
2.4.1 立體射頻調優
借助終端對AP的測量,構建三維立體的拓撲關系,更好地適應復雜多變的空間環境,實現了立體射頻調優,對AP間遮擋和AP高掛場景進行了優化,提升用戶體驗。
2.4.2 多AP 間的協同
這里面有兩個層面的協同:
- BSS著色技術解決同頻率下BSS 重疊,提升空間重用率。
- 多AP 間發射功率協同,控制AP 發送數據的發射功率來消除對周圍同頻AP 的干擾,使周圍同頻AP可同時發送數據,從而提升整網的容量。
通過檢測終端數目和整機業務大小,對EDCA參數進行動態調整。在終端數目少,業務單一情況下適當調小EDCA窗口,減少不必要的退避,提高空口使用效率,而在終端數目多,業務多樣時,差異化調整不同優先級業務的EDCA參數,一方面對高優先級業務進行一個空口保障,另外減少空口的沖突競爭。
2.4.4 動態CCA
通過CCA門限檢測,可以比較準確判斷信道的閑/忙狀態,從而控制數據報文在信道空閑時發送,有效地減少空口沖突,提升傳輸效率。動態CCA機制能夠根據場景差異,動態調整AP設備的CCA門限,來減少沖突概率、提升AP并發率,從而提升整網的用戶體驗。
2.5 網端協同
WLAN技術源自局域網,相比3GPP網絡在移動性管理、QoS管控方面存在天然不足,導致終端在普遍存在漫游不及時、鏈路不穩定等缺點;
目前網絡廠商、終端廠商各自都在嘗試解決或優化這些問題,諸如掃描效率提升、應用11k/v/r協議、調整漫游靈敏度、有線無線QoS映射等,但是終端側和網絡側的措施沒有形成統一策略,在一些細節邏輯上經常存在兼容類問題,還有一些穩定性問題仍難以解決;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用戶在語音、高清視頻等業務上的體驗連續性,以及WLAN技術向工業互聯網等新興領域的快速拓展;為了應對WLAN用戶體驗穩定性不足的缺點,WAA聯盟從協同終端側與網絡側聯合優化的思路出發,通過定義WLAN網絡側設備與終端設備之間的協同控制相關的補充協議,針對性解決現有問題,讓更多的終端在更多的網絡中有著更好的體驗,滿足客戶不斷提高的業務場景需求,支持WLAN產業的健康發展。
2.6 超大容量
超大容量主要依賴于Wi-Fi 7,不再贅述,有興趣大家可以參見:網上最全Wi-Fi 7的核心技術講解!
3. 展望未來
WAA聯盟一直堅持圍繞著推動建立健全WLAN性能標準體系,開展WLAN性能測試認證等主要目標開展工作。《企業典型場景高品質WLAN網絡建設白皮書》只是起步,WAA 將持續推動企業場景高品質WLAN體驗建網標準的制定。
目前WAA圍繞企業典型場景已經開展了兩個維度的項目,一個是《園區辦公場景測試認證項目》,另一個是《工業WLAN通信》工作組。
辦公園區場景測試認證項目對辦公場景的業務特征和場景特征等進行充分分析,識別出園區辦公場景KQI指標體系和性能指標體系,根據具體的場景給出具體的性能指標和相應的測試方法,制定出《辦公園區場景測試認證標準》,為辦公場景客戶提供建網標準依據。
對于智能制造領域,目前WAA成立一個《工業WLAN通信工作推進組》正在定義智能制造領域下業務需求、場景特征等,在不久的將來相應的測試認證標準。
在提升用戶體驗的技術方面,WAA目前正在進行《網端協同技術標準項目》。該項目主要針對兩個方面的問題,通過增強網絡側設備與終端側設備在交互上的協同,達成用戶體驗提升的目的。
除了上述正在開展的項目或者工作組外,WAA還將計劃在教育、醫療等企業典型場景制定一系列的測試認證項目,為用戶建網以及設備選型提供了標準依據。WAA將持續推動高品質WLAN體驗技術標準項目,引領WLAN產業的發展。
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
開源技術
+關注
關注
0文章
389瀏覽量
7962 -
OpenHarmony
+關注
關注
25文章
3727瀏覽量
16389
原文標題:解讀《企業典型場景高品質WLAN網絡建設白皮書》!
文章出處:【微信號:開源技術服務中心,微信公眾號:共熵服務中心】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