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院士+
編輯:感知芯視界
又到七夕
有一些特殊的伉儷,
他們曾在科研的時空中攜手共進,
他們曾在崢嶸的歲月里風雨同舟,
他們曾在奉獻的韶光里琴瑟和鳴……
他們用一生的彼此守護,
寫下動人的愛情篇章。
今天,在這個特殊的日子,
讓我們一起來見證,
這20對院士夫妻的動人愛情故事。
01曹天欽 謝希德
曹天欽(1920—1995),河北束鹿人,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現代蛋白質研究的奠基人。
謝希德(1921—2000),福建泉州人,固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半導體物理和表面物理的理論研究的主要倡導者和組織者之一 。
謝曹兩家是世交,謝希德與曹天欽的攜手一生是青梅竹馬,終成眷屬最美好的見證。1951年,面對當時美國提出的”凡在美攻讀理工科的中國學生一律不準許返回新中國“的規定,曹天欽和謝希德認為,學成歸國,報效中華,是義不容辭的使命。他們以結婚為由,從美國前往英國,最終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夫婦二人曾合作,在其他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研制成功“除草劑一號”。謝希德曾說:“我一生最大的幸福是擁有相濡以沫的丈夫和美滿溫馨的家庭。”
02范海福 李方華
范海福(1933—2022),廣東廣州人,晶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主要研究基于同步輻射X光源的生物大分子結構分析方法研究等領域。
李方華(1932—2020),廣東德慶人,物理學家、電子顯微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子衍射及高分辨電子顯微學先驅者之一。
范海福和李方華夫妻雖然生活上彼此照顧,但科研上互不打擾,彼此間很獨立。在處理事業和家庭的關系上,李方華說,“家務勞動分工明確,做飯輪流做,衣服自己洗,在家使用兩個座機號碼,已經成為了習慣。”一屋兩院士,多年間的相處讓他們找到了共同生活最合適的方式。
03谷超豪 胡和生
谷超豪(1926—2012),浙江溫州人,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幾何、數學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胡和生(1928— ),江蘇南京人,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微分幾何研究。
師從同一位宗師,50多年來,他們志同道合,風雨同舟,在共同喜愛的數學領域,攜手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在數學界,谷超豪,被認為繼20世紀大數學家艾里·嘉當之后,第一位在無限變換擬群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的人。胡和生,則是中國數學界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院士。 谷超豪說:“我做的工作可以講給她聽,她做的工作可以講給我聽。我們互相理解,也可以互提問題、相互核驗,這是生活中最大的樂趣!” 谷超豪,溫文爾雅,古文修養很好,能脫口成詩;胡和生,開朗健談,喜愛繪畫、攝影。他們除了切磋學問外,還有說不完的話題。 古稀之年的他倆,進出仍像熱戀中的青年手相牽、人相依, 成了人人稱羨的“神仙眷侶”。
04何炳林 陳茹玉
炳林(1918—2007),廣東番禺人,高分子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的離子交換樹脂工業的開創者,發明了大孔離子交換樹脂,被譽為“離子交換樹脂之父”。
陳茹玉(1919—2012),福建閩侯縣人,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有機磷農藥研究先行者。
幾十年中,何炳林和陳茹玉夫妻的書桌始終都并排擺在一起,陳茹玉曾說:“我和何先生一生都是同學關系”。他們一直以“何先生”和“陳先生”互稱。在家庭生活中,他們的性格恰好互補。據孩子們回憶,在家里洗馬桶和做菜的次數,父親都多過母親。有時母親著急了,父親三言兩語就能讓她平靜下來。何炳林晚年身體不好,不愛運動,而陳茹玉好動,在是不是出門的問題上,他們偶爾會有爭執,但絕不單獨行動。有時候,何炳林不愿出門,陳茹玉便說:“何先生不去,我也不去。”爭執的結果是,幾乎每個晴好的午后,兩位老人都要一起下樓散步。雖然沒有卿卿我我的纏綿,但他們卻有著生死相依的情意。
05柯偉 李依依
柯 偉(1932— ),浙江臺州(黃巖)人,金屬腐蝕與防護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高溫合金的蠕變、疲勞及腐蝕疲勞等材料失效與保護的研究。
李依依(1933— ),江蘇蘇州人,冶金與金屬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低溫及核結構材料領域的主要學術帶頭人。
他們攜手于同一研究領域,在科學長空,他們的名字互相輝映。他們都是金屬領域的專家,但情比金堅。常常有人問他們,兩個人都是院士,家里誰說了算?柯偉院士曾做過有趣的回答:“我是頭她是脖子,頭動脖子動,脖子動頭也得跟著動。”李依依院士也說:“和諧的家庭才是事業的基礎。”生活上,他們彼此"愛其所同,重其所異";工作上,相互支持和配合,兩人始終充滿著激情。在他們的情感世界里,不僅有愛,還有共同的理想。
06閔恩澤 陸婉珍
閔恩澤(1924—2016),四川成都人,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被譽為“中國催化劑之父”。
陸婉珍(1924—2015),上海人,分析化學與石油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分析化學及石油化學的研究工作。
閔恩澤和陸婉珍夫婦倆患難與共,相依為命。閔恩澤手術住院期間,陸婉珍日夜守候在病榻前,忙前忙后。陸婉珍病了,閔恩澤也是湯藥伺候,無微不至。彼此照顧已經成為他們的生活習慣。有一次兩位老人一同在石油化工科學院機關二樓開完會后,陸婉珍去洗手間,閔恩澤一直站在樓梯口,等老伴到跟前后,才和她一起相互攙扶著走下樓。那情景讓在場的人為之動容。有時候,他倆會合唱一首美國19世紀的鄉間小曲,也會共同朗誦一段《古文觀止》中的名篇,陶冶情操,愉悅生活。歲月在他們身體上留下痕跡,卻磨滅不了他們之間的愛。
07錢三強 何澤慧
錢三強(1913 —1992),浙江湖州人,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中國“兩彈一星”元勛。
何澤慧(1914—2011),山西靈石人,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開拓了我國中子物理和裂變物理實驗領域,推動了宇宙線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體物理研究。
錢三強與夫人何澤慧一起,在物理科學的道路上并肩前行,從共同發現鈾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到攜手制造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他們正是沿著居里夫婦所走過的道路,在核科學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被譽為中國的“居里夫婦”。有一次何澤慧在接受央視一個節目采訪的時候,主持人從書桌里翻到一個很舊的錢包,這個錢包是多年之前她為錢三強專門縫制的。她找到一些別人不要的皮革,一針一線為錢三強制作,錢包里面還保存著一些糧票和錢。這是他們生活之中的珍貴回憶,和所有的老夫妻一樣,他們會將這些生活的點點滴滴收藏起來,將曾經給予對方的關懷和愛留在心底
08王圩 吳德馨
王圩(1937—2023),河北文安人,半導體光電子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創新地提出了含扇形光柵的雙段DFB激光器,在國際上首次獲得峰值功率4瓦的3皮秒超短光脈沖。
吳德馨(1936— ),河北樂亭人,半導體器件和集成電路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打破美國芯片技術封鎖,”龍芯“背后的女人。
她出生在河北樂亭,他來自河北文安。她是清華大學第一批半導體專業高材生,他是北京大學物理系半導體物理專業畢業生。她是我國早期微電子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他是我國半導體光電子研究的領軍者之一。從畢業后雙雙被分配到半導體研究所參加工作到今天,歷經近60年風雨,他們始終把為祖國半導體事業的發展奉獻力量作為奮斗的目標。共同的理想與追求讓他們走到一起,漫長而艱苦的科研路上,他們選擇相互扶持,共伴一生。
09王陽元 楊芙清
王陽元(1935— ),浙江寧波人,微電子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主持研究成功我國第一塊3種類型1024位MOS動態隨機存儲器,是我國硅柵N溝道技術開拓者之一 。
楊芙清(1932— ),江蘇無錫人,計算機軟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主持研制了我國第一臺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操作系統和第一個全部用高級語言書寫的操作系統。
王陽元與楊芙清相識于北大燕園,在留校工作后結為終生伴侶。事業與共同的理想把他們連在一起組成了家庭,幸福的家庭又在支持著夫妻倆各自的事業。倆人曾用賣掉舊雜志的錢來度過薪金接不上的一周。即使在那種時候,楊芙清仍支持王陽元購置必要的書籍。在楊芙清懷著孩子,而在食堂又只能吃一碗清可見底的湯和一個窩窩頭的時候,她仍然默默承擔了大部分的家務。回憶起這風風雨雨50年的生活歷程,王陽元曾這樣感嘆:“一個纖秀的江南女子,內心卻遠比我堅強,在困難的時候我總能得到她的支持。人生難得一知己。”
10吳仲華 李敏華
吳仲華(1917—1992),江蘇蘇州人,中國工程熱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領導研究發展了整套亞、跨、超聲速計算機方法與計算機程序,已在國內廣泛應用。
李敏華(1917—2013),江蘇吳縣人,固體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塑性力學的開拓者。
結婚幾十年,李敏華和吳仲華的感情一直非常好,用李敏華的話講:“我們一輩子都沒有分開過,除了出差這些事情以外,一輩子都在一起。”在美國工作期間,盡管有優越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但李敏華夫婦始終沒有動搖報效祖國的信念,一心想回國參加建設。朝鮮戰爭爆發后,他們克服重重阻擾和困難,終于回到了祖國。回想起這段經歷,吳仲華曾說:“我這一輩子有兩件事至今不后悔,一件是回國,一件是和李敏華結婚。”
11徐光憲 高小霞
徐光憲(1920—2015),浙江紹興人,物理化學家,中科院院士,被譽為“中國稀土之父”。
高小霞(1919—1998),浙江蕭山人,分析化學家,中科院院士,從事極譜催化波的理論與應用研究。
1951年,高小霞毅然中斷學業,徐光憲放棄即將到手的工作,登上了駛向珠江口的輪船。兩人不僅僅是伴侶,更是彼此的朋友,親人,依靠。徐光憲常常為一個問題,連續研究好幾天,但是只要看到高小霞工作到晚上11點還不休息,便一定要提出“黃牌警告”。管是走到哪里,兩人總是習慣的牽著手。晚年的時候,高小霞因為骨折坐上了輪椅,徐光憲便每天推著輪椅,帶著妻子繞著北大的未名湖慢慢走,說著只有彼此才聽得懂的笑話。“我這輩子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跟他成為夫妻,并且一起生活這么多年。”徐光憲和高小霞曾經在《綜藝大觀》上度過了他們的藍寶石婚,在節目上,已是古稀之年的高小霞臉上卻帶了幾分羞怯,回首往事,笑著說道:“我很幸福,我能夠跟他在一塊兒,我很幸福”。這對院士伉儷相伴52個春秋,曾獲首屆“中華藍寶石婚佳侶獎”。
12許國志 蔣麗金
許國志(1919—2001),江蘇揚州人,運籌學家和系統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系統工程學會的創建人之一,我國運籌學和系統工程研究的主要創建人之一。
蔣麗金(1919—2008),浙江杭州人,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光化學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
蔣麗金和許國志有著相似的年齡和經歷,兩人相識于赴美留學期間,1955年克利福蘭號輪船駛離美國,以錢學森等為代表的第一批歸國受阻的科學家歷經艱難險阻,終于乘船回到祖國,同船回國的學者中,就有蔣麗金和許國志夫婦。他們和所有歸國科學家一樣,將全部的身心和熱血,都傾注到了祖國的科研事業中。生活里,許國志酷愛文學喜歡作詩,他寫完后經常第一時間讀給妻子聽,而蔣麗金也是他最忠實的聽眾。許國志有詩曰:“雨后小窗燈下硯,詩成先為老妻吟”,就是他們溫馨有趣的日常生活寫照。
13楊立銘 夏培肅
楊立銘(1919—2003),江蘇溧水人,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
夏培肅(1923—2014),四川江津人,電子計算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計算機事業的奠基人之一,被譽為“中國計算機之母”。
1951年秋,楊立銘和夏培肅夫妻滿懷建設新中國的愛國熱情,登上了回國的遠洋客輪。多年以后,楊立銘仍能清楚的記得當年的心情,“當時我們已有良好的工作待遇,但作為中國人,我們想一定要回祖國參加建設,何況當時解放不久,百廢待興,迫切需要專業人才。現在正是我們報效祖國的時候。”興趣相近,知識相通,學業、科研和生活的完美結合成就了他們相知相愛的一生。
14張文裕 王承書
張文裕(1910—1992),福建惠安縣人,高能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從事宇宙線和高能實驗物理等領域的研究。
王承書(1912—1994),湖北武昌人,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先后在受控核聚變、等離體物理、鈾同位素分離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張文裕與王承書夫婦都是著名的物理學家,同為中科院院士,他們為中國成功研制原子彈、氫彈核武器立下不朽的功勛。但其一生儉樸,家中沒有一件高檔家具,冰箱是如今罕見的40立升的,洗衣機是白蘭牌第一代單缸產品。即便是這樣,在張文裕彌留之際,還向夫人王承書一再囑托,不為兒孫留遺產,將一生積蓄全部捐給“希望工程”。
15鄒承魯 李林
鄒承魯(1923—2006),江蘇無錫人,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近代中國生物化學的奠基人之一。
李林(1923—2002),湖北黃岡人,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材料物理學研究。
鄒承魯和李林是在英國留學時認識的,在物理和數學方面共同話題為他們之間擦出了愛情的火花,對于他們二人來說,為國效力是自己將要一生奉獻的事情,因此鄒承魯才會無條件的支持自己的夫人去做核事業工作。兩人常常在一個辦公室里工作,各忙各的互不打擾。只有在休息時,李林才會和鄒承魯一起打打太極、種種花、聽聽莫扎特。老夫婦二人都不喜歡休息,還喜歡埋怨對方只要一休息就生病。抱著為國奉獻的決心,兩人就這么攜手相伴了一生。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圖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刪除。本平臺旨在提供行業資訊,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感知芯視界立場。
今日內容就到這里啦,如果有任何問題,或者想要獲取更多行業干貨研報,可以私信我或者留言
審核編輯 黃宇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475瀏覽量
21956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