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生物膜的致密結構削弱了傳統抗生素治療的效果,尤其是臨床上深層組織的生物膜感染導致治療更加困難。近年來,盡管基于近紅外光(NIR)的光熱療法已顯示出較強的感染性創面治療潛力,但近紅外光強度在組織中隨著深度逐級衰減,嚴重限制了其在深部細菌生物膜感染中的應用。
為了克服這一難題,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賀登峰博士、劉行謀博士、于云龍研究員和羅高興教授共同研發報道了磁熱響應雙層微針(鐵-硒-透明質酸雙層微針(Fe-Se-HA MNs))用于慢性感染性創面的治療作用研究(圖1)。該研究立足于自行設計的盤形電磁場裝置(Disk-ZVS,圖2),在Disk-ZVS產生的電磁場刺激下,磁場和電磁損耗集中在鐵-硒-透明質酸雙層微針的尖端,即尖端發熱。由于磁熱療法的中心位于針尖,而貼片的基底層保持較低的溫度,因此可以精確利用熱量,減輕對創面區域造成的熱損傷。一旦微針作用于創面,針尖便會刺透生物膜,在交變磁場作用下產生熱量,發揮清除細菌生物膜的作用。
圖1 盤形電磁場裝置(Disk-ZVS)和鐵-硒-透明質酸雙層微針的構建以及用于慢性感染性創面的治療示意圖
圖2 盤形電磁場裝置(Disk-ZVS)產生的磁場與鐵-硒-透明質酸雙層微針相互作用的有限元模擬
該磁熱響應雙層微針由功能化透明質酸(HA)、氧化鐵(Fe?O?)和膠束保護的硒納米顆粒(SeNPs@LAS)組成,其制備示意圖、形貌、力學性能、元素組成及熒光染色表征如圖3所示,證明了該雙層微針的成功制備。
圖3 鐵-硒-透明質酸雙層微針的制備和基本表征示意圖
與近紅外光相比,磁場可自由穿透皮膚和其他人體器官,且無強度衰減。本研究中結合微針貼片這種有序陣列組成的獨特結構,可有效穿刺創面硬痂,深入細菌生物膜,實現微創給藥及增強藥物滲透,最終抑制創面處金黃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感染。同時,Disk-ZVS特殊線圈結構的設計不僅可以用來增加磁場強度,還有效解決了應用過程中的空間限制問題,相比于普通的螺線管線圈更適合用于體型更大的動物模型治療,為磁治療方案設計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圖4)。
圖4 盤形電磁場裝置(Disk-ZVS)產生磁場的拓展應用及磁激發條件下鐵-硒-透明質酸雙層微針體外抗生物膜實驗
通過Disk-ZVS產生的電磁場以及制備得到的鐵-硒-透明質酸雙層微針能夠殺死深層細菌生物膜,同時微針降解釋放出的SeNPs@LAS能夠清除慢性創面部位的活性氧,并且能夠促進巨噬細胞從M1表型向M2表型轉化。另外,釋放出的硒和鐵元素促進了上皮化和組織微血管的形成,并進一步促進了糖尿病創面的快速修復(圖5)。因此,借助于特殊設計的電磁系統Disk-ZVS和鐵-硒-透明質酸雙層微針可以有效向皮下基底層遞送磁熱響應納米粒子,并通過遠程磁響應方式產生尖端集中熱量殺死細菌生物膜。該系統實現了磁熱殺菌、深層無創組織穿透、抗炎和促進血管生成等多種功能一體化,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本項目的相關研究還在繼續進行中。
圖5 糖尿病創面感染模型的建立以及磁激發條件下鐵-硒-透明質酸雙層微針進行磁誘導熱療的示意圖
以上研究結果近期以“Magnetic Field‐Directed Deep Thermal Therapy via Double‐Layered Microneedle Patch for Promoting Tissue Regeneration in Infected Diabetic Skin Wounds”為題發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期刊上。該論文通訊作者為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羅高興教授,于云龍研究員和劉興謀博士后。第一作者為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賀登峰博士后。
-
貼片
+關注
關注
10文章
874瀏覽量
36937 -
電磁場
+關注
關注
0文章
791瀏覽量
47269 -
微針技術
+關注
關注
2文章
74瀏覽量
8706
原文標題:磁熱響應的雙層微針貼片,用于慢性感染性創面的治療
文章出處:【微信號:Micro-Fluidics,微信公眾號:微流控】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