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徑規劃算法主要可分成兩種,一種是基于搜索結果的規劃,另一類便是本文中將要提及的基于采樣的規劃。
一般而言,基于搜索的規劃(如Astar)通常是運行在柵格地圖上的。當柵格的分辨率越大時,算法搜索的路徑就會越優。
還有一類算法是基于采樣的,主要就是RRT和它的變種算法。這類算法的核心在于隨機采樣,從父節點開始,隨機在地圖上生成子節點,連接父子節點并進行碰撞檢測,若無碰撞,就擴展該子節點。
就這樣,不斷地隨機擴展樣本點,直到生成一條連接起點和終點的路徑。如下圖所示,RRT算法的擴展圖與盤根錯節的樹枝十分相似。
這里我們簡要討論兩種算法的區別,并配置Python+matplotlib環境來對路徑規劃算法進行研究。
搜索路徑規劃算法
這一大類算法,在移動機器人軟件上常常是在occupAncy grid的格紋版圖上進行計劃(只能單純地理解成二值地圖的像素矩陣)以深入擇優尋徑算法、廣度擇優尋徑算法、Dijkstra(迪杰斯特拉)算法為始祖,以A Star算法(Dijkstra算法上以減小運算量為目的加入了一種啟發式代價)則更為常見。
如較近期的theta Star算子是在A Star算子的基礎上加入了line-of-sight優化所以計劃起來的路線不全然依賴于單獨的柵格圖形如圖所示。
完備的運算的最大優點就在于其對解的信息捕獲能力上是完全的,不過隨之形成的最大弊端便是運算復雜性太大。
這些缺陷在二維的小尺寸柵格地圖上并不突出,但在大尺寸,特別是在多維度規模問題上,如機器臂、蛇形機器人的規劃問題將形成很大的計算代價,這也就徑直促進了第二大類算法的誕生。
抽樣路徑規劃算法
這些計算通常都是并不直觀的在grid地圖實現最小柵格分辨率的計劃,但是它能夠通過在版圖上隨意撒下特定密度的粒子,來抽象定義為現實版圖上的輔助計劃。
因此,PRM算法及其變種就是從原始版圖上開始撒點,并通過抽取roadmap在這樣的一種拓撲版圖上展開計劃;
而RRT和其更先進的變體RRT-connect,則是在版圖上的每一區域內都能夠開始撒點,以迭代生長樹的方法,以連結起止點為目的,終于在所連結的版圖上實現計劃,如圖所示。
雖然這種基于采樣的計算速率比較快,但是所產生的路徑損失(可認知為時間)較完備的計算高,而且會出現“有解求不出”的情形(PRM的逢Narrowspace卒的情形)。
這樣的方式,通常會在更高維的城市規劃等實際問題上廣泛使用。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501瀏覽量
207484 -
移動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文章
763瀏覽量
33585 -
RRT
+關注
關注
0文章
12瀏覽量
112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