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吳子鵬)當前,美國正在大力推行自己的芯片制造本土化戰略。按照美國《芯片法案》的相關條例,將投資52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400億元),用于支持美國的半導體生產、研究和人才培養。其中,39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500億元)用于補貼建設半導體工廠和購買半導體設備和材料。
不過,張忠謀并不支持臺積電赴美建廠,從一開始就是堅定拒絕的,他曾表示:“美國進入半導體制造市場是極其幼稚的行為。”近日,在一場會議場合里,張忠謀再一次談到了美國力拼芯片生產落地,他指出:“吸引赴美設廠投資金額為520億美元,其中390億美元為美國政府補貼,但這是多年補貼合計總額,而臺積電每年平均投資300億美元,甚至更多,這是否能解讀為美國吸引投資金額相對小。”
“無論是美國‘芯片法案’或其他法案,我覺得都是蠻浪費的。”張忠謀重申。
臺積電再次敗走美國?
實際上,張忠謀不支持臺積電在美國建廠并非只是情緒上的抵觸,而是有充分的理論驗證。1995年,臺積電就曾主動公開表示,將在美國建立自己的工廠。1996年,臺積電正式將這個想法付諸行動,在美國華盛頓州的卡瑪斯建立自己第一座北美晶圓廠,這也是當時臺積電在臺灣島外第一座8英寸晶圓代工廠。
臺積電首座美國工廠命名為WaferTech,最開始走的是合資路線,出資方除了臺積電還有Altera、ADI和ISSI,臺積電初期占股57.23%,后來臺積電收購了全部股份。
從1996年到2001年,WaferTech僅僅用了短短5年的時間就教育了臺積電——在發達國家建廠需謹慎。
按照計劃,WaferTech需要在1998年初量產,不過一直拖到了當年的9月份,WaferTech才開始正式出貨。并且,剛剛量產就在隨后一個季度出現了數億臺幣的設備折舊。
與此同時,臺積電開始對美國建廠的高成本有所了解,首先是人力成本高,然后是資源配比也不給力,這導致WaferTech扭虧的時間晚了一年,臺積電也就沒有繼續擴產的打算。
根據臺積電的財報數據,2021年WaferTech營收僅為新臺幣77.35億元,該年度臺積電整體營收高達1.59萬億新臺幣。在美國開始表達出本土芯片制造規劃并計劃拉攏臺積電時,張忠謀就回憶過WaferTech的經歷,他表示:“我們對成本預期非常天真,最終在美國制造芯片比臺灣貴了 50%,在美國建晶圓廠簡直是一場噩夢。”
如今,噩夢再一次上演了。自2017年開始,美政府多次邀約臺積電赴美建廠,多次被臺積電回絕了。從2017年至2020年,美政府和臺積電之間經歷了數十場會面,包括交換意見、談判和調研等。最終,在2020年,由于胳膊擰不過大腿,臺積電答應赴美建廠。這一次,臺積電工廠選址在亞利桑那州。
2020年5月15日,臺積電正式宣布了美國建廠計劃,最初承諾投入120億美元,計劃于2022年12月建設完畢,并逐步開始生產。很明顯,由于疫情等原因,最終這項計劃流產了。2022年底,臺積電將這項計劃追加到400億美元,將建成兩座工廠,分別代工5nm及3nm芯片。
按照臺積電的最初計劃,5nm工廠將會在2024年全面運作,每月生產 2 萬片芯片。但是,歷史再一次重演了,由于找不到合適的工人,加上基礎設施進展不達預期,5nm工廠的量產運作時間已經調整到2025年。
更加讓臺積電惱火的事情是,正如張忠謀所言,美國《芯片法案》的投資是長期的,但是一期的費用也太少了。在臺積電宣布投資增加到400億美元時,據知情人士透露,美政府給到臺積電的投資為10億-20億美元規模,這個補貼和當初承諾的高昂補貼似乎完全不搭邊。
雖然投資少,但是美政府給臺積電制造的困難卻不少。由于初期建廠找不到合適工人和技術人員,臺積電計劃從臺灣當地調人去美國。不過,美政府隨后知會臺積電,要求臺積電在美國建廠用到的材料、人力等必須由美國當地供應。這個政策頒布之后,臺積電內部人士和供應商表示,保守估計,臺積電美國廠的成本將會是臺灣工廠的10倍。
另外,有臺積電WaferTech工廠管理人員表示,更大的挑戰在工廠投運后,亞利桑那州水資源的短缺,以及美國工人懶散的態度將會讓量產成本非常高昂。WaferTech經過這么多年的優化,利潤率依然比臺灣工廠低近一成,新工廠的盈利壓力可想而知。
強行回流代價高昂
臺積電沒有主動意愿去美國建廠嗎?當然不是,WaferTech就已經證明,不考慮其他成本方面的問題,臺積電是非常看好美國建廠計劃的。同時,從公司層面來說,如果各項成本都能夠得到合理的控制,美國工廠會給臺積電帶來莫大的好處。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在臺積電的股權結構中,外國資本占比高達80%,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美資;在臺積電的客戶中,美國客戶占據了64%的產能。這些數據都讓臺積電有動力去美國建廠。
但是,美國工廠要正常運轉,需要滿足太多理想化的前提,這終究不是一門好生意。
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全球晶圓代工產業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在東亞形成了極高的集中度,產能主要分布在中國臺灣、韓國、日本、中國大陸等東亞國家和地區,產業配套也基本圍繞東亞布局。
其次,東亞是出了名的人力成本低,晶圓代工除了資源密集和技術密集之外,人力資源也非常密集,好工人當然更容易出在東亞,因為他們性價比更高。
第三就是張忠謀所說的投資問題。能夠看到,臺積電自己在美國工廠的計劃投入已經超過了美國《芯片法案》的全部建廠金額。所以,張忠謀可以非常有底氣地說,美國政府想要在短期內復刻一個臺積電出來,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所以,總結而言就是,美政府在錢不到位的情況,還想要逆產業大趨勢讓芯片制造回流,那么總歸需要人買單,或許是晶圓代工廠,或許是芯片公司,也或許是終端客戶。然而,在產業下行周期里,芯片公司和終端客戶都是強勢一方,那么如果繼續推行且產業沒有反彈,臺積電只能自己再一次吞下苦果。
結語
連張忠謀都不認可臺積電美國建廠的價值,那么可想而知目前美國芯片制造回流計劃是多么“強行”+“刻意”,無論最終是誰出錢,都會像張忠謀所言:蠻浪費的。
-
臺積電
+關注
關注
44文章
5657瀏覽量
16674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