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提出的工業互聯網,德國提出的工業4.0,中國的2025,日本提出的超智能社會5.0,但日本制造業以汽車電子為制造業引擎,拉動日本制造業的發展,還有基礎材料的研發。
前文提到,這些先進制造業,4.0,2025等等,這些都不是一夜之間出現的,而是一個漸進過程,豐田的精益生產很多地方都是智能制造,也比現在所謂的中國大陸絕大多數工廠先進,而它也是通過了六七十年的發展。
在歐洲國家提出了工業互聯網和工業4.0,我們就對應的2025,這些最終由體系和系統來承載,導致了現在出現工業互聯網的誕生,當然工業互聯網是一個叫法,其實是工業設備、工業參數、工藝工程的互聯互通。
工業互聯網在百度百科上的定義是:"開放、全球化的網絡,將人、數據和機器連接起來,屬于泛互聯網的目錄分類。它是全球工業系統與高級計算、分析、傳感技術及互聯網的高度融合。”
這個定義還是太粗放,他其實有不同的形態和場景說明。
百度百科還定義了:“工業互聯網的本質和核心是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把設備、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和客戶緊密地連接融合起來。可以幫助制造業拉長產業鏈,形成跨設備、跨系統、跨廠區、跨地區的互聯互通,從而提高效率,推動整個制造服務體系智能化。還有利于推動制造業融通發展,實現制造業和服務業之間的跨越發展,使工業經濟各種要素資源能夠高效共享。”
但這都是概念性的說明,但凡落到具體實處的場景應用就應分解出不同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產品。
第一種:工業產業協同平臺
工業產業協同平臺,對于阿里巴巴而言它像這個平臺,但不能說是工業互聯網平臺。
這個平臺有代表性的就是做產能共享和上下游供應鏈協同,這點政府比較喜歡,有些簡單制造業也可以適用。
產能共享平臺在前一段時間阿里推出的犀牛工廠可見一斑,其實它展示給眾人的最多是算是一個自動化工廠,在行業里面,只要有錢就可以堆出來,沒有非常復雜特別創新的技術門檻,9年前個性化定制的混流生產就已經有實踐者了。
阿里最看重的是市場端巨大的用戶流量與多工廠產能共享,對這個行業的發展沒有起到根本性的推動,最多解決自動化設備代替人,而沒有解決計劃排單,產線執行,哪一個設備做了哪一件衣服,什么時間做的。
在低端制造業和服務業可以這么做,我一個朋友做了一個事情我覺得可行,他做了布草洗滌行業,這個可以有,因為在各大城市的酒店包括快捷酒店和星級酒店,所有的布草一起出租和洗滌,采用洗滌設備租賃的方式和布草租賃方式,集約化洗滌,利用原有設備的產能做產能共享這個可以實現,但這件事情也很辛苦。
另外一個就是做供應鏈共享,說難聽點就是工業化的阿里巴巴,這個是目前二三線政府最喜歡的,這個產業協同平臺確實就是工業品超市,但政府好大喜功,喜歡搞這個,有些做互聯網企業做這個在行,順勢而為,但大部分生存艱難,靠政府補貼,或者做些擦邊球的業務。
我見過國內某大型ERP軟件企業的一家合資公司,在成立之初我們聊過,他最終希望我們多介紹一些產業鏈上下游客戶在他公司注冊,后來再看看他們的公司網站,最終明白他是工業超市,給企業只能錦上添花,無法雪中送炭。
他們動不動就把智造掛在嘴邊,很多人工廠都沒進去過,更談不上給企業賦能和新智造,這是對制造和智造沒有敬畏之心!
第二種:云計算,云制造
第二種,上云,上云為企業賦能,云計算,云制造。
我們不得不佩服漢字的偉大,在漢字的使用過程中,文言文和中國歷朝歷代的文學作品都表露無疑,同時很多都不能被翻譯成外文。
在中國近20年的房地產高速發展的浪潮中房地產把漢字的表意又充分地發揮一次,同理在不同的認知層別中,漢字對“上云”這個字眼中又和中國的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又扯上80-90%的親戚。
其實上云大部分就是像房地產商蓋了一棟大樓,然后把大樓租給個人和公司,出租云的人就像電影《功夫》里面的包租婆,他沒有任何制造相關的技術含量,就僅僅蓋大樓,和智能制造及工業互聯網沒有直接關系,難聽些就是沒有半毛錢關系。
而云計算、云制造,的確是TSN、5G等低延時網絡技術的發展,但是離大范圍普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現在就說云化PLC、云化實時控制,大部分的制造業都不會選擇用它,因為延遲時間太長,流程行業不用,汽車裝配不用,倒是一部分實時性要求不高的行業可以用,但說實話又很沒必要:浪費錢,多此一舉。
低門檻的制造業有可能會用一部分公有化的云租賃,但高門檻、有技術壁壘和know how的企業是不會用的,現在出現一種現象是政府推動企業上云,或者某某云企業采用政府或線下補貼,趕著企業用云存儲,說好聽還有云計算,這些都是瞎鬧和早年的彩電下鄉和鼓勵汽車以舊換新一樣的像打雞血式大躍進。
第三種:大數據應用平臺
比較典型的是樹根互聯,在三一重工銷售設備過程中,原本是設備租賃基礎上,做了設備分期付款,為了防止到期沒付款的情況,做了設備數據采集和反控(鎖機),在設備數據采集基礎上,慢慢形成自己的設備遠程維護、設備運維的功能,加上時間的積累,三一重工所有設備的運維情況都有了歷史數據,如此,傻瓜都知道利用這些數據,反過來這些數據又可以幫助三一提高品質和改進工藝,讓產品做得更好。
但這個模式對別的設備工廠很難復制,因為設備有其獨特的運行環境、網絡連接不對外,并且市場形態不一致,銷售模式不一致,所以三一單一垂直的方式是不可復制的。
在樹根互聯的這個形式下,像大族激光做鉆機銷售,目前大部分購買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如果有不付款的情況做鎖機處理。然而大族就是做不了樹根互聯的垂直方式的大數據處理模式,因為買大族數控鉆機的廠家大部分不讓大族聯網,也不讓定位,更不會發送數據給到大族。
大族其實多年來也希望能像三一重工一樣,想把銷售的設備運行情況拿到手,作遠程維護、產能共享、工藝提升,但這些都做不了,原因是他的下游就是他的買家,它們不會讓這個數據和信息給到他。所以制造業的設備使用和使用者層次、認知的不同,數據的重要性也是有差異的。
三一和中聯重科、山川智能是賣工程車輛和設備,下游能用就行,對于數據敏感性不強,加上如果設備是分期付款,三一這類甲方還有對設備鎖機功能,他們的客戶大部分對設備數據及數據保護沒有意義,20年前大家對這類數據意識淡薄、同時中國這些年高速發展,基礎建設大量使用這類設備,從而造就了樹根。
但是大族、數控機床及注塑、SMT等這些設備商,不可能一家獨大,另外買這些設備的乙方算是制造業的高端,對數據保護、數據的使用和數據的歸屬都有自己的定義,所以目前這類設備商做不到三一重工樹根互聯的這些場景。
所以說它是工業互聯網是有點牽強,現在很多消費類電子產品都希望走這條路,這些不僅僅是數據問題,還有自己產品的使用情況,比如現在的大金空調,在手機app端下載,綁定機臺型號,輸入密碼,你家里大金空調的使用情況便一清二楚,連設備稼動率都知道,但很多家庭不知道這些數據只要連接他的app就把數據無償給了大金,從這個數據層面就可以做出很多數據模型,可以分析中國經濟,氣候,家庭人員生活習慣等。
這些其實也不是工業互聯網平臺,充其量是大數據平臺、大數據分析平臺。
第四種:操作系統平臺
有一種從資源管理平臺ERP和流程控制技術DCS系統延伸出來的操作系統,這類系統偏向工廠單體單元和多工廠的應用平臺,能真正解決單體或多工廠內部生產流程優化、數字化應用、產線過程控制,形成工廠各單元不同數據表單。
這個是美國提出的工業互聯網理論和德國工業4.0的核心內容,這些MOM平臺內容的模塊才能改變實體工廠,TOC和精益化是數字化和智能制造的基礎,也是智能制造的目標,必須讓TOC和精益化貫穿制造全生命周期。
MOM平臺才是工業互聯網重要平臺,MOM平臺中的技術手段主要包括:TOC的市場排單,BOM清單齊套時效性形成拉動式供應鏈規劃、TOC產能排程、完整的JIT管控、制造過程的防呆防錯、過程中的站點數量管控、停留時間管控、預防性質量控制、工藝參數優化、預防性設備維護、管理的自動化、看板,人機協同與決策等。
這些平臺適用大部分離散工業制造,在這類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操作系統中,離散制造業有共同理論和使用場景,這類系統對于不同行業只是適應性不同,但都可以解決,因為底層的制造業理論是相通的。
在每一個不同大小工廠用這些系統就像一張網一樣,在網格細節的地方再做補充,這樣就可以網住每一個工廠,同時讓每個工廠按照正確的制造業理論前進。
這類工業互聯網平臺是真正能為制造業賦能(其實要慎用這個敬畏的詞),實現改善產出、優化制程、改善品質、改善工藝,很多人不理解德國和日本制造業為何強大,核心底層就是日積月累的工業生產數據的應用及改善。
這些早年雖然沒有IT的強大,但他們照樣用筆頭記錄了所有數據,加以改善和應用,工業互聯網恰恰是這些應用的軟件化和數字化而已,它是建立在正確的生產理論指導下的系統化,所以工業互聯網應該在企業應用本身,而不是那些不切實際的名稱和通道平臺。
-
toc
+關注
關注
0文章
33瀏覽量
8137 -
工業互聯網
+關注
關注
28文章
4324瀏覽量
94182 -
基石數據
+關注
關注
0文章
18瀏覽量
5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