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基于固體電解質(SE)的鋰金屬電池可以實現高能量存儲設備,因為它們與鋰金屬陽極和高壓陰極具有潛在的兼容性。它們比目前最先進的液體鋰離子電池電解質具有更高的熱穩定性。在迄今為止探索的各種SE中,摻雜了LLZO((Li7La3Zr2O12)) 柘榴石具有 0.1–1 mS cm-1的高室溫 (RT) 離子電導率以及相對廣泛的電化學穩定性,這使它們成為商業應用的有希望的候選者。
眾所周知,LLZO與大氣中的微量水分和二氧化碳發生反應。這導致晶格中的Li與H交換形成質子化的LLZO(H++xLi7–xLa3Zr2O12)以及氫氧化鋰和碳酸鹽表面層。質子化導致晶格收縮和對稱性從Iad 到I3d的變化,由此產生的異質表面層具有非常低的鋰離子電導率,因此當LLZO與鋰金屬陽極配對時,增加了界面電阻。這導致Li-LLZO-Li金屬界面處的電流分布不均勻,從而降低了臨界電流密度(ICCD),其中鋰金屬枝晶成核并使電池短路。
已經報道的LLZO再生的不同方案中樣品已在各種氣體和溫度下進行處理。盡管如此,再生表面所需的最低溫度尚未明確確定,并且尚未系統研究不同氣體的影響。另據報道,LLZO的過度加熱會導致焦綠石的形成。已經使用體X射線衍射(XRD)研究了這種不可逆的分解,并且已經報道了一系列起始溫度。由于分解始于LLZO的表面,因此需要使用表面敏感技術進行仔細研究,以準確確定該反應的起始溫度。最后,即使已經表征了表面層的組成,但對導致表面層形成的起始溫度和反應機理知之甚少;例如,關于LLZO與CO2的直接反應性存在相互矛盾的報告。LLZO表面的極端敏感不僅需要表面靈敏度高的表征技術,還需要原位技術來了解LLZO的再生和反應性。
成果簡介
近日,劍橋大學Clare P.Grey利用近環境壓X射線光電子能譜和掠入射X射線衍射兩種表面敏感技術研究了不同氣體環境下表層的分解。石榴石的清潔表面分別在 400°C和 500 °C 以下直接與水分和二氧化碳發生反應。這表明額外的CO2處理石榴石需要濃度控制。通過在O2下加熱以及避免 H2O 和 CO2,在不使用任何夾層的情況下制備的對稱電池界面電阻小于 10 Ω cm2;沉積電流 >1 mA cm–2且沒有枝晶萌生。
該工作以“Understanding the Surface Regeneration and Reactivity of Garnet Solid-State Electrolytes”為題發表在ACS Energy Letters上。
Scheme 1 不同氣氛及溫度條件對生產清潔LLZO表面的影響
研究亮點
(1) 利用近環境壓X射線光電子能譜和掠入射X射線衍射兩種表面敏感技術研究了不同氣體環境下LLZO表層的分解。
(2) 研究發現,在氧氣氣氛(1 mbar及以上)下加熱到500°C會導致干凈的石榴石表面,而低氧分壓(即氬氣或真空)會導致額外的石墨碳沉積。
(3)在不使用任何夾層的情況下制備的對稱電池界面電阻小于 10 Ω cm2;沉積電流 >1 mA cm–2且沒有枝晶萌生。
圖文導讀
本研究將暴露在空氣中的LLZO顆粒在不同的氣體環境(真空、氬氣、靜態空氣和流動空氣)下加熱,研究其再生過程,并采集原位掠入射X射線衍射(GIXRD)圖來捕捉表面結構的變化。在真空、氬氣、干燥空氣和氧氣加熱下,采集了原位近常壓X射線光電子能譜(NAP-XPS)光譜,繪制了表面的化學組成圖。在氧氣下,形成了完全再生和清潔的LLZO表面。然后在氧氣下加熱再生樣品,并在H2O蒸氣、CO2和H2O蒸氣+CO2混合物下冷卻樣品,收集原位NAP-XPS光譜,以了解LLZO表面層的形成。最后,通過在氧氣中加熱空氣暴露的LLZO樣品,并在冷卻過程中避免CO2和H2O,獲得了較低的Li-LLZO界面電阻(<10ω cm2),在1mAcm-2以上的電流下無枝晶生長。
不同氣體環境下的GIXRD測量:
Al-LLZO(由Al0.36Li5.92La3Zr2O12組成)粉末是用固態法合成的,熱壓,然后切成球團(相對密度約為99%)。通過同步加速器XRD確定了球團的相純度。然后在不同氣體環境下進行了GIXRD測試。由于設置的限制,不能在純氧下加熱,但測試了真空(0.01 mbar)、氬氣、靜態空氣和流動空氣(1atm)環境。所有樣品首先在RT下暴露于空氣中20分鐘,然后放入光束線上的GIXRD裝置中。掠入射角為0.1°,相當于探測深度約為3 nm。(LLZO)樣品在控制的氣體環境中以100°C的步驟加熱到800°C,收集每個溫度下的GIXRD圖像然后冷卻到室溫。在RT下,所有暴露在空氣中的樣品都觀察到了碳酸鋰和氫氧化鋰(圖1)。在真空加熱下,LLZO顆粒上的Li2CO3和LiOH在500℃以上(分別為▼和●的反射,圖1,頂部)分解,分別在700℃和800℃時幾乎完全消失。這與以前對真空下純Li2CO3分解的觀察結果一致。在800℃時,觀察到Li2ZrO3和LaAlO3的形成(?和*標記的反射,圖1,頂部),但沒有觀察到焦綠石La2Zr2O7。
圖1在不同的氣體環境下,從室溫到800°C,以100°C的增量加熱,然后冷卻到室溫,暴露在空氣中的樣品的GIXRD(λ = 0.8856 ?)圖形。第二和第三列圖像是分別對應于Li2CO3(110)和La2Zr2O7(222)反射的區域的放大版本。黑色虛線框和■代表LLZO反射,代表?Li2ZrO3,*代表LaAlO3,●代表LiOH,▼代表Li2CO3。在800°C的真空情況下,用★表示的峰不能被指標化為任何已知的化合物,這些峰在冷卻到RT時消失。隨著樣品的加熱,LLZO(211)峰向低2θ方向移動是由于熱晶格膨脹;在800°C和RT下,由于快速的晶格收縮,所有相的反射都出現了明顯的不連續性。
在氬氣加熱下,Li2CO3和LiOH分別在400℃和500℃的較低溫度下發生分解。加熱到800°C并沒有導致LLZO分解,但在樣品冷卻到RT后檢測到焦綠石La2Zr2O7,表明LLZO在氬氣下高溫分解。在流動空氣下,Li2CO3和LiOH分別在400℃和600℃以上發生分解,樣品在氬氣下冷卻到RT后,再次觀察到La2Zr2O7焦綠石的分解,表明在流動空氣下也發生了類似的分解機理。有趣的是,當樣品在靜態空氣中加熱(類似于箱形爐的條件下),Li2CO3和LiOH僅在600℃以上才會分解,與真空情況相同。在靜態空氣中加熱至500°C以上,LLZO的大量分解和焦綠石的形成也被觀察到,而在600°C以上,LLZO信號完全消失,這表明氣體環境中的微量水分沒有被氣體流動或抽真空去除,導致LLZO更快地分解。我們注意到,Li2O的蒸發被水的存在顯著地增強(形成揮發性更強的產物LiOH), GIXRD在靜態空氣中加熱時看到的許多降解產物。
不同氣體環境下的NAP-XPS測量:
利用NAP-XPS對GIXRD觀測結果進行了補充,并繪制了LLZO球團加熱過程中表面化學成分的演變圖。這些顆粒被拋光并儲存在一個手套盒中,然后暴露在空氣中20分鐘,然后被泵入光束線上的NAP-XPS儀器。入射能量的調整方式是探測到的拋射光電子的動能為~ 200 eV;這相當于所有XPS測量的探測深度約為3 nm。樣品在受控氣體(1 mbar,真空:2 × 10?8 mbar)環境中加熱至500°C,溫度為100°C,然后冷卻到RT,在這些過程中收集XPS光譜。C 1s、O 1s和La 3d的三維光譜演化如圖2所示,。所有樣品的C 1s XPS光譜在RT處顯示兩個信號(圖2)。由于碳酸鋰預計會在暴露在空氣中的樣品表面形成,高eV處的峰與289.9 eV處的Li2CO=峰一致,其他元素的XPS光譜也發生了相同幅度的偏移。在所有樣品中,尤其是在低溫下,均觀察到明顯的峰寬、峰移和強度變化,使分析變得復雜;因此,圖2中也比較了500°C數據,因為它們最容易分析。
圖2 暴露在空氣中的樣品的C 1s、O 1s和La 3d XPS光譜,在室溫至500 °C的不同氣體環境下以100 °C的增量加熱,然后冷卻至室溫。灰色虛線和灰色虛線框代表Li2CO3,金色虛線代表LLZO,黑色虛線框代表表面吸附的碳氫化合物和石墨化碳。最后一行比較了不同氣體環境下500°C下的C 1s、O 3s和La 3d XPS光譜。
當樣品在所有環境中加熱時,在C 1s光譜中都觀察到一個~ 285 eV的額外峰(圖2)。當樣品在干燥空氣和氧氣下加熱到500°C時,這個峰消失了。相比之下,這個峰在真空和氬氣加熱的樣品中仍然存在,甚至在冷卻到rt后仍然存在。這表明這個峰來自表面吸附(含sp3)的碳氫化合物,可能存在于真空室或手套箱中。在干燥的空氣和氧氣中氧化,但在低氧分壓(真空和氬氣)下石墨化,導致該峰向較低的eV (284.1 eV;見500°C下的對比,圖2)。以前在真空下進行的原位XPS研究也進行了類似的觀察。25,26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在氬氣加熱下,LLZO表面也會產生石墨碳。當樣品從RT加熱到100℃時,寬大的O 1s峰向更高的eV移動。向更高eV的轉變可以歸因于表面-HCO3?物種由于表面解吸水而增強。在100℃以上,可以觀察到峰值的銳化和向更高eV的轉移。這種銳化可以歸因于在高溫下XPS測量和表面吸附水釋放過程完成時更好的電荷補償。現在看到的峰值可以被指定為一種CO3 2?物種。在所有氣體環境中,O 1s XPS光譜在500°C約為529 eV時出現了一個額外的小峰(圖2)。
在500°C時,La 3d和Zr 3d光譜中也出現了類似的尖銳峰,在RT時看不到(圖2)。因此,O 1s譜中529 eV處的峰被分配到LLZO晶格中,證實了500°C時LLZO的再生(盡管500°C時C 1s Li2CO3峰的存在表明表面層的不完全分解)。在真空、氬氣和氧氣條件下冷卻到RT后,LLZO O 1s峰值仍然存在,但在干燥空氣條件下則不存在。GIXRD觀察表明,如果樣品在氬氣或流動空氣(以及氧氣)下處理,加熱至500°C可以分解LLZO的表層。雖然XPS光譜顯示500°C時表層的不完全分解,但這種差異可能是由于在兩種裝置中測量樣品溫度的方式不同。當樣品在真空和氬氣下加熱時,觀察到額外的石墨形成。雖然最近的研究表明,碳夾層降低了Li - LLZO界面電阻并改善了性能,由于在氬氣和真空下加熱,表面的石墨化不需要是均勻的,而且當LLZO用于SE對Li金屬時,任何不均一性都可能導致電流聚焦。最后,避免溫度超過500°C將防止焦綠石的形成,無論樣品在何種環境下加熱以再生LLZO。
圖3。在不同氣體環境下,LLZO從500°C冷卻到RT冷卻過程中C 1s和O 1s的XPS光譜。灰色虛線代表Li2CO3,金色虛線代表LLZO,黑色虛線框代表地表附加的碳氫化合物相關物種,深藍色虛線代表LiOH。
利用NAP-XPS測量研究表層形成的起始溫度:
為了防止在冷卻過程中發生表面層的改變,確定LLZO與水分和CO2反應的起始溫度是很重要的。LLZO樣品首先在500°C的氧氣下處理1小時,以允許表面再生,LLZO晶格峰在~ 529 eV的O 1s光譜中被觀察到,證實大部分表面污染物被去除。接下來,通過手動打開閥門,將H2O蒸汽引入反應室,閥門連接到一個含水的石英管。然后采集500℃冷卻至室溫下的XPS光譜。LLZO O 1s的晶格峰在引入水蒸氣時仍然存在,而C 1s的光譜顯示出一個單峰,這是由上面討論的殘余Li2CO3造成的。當樣品冷卻到400°C時,隨著Li2CO3峰強度的持續降低,在C 1s譜中出現了約286 eV的額外峰。在O 1s譜中,Li2CO3峰變寬,而LLZO晶格峰保持不變。額外的峰歸因于氧化表面吸附的碳氫化合物(位移對應于含醚的碳氫化合物),正如文獻中所觀察到的,當水被引入XPS室時。在300℃時,O 1s譜中的LLZO峰移向更高的eV,表明LLZO發生質子化。Li 1s峰變寬,這與LiOH的形成有關。C 1s譜中附加的(~ 286 eV)峰強度增加,現在可與Li2CO3峰相媲美。當樣品冷卻到200℃以下時,LLZO晶格峰完全消失,表明LLZO表面廣泛形成LiOH,這與最近的一項研究一致:
C 1s譜上的附加峰在冷卻到RT后仍然存在。
即使在冷卻到RT后,C 1s光譜中的附加峰仍然存在。為了探測二氧化碳與LLZO的反應,樣品在O2下加熱,CO2被引入反應室。當樣品冷卻到RT時,采集XPS光譜。在500℃時,在O 1s區~ 529 eV處觀察到LLZO晶格峰,這是CO2引入時留下的峰。碳原子1s譜為單峰,對應于Li2CO3。當冷卻到400℃時,LLZO的峰強度明顯下降,表明LLZO與CO2發生了直接反應。這可以表示為
這種形式的反應需要氧陰離子的萃取,形式上是通過Li2O的萃取。因此,這個反應很可能只局限在表面,因為這個反應需要在晶格中產生大量的氧空位才能進入樣品的主體。與CO2的反應為酸堿反應,母氧化物相Li2O的堿度(和Li+遷移率)促使反應生成Li2CO3。而母氧化物La2O3較堿性,形成La2(CO3)3,在高溫下通過形成La2O2CO3分解;在1atm的CO2.38下,La2O2CO3要到950℃才會分解形成La2O3。因此,以下形式的反應也可能發生,這里寫的是父LLZO相,以說明一個可能的分解途徑:
雖然這個反應可能只發生在表面,因為它涉及La3+和Zr4+的遷移,它不需要在LLZO中形成氧空位。這也代表了高溫下焦綠石相形成的一種合理機制,其中可以發生La3+/Zr4+遷移。此外,當在靜態空氣(或任何封閉容器)中加熱時,Li2CO3在較低溫度下分解釋放出的任何二氧化碳,都可以反應生成氧化型碳酸鑭(La2O2CO3)。任何微量水的存在也會導致不需要產生多重氧空位的反應:
當樣品冷卻到300℃以下時,LLZO晶格峰完全消失。在C 1s譜中,在~ 284.8 eV附近發現了一個新的峰,這可能是表面吸附的烴類。當樣品冷卻到100℃時,這個額外的峰在C 1s光譜中完全消失,Li2CO3峰明顯展寬。Li2CO3 O 1s峰展寬,表明LLZO與CO2發生了廣泛的反應,或者樣品發生了劇烈的充電。這些結果也解釋了在干燥空氣下加熱再生LLZO后,在RT下觀察到的O 1s光譜的增寬;干燥空氣中微量的CO2會在400℃以下與LLZO發生反應,并使表面鈍化。在環境大氣中,H2O (~ 30mbar)和CO2 (~ 0.42 mbar)的含量都是微量的。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檢查LLZO的反應性,LLZO首先在O2下熱處理,然后在H2O和CO2的1:1混合物中冷卻到RT。在400°C時,LLZO峰減少并向更高的eV移動,表明發生了質子化。在C 1s光譜中觀察到一個額外的峰,就像在H2O和CO2的情況下。
在進一步冷卻后,Li 1s、C 1s和O 1s的峰值演化基本上是純H2O和純CO2情況下的結合,這表明正在發生方程式3、4和5所描述的反應。這些結果表明,在進行LLZO再生的環境中,CO2水平需要與H2O水平相控制。這對處理LLZO提出了一個獨特的挑戰,因為二氧化碳水平通常不被監測和控制。我們的結果應該與最近報道的LLZO/薄膜陰極模型系統(以LiNi0.6Mn0.2Co0.2O2或LiCoO2為陰極)在CO2存在的情況下燒結,導致陰極和LLZO的分解增強;這些結果突出了碳酸鹽形成的強烈驅動力量。即使LLZO表面通過LLZO -陰極界面的形成得到保護。相比之下,在純氧或惰性氣氛(N2)下加熱到700°C時,LLZO -陰極界面電阻較低。在500°C的加濕氧氣中,界面電阻較高,但在700°C的加濕氧氣中,界面電阻下降到與純氧結果相當的值。相比之下,在當前的研究中,發現任何水分都會導致500℃以上的LLZO廣泛分解;在之前的陰極- LLZO系統中,在水分存在的情況下,LiOH沒有降解,這歸因于陰極膜對LLZO表面的保護,這有助于減少LiOH在潮濕環境下的蒸發。在我們對裸球團的研究中,惰性氣氛(氬)導致了LLZO表面的石墨沉積,并且發現只有氧氣是再生LLZO的理想氣體。
電化學研究:
由于NAP-XPS和GIXRD測量結果表明,氧氣加熱(分壓1 mbar及以上)會導致表層分解,并可導致LLZO完全清潔的再生,因此LLZO顆粒在氧氣下處理,然后轉移到手套箱中沒有暴露在空氣中,通過自定義設置,用氬氣吹掃。組裝Li - LLZO - Li對稱電池,進行阻抗測量(圖4),使用等效電路模型擬合數據。Li - LLZO的界面電阻小于10 Ω cm2,而手套盒內剛打磨過的樣品的界面電阻為>500 Ω cm2。為了在鋰枝晶形成之前估計ICCD,我們將單向電流施加到對稱電池中。ICCD被發現為>1 mA cm?2,與報道的具有界面電阻>10 Ω cm2, ICCD <0.5 mA cm?2相比,這表明通過優化方案來降低界面電阻,LLZO石榴石中可以實現高電沉積電流密度。
圖4。左)LLZO顆粒在阻塞條件下的阻抗譜,擬合等效電路模型來確定體相和晶界貢獻;右)Li-LLZO-Li對稱電池,顯示體相、晶界和Li-LLZO界面
總結與展望
綜上所述,本工作表明,無論氣體環境如何,石榴石暴露在空氣中形成的表面層(LiOH和Li2CO3)都可以通過加熱至500°C進行分解。此外,在真空和氬氣條件下,LLZO的加熱過程中還生成了石墨碳。雖然氬氣是LLZO再生最常見的環境,但作為SE時,非均相石墨化會導致電流聚焦,影響LLZO的性能。在氬氣和流動空氣中加熱至600 ~ 700℃時,LLZO會分解成輝綠石,而在真空中則不會。清潔的LLZO表面在400℃以下與水分發生反應,在500℃以下與CO2發生反應的直接證據顯示。提出了一種優化的LLZO再生方案,結果表明,在不使用Li金屬與LLZO之間的任何中間層的情況下,LLZO顆粒的界面電阻可達到10 Ω·cm2以下。這些結果意味著,除了用于組裝液電解質鋰離子電池的干燥室外,LLZO的處理還需要更專門的二氧化碳水平控制。
審核編輯:劉清
-
鋰離子電池
+關注
關注
85文章
3240瀏覽量
77713 -
電阻器
+關注
關注
21文章
3782瀏覽量
62134 -
加速器
+關注
關注
2文章
799瀏覽量
37873 -
XRD
+關注
關注
0文章
132瀏覽量
9080 -
固態電解質
+關注
關注
0文章
83瀏覽量
5429
原文標題:劍橋大學Clare P.Grey?ACS Energy Letters:認識石榴石固態電解質的表面再生和反應性
文章出處:【微信號:清新電源,微信公眾號:清新電源】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