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distributor連接的部分就不說了。Cpu_active是指示cluster或core的狀態,可以用于idle管理。ppi_id用于多核設計時,區分每個redistributor。PPIs就是PPI中斷線
從上面可以看出來,所謂的“私有”是說這些中斷信號是core專有的。對于PPI,ARMv8定義了三種規格,8,12和16。所以對于不同的core來說,可能PPI數量不一樣。
上面是ARMv8-A的架構spec里,關于timer的圖。我們可以看到,core的timer會發PPI,而中斷控制器返回FIQ或者IRQ給core。細心的同學可能會問了,在redistributor上面沒有FIQ和IRQ的信號???其實在第一篇文章里就說了,在現有的GICv3架構下,關于中斷FIQ和IRQ,以及系統寄存器等放在cluster/core端,對外留出了一組接口,叫cpu interface(在GICv2中實現在中斷控制器這一側),也就是圖1中最下面的接口。其實這是一組簡化的AXI4-Stream。
stream協議接口由于是雙向,所以是兩組信號
redistributor到CPU的信號
CPU到redistributor的信號
既然是簡化的總線協議,為了更便于CPU和redistributor通信,ARM又規定了具體的數據包格式。下圖是CPU端發出的命令格式,具體的解釋請查閱GICv3的文檔,此處就不過多的貼圖了。
interface命令至此,就剩下最復雜的ITS了,這一部分是為了實現基于消息的中斷。前面介紹過,LPI是一種基于消息的中斷。也就是中斷信息不在通過中斷線進行傳遞。ITS就是要將接收到的LPI中斷進行解析。
GIC-600的ITS組件
既然是信息中斷,就一定要有區分這些中斷的方法,這樣才能找到合適的中斷處理對策。所以這里有兩個概念。
? EventID,用來表示外設發送中斷的事件類型
? DeviceID,用來表示哪一個外設發起LPI
而ITS需要將外設發送的DeviceID,eventID,通過一系列查表,得到LPI的中斷號,再使用LPI中斷號查表得到該中斷的目標CPU。為此,ITS需要維護幾張表,分別是device table,interrupt translation tableh和collection。
當外設寫GITS_TRANSLATER寄存器,產生了LPI。這時ITS首先要拿著DeviceID,從device
table中選擇索引為DeviceID的表項。從該表項中,得到interrupt translation table的位置;
然后再根據EventID,從interrupt translation table中選擇索引為EventID的表項。
得到中斷號,以及中斷所屬的collection號;
最后,使用collection號,從collection table中,選擇索引為collection號的表項。得到redistributor的映射信息,最后根據collection表項的映射信息,將中斷信息路由發送給對應的redistributor。
最后,提一句,GICv3中開始支持親和性路由(affinity routing)。
CPU親和性是一種調度屬性(scheduler property),Linux調度器會根據affinity的設置讓指定的進程運行在“綁定”的CPU上,而不會在別的CPU上運行。其中有一個好處是,可以提高cache的命中率。當一個進程在某個CPU上運行時,會在該CPU的緩存中維護許多狀態。
下次該進程在相同的CPU上運行時,由于緩存中的數據而執行的更快。因此,多處理器的調度器應該考慮這種親和性,盡可能的進程保持在同一個CPU上。同理,對于并發程序也是有好處的。
-
cpu
+關注
關注
68文章
10878瀏覽量
212166 -
中斷
+關注
關注
5文章
899瀏覽量
41549 -
gic
+關注
關注
0文章
14瀏覽量
627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