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D):明確問題,考慮成本、收益以及對顧客的影響。
-測量(M):有效地定義每一個關鍵質量(CTQ)特性,并驗證測量過程的有效性。
-分析(A):確定導致缺陷發生的根本原因,并找出整個過程中引起缺陷發生的變量。
-改進(I):通過設計試驗來研究各個過程變量對于關鍵質量特性的重要程度,目的在于確定每個變量的最優水平。
-控制(C):目標是通過避免過程變化時可能帶來的潛在問題,從而維持長期的收益。
學習六西格瑪我們就要去實踐,也就是去做項目,下面就詳細介紹利用DMAIC模式下的六西格瑪下面演示范例,供大家參考。
01 定義階段
1. 項目背景:
- 清楚地陳述公司的當前業務戰略、愿景和價值觀。
- 確定項目是否與公司的戰略目標和部門目標相一致。
- 評估項目的重要性,確定是否值得關注。
2. 問題陳述:
- 清晰地定義要解決的具體問題,包括問題的位置、時間、嚴重程度和可度量性。
- 解釋為什么有必要啟動該項目,以及該問題是否比其他問題更嚴重。
- 使用帕累托圖、直方圖或時間序列圖等圖表來直觀地展示當前狀態。
3. 項目范圍:
- 確定項目涉及的流程,并突出關鍵步驟或階段。
- 指定涉及的產品型號或類型,并創建一個流程圖。
- 確定流程的內部和外部客戶,并使用SIPOC、VOC和CTQ等方法確定對客戶重要的核心項目特性。
4. 問題定義:
- 清晰地表達項目中要解決的問題,避免團隊成員之間的誤解。
- 確定要在項目中測量的指標以及客戶要求或內部規范。
- 定義不正確或有缺陷的流程輸出,并提供具體的缺陷或不符合要求的定義。
5. 當前狀態和目標:
- 描述項目的當前狀態,并通過收集代表性數據至少三個月來建立基準。
- 通過將當前狀態與最終目標(權益)進行比較,確定要實現的目標,并通過減少差距的70%來接近權益。
- 將權益定義為行業或公司內的最高水平(基準)或作為一個挑戰目標(例如零缺陷)。
6. 財務收益:
- 確定項目實施后可能產生的潛在收益,包括有形和無形的收益。
- 量化預計在一年內實現的財務節約或收益。
- 在測量階段開始之前確認財務估算。
7. 項目組織:
- 選擇項目團隊成員,包括冠軍、副冠軍、主黑帶(MBB)或黑帶(BB),以及其他團隊成員。
- 明確他們在項目中的角色和責任。
- 根據實際需求,在項目的不同階段允許團隊成員的變動。
8. 項目進度:
- 制定時間表,概述DMAIC過程的每個階段的時間安排和具體任務。
- 使用甘特圖等工具可視化時間表和任務。
02 測量階段
1. 測量系統分析(MSA)- 對Y的分析:
- 評估連續數據的測量系統(P / T,P / TV)以評估其重復性和再現性。
- 評估屬性數據(計數數據)的測量系統,并確定重復性和再現性的可接受百分比。
- 改進不可接受的測量系統,并建立定期跟蹤和驗證系統以驗證測量系統的能力。
2. Y的過程能力分析(Cpk):
- 確定數據是否符合正態分布。
- 評估Y的穩定性和可控性。
- 評估Y的過程能力。
3. 流程圖和魚骨圖:
- 進行初步的因果分析,以識別和列出與項目中研究的輸出變量相關的所有可能原因。
4. 因果關系矩陣(C&E矩陣):
- 確定輸出特性(Y1、Y2、Y3等)并分配重要性評分(從1到10,10為最高重要性)。
- 使用0、1、3或9的分數表示輸入變量(X1、X2、X3等)與輸出變量(Y1、Y2、Y3等)之間的不同相關性水平。
- 通過將相關性得分與相應的輸出重要性得分相乘,并對每個輸入變量進行求和,計算輸入變量的重要性得分。
- 根據重要性得分重新排序輸入變量,并確定初步選擇的重要X變量。
5. 失效模式和影響分析(FMEA):
- 評估在C&E矩陣中確定的X變量或關鍵過程步驟的風險水平(RPN)。
- 根據嚴重性(S)x 發生率(O)x 檢測率(D)計算風險水平(RPN),對風險水平(RPN)進行優先排序。
6. 次級FMEA:
- 對在FMEA中確定的因素實施改進,并評估在初始改進后風險水平(RPN)是否發生變化。
- 評估現有控制措施或改進措施的有效性,并評估過程能力。
7. 測量階段結論:
- 確定是否需要改進MSA,并評估當前的過程能力。
- 確定可以在當前階段實施的控制措施或改進措施。
- 確定用于進一步分析和驗證的重要X變量。
03 分析階段
1. 過程分析:
- 分析過程的詳細步驟,創建微觀級別的流程圖,并識別關鍵的KPIV(關鍵過程輸入變量)和KPOV(關鍵過程輸出變量)。
- 區分增值步驟和非增值步驟。請注意,非增值步驟可能無法在短期內消除。
- 對輸入因素X進行測量系統分析(MSA),根據數據類型選擇連續數據MSA或屬性數據MSA。
2. 描述性統計分析:
- 使用基本的描述性統計圖表,如直方圖、帕累托圖、散點圖、餅圖、雷達圖等,評估輸入變量的影響。
- 利用多變量圖形比較多個X變量的影響,并確定重要的X變量。
3. 推斷統計分析(見下表常用工具):
- 假設檢驗:通過建立零假設和備擇假設,并選擇適當的檢驗方法,驗證X因素的顯著性。
- 相關分析和簡單回歸:確定變量是否獨立或相關,并建立相關變量的回歸方程。
- 方差分析(ANOVA):使用方差分析評估不同X水平對Y的影響是否存在顯著差異。
4. 分析階段結論:
- 確定在該階段改進的X變量。
- 確定用于進一步分析和驗證的重要X變量。
- 決定是否需要設計實驗(DOE)。
- 使用趨勢圖等方法跟蹤項目進展,并評估中期改進效果。
04 改進階段
1. 傳統的改進解決方案:
- 提出針對易于識別和可控制的關鍵因素的改進解決方案或對策。
- 使用控制圖、時間序列圖等方法執行和驗證這些解決方案的有效性。
2. DOE實驗設計:
- 在改進階段使用DOE作為主要工具,確定X對Y的顯著影響,建立有效的Y = F(X)模型方程,并獲得優化的X以實現Y的目標值的最佳解決方案。
- 計劃和安排適當的DOE設計,如全因子設計、分數因子設計、響應面方法、優化算法等。
- 執行DOE,分析結果并獲得優化的解決方案。
- 驗證優化的解決方案。
3. 改進解決方案的驗證:
- 使用時間序列圖、假設檢驗等方法比較和驗證改進前后的效果。
- 總結中期改進效果和控制方法。
05 控制階段
1. 控制計劃的制定:
- 建立全面的控制計劃,以確保改進結果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
- 在控制計劃中包括必要的要素,如計劃標識、負責人、批準機構、完成時間表、流程信息、產品信息、供應商、客戶、設備參數、控制策略、當前狀態、反饋機制等。
- 實施精益生產工具進行控制,如5S、可視化管理、看板、防錯技術等。
2. 對Y的SPC(統計過程控制):
- 監控過程輸出的質量特性(Y),以快速檢測任何異常波動,調查其根本原因,并采取及時措施以最小化批次損失。
3. 重新分析Y的過程能力:
- 定期驗證過程的穩定性和能力,以持續滿足客戶要求。
4. 對X的SPC:
- 監控過程輸入因素(X)的關鍵要素,以檢測任何異常波動,并采取及時措施以最小化生產損失。
- 這是統計過程控制的關鍵步驟,也可以推動涉及供應商的X變量的過程改進。
5. 重新分析X的過程能力:
- 定期評估關鍵輸入因素(X)的過程能力,以確保穩定性、連續性和滿足過程要求。
- 監控來自供應商的進料材料的能力。
6. 跟蹤改進效果:
- 使用趨勢圖、時間序列圖、直方圖、控制圖等方法評估DMAIC后Y的當前狀態。
7. 財務效益計算:
- 基于DMAIC后的跟蹤結果,計算項目執行期間的實際收益,并準確預算下一年的財務效益。
8. 教訓和下一步計劃:
- 總結項目中的教訓,并考慮工作方法的改變。
- 評估所學工具在工作中的實用性。
- 反思Six Sigma作為一種文化方法是否與個人信念一致。
- 概述下一步計劃和進一步改進的計劃。
- 提供清晰而邏輯的總結。
審核編輯:劉清
-
FMEA
+關注
關注
1文章
97瀏覽量
13615 -
MSA
+關注
關注
0文章
31瀏覽量
8856 -
MBB
+關注
關注
0文章
10瀏覽量
11213
原文標題:六西格瑪實踐演示:如何用DMAIC做定義和解決問題?
文章出處:【微信號:半導體封裝工程師之家,微信公眾號:半導體封裝工程師之家】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