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的開發者日活動后,GPTs模式引發了新一輪的AI熱潮,開發者調用過分火爆,甚至導致OpenAI服務器一度宕機。隨后,花式把玩GPTs的經驗,以及圍繞這種新形態的巨大爭議開始涌現。中國的IT從業者、軟件開發者與AI工程師也積極參與討論,迎來了一場新的AI狂歡。
但在這種氛圍下,卻有一種沉默顯得像個顯眼包。那就是絕大多數大模型公司,似乎都沉默了。為了模仿類GPT的大模型,中國AI圈用了一年時間,雨后春筍般打造了上百個大模型。但其中能夠誕生明星應用,能夠推動產品創新,甚至能夠擁有規模化用戶的似乎都寥寥無幾。當OpenAI的飛輪效應顯現,這些大模型公司就有種越是模仿差距越大的感覺。于是干脆不去追新的熱點,埋頭把眼前能做的先做完。
記得今年年初的時候,社交網絡和媒體都在討論中國能否有大模型?
當時我們說過,這其實是個偽命題,因為中國早就有大模型。而在ChatGPT爆火之后,中國AI遇到的問題一定不是大模型太少,而是大模型過剩。
今天,這種問題開始浮現了出來。此刻中國AI行業最大的問題,就是大模型太多,而且還挺亂。
摩肩接踵的大模型
中國到底有多少AI大模型?經過一年的井噴式發展,這已經變成了一筆糊涂賬。上半年的時候,答案大概是幾十個。時間來到11月,有人說是一百多個,有人說是二百多個。總之,中國此刻必然是全世界擁有大模型最多的國家,遠遠超過美國。
但是,這一百多個大模型有人用過嗎?有人對比、評測過嗎?恐怕沒有。因為除了幾個頭部大模型形成了用戶規模外,其中大部分存在于開源社區,還有一部分只存在通稿里。
這就像什么呢?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根據相關數據,中國有2600萬足球人口,同樣居世界第一。我們無從考證數據從何而來,反正周圍踢足球的人看著是不多,而國足的成績有目共睹。
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多大模型呢?
首先是今年大模型賽道好,機會難得。雖然科技板塊的VC市場非常低迷,但在其他互聯網創投項目普遍失效,虛擬貨幣被嚴格限制的情況下,AI大模型成為今年近乎唯一的故事。因此即便熱錢不多,但還是集中涌向了大模型創業。
其次,與很多人設想的不同,大模型創業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高門檻。一旦以股權、期權等方式吸引到了合適的人才,大模型創業公司過多的費用支出。相比于其他科技領域有產品研發、用戶推廣、硬件化等燒錢選項,在擁有大量開放數據集、免費工具的情況下,僅僅是訓練大模型并沒有過高的成本門檻,并且所謂大模型項目,往往一個科研團隊就可以支撐,不需要像互聯網創業公司搭建較為復雜的業務體系。
此外,還有一種“刷業績”式的大模型,極大程度增加了大模型數量。這種一般是高校、科研機構相關團隊,選報大模型方面課題更容易獲得立項。其結項結果發布后,大模型數量就又增加了一個。或者是大型企業上級要求做大模型,于是IT部門會根據開源的模型框架搭建一個出來,即使效果不佳,落地困難,也要進行對內對外宣傳。
賽道好、成本低、需要完成任務,這幾種動力,導致中國大模型越來越多,且產生效率越來越快。
但問題在于,足球人口規模可能確實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一支能踢進世界杯的球隊。
沒有希望的窄賽道
那么有人或許要問了。大模型數量說難道不能成為優勢嗎?我們靠數量出奇跡,說不定數量一多就能選出拔尖的來?
這恐怕并不現實。因為從種種理由來看,今天龐大的大模型規模,都是不可能持續存在。通稿打造類GPT模型而擠入下一個科技時代的美好想法,已經將AI大模型變成了一條沒有希望的窄賽道。
我們可以來正視這樣幾個問題:
1.大模型的數量多,其實和大模型本質背道而馳。
提起大模型,我們會說它的優點是模型的泛化性、高魯棒性,繼而帶來了“智能涌現”效果。我們總是驚嘆OpenAI的成績,就是因為GPT系列始終在深度挖掘模型的泛化性。也就是說,大模型的優勢就是一個頂一群,用一個模型代替一堆模型,結果反而出現了數量過剩的大模型,這與大模型初衷南轅北轍,并且浪費了海量的社會資源。
2.大模型是底層技術,底層技術的玩家不可能很多。
僅僅以AI開發為例,模型之上還有AI芯片、AI框架。在過去幾年,這些領域也有很多廠商布局,但最后大多不了了之。AI芯片無法出貨,AI框架無人問津,能夠剩下的只有頭部一兩家而已。大模型也是同樣的道理,這是一個注定洗牌到存量很少的賽道。
大模型,距離開發者很遠。
絕大多數初創大模型,都會選擇開源吸引開發者的模式。但現實情況是,這些模型無論是與國外開源大模型,還是國內頭部大模型相比,都沒有實際競爭力,無法形成規模化的開發者聚合效應。這些大模型普遍是開源時大力宣傳一波吸引關注,但開發者實際體驗后馬上遇冷。
4.大模型,距離用戶很遠。
在可見的場景中,絕大多數大模型都缺乏商業化支撐,是這個賽道最大的問題。對應大模型創業型企業來說,一開局就是最艱難的局面。后來廣受詬病的機器視覺公司,在開局階段還有智能安防市場作為支撐。但大模型公司擁有的只是算法,甚至連一條可行的商業化通道都找不到。
這些問題,導致堆積了巨大數量的大模型賽道開始變得并不美好。它今天的情況是,說算法,各個創新;說參數,各個龐大;說調用,根本沒人用;說商業,根本沒去想。
模型一多,亂象也多
大模型一多,產業賽道開始熱絡起來,也必不可免出現一些問題。這就是我們說的,大模型不僅有點多,還有點亂。
由于目前階段,有一股“大模型用不用不重要,先要擁有大模型”的思潮。因此就開始有各種方式降低大模型的開發成本,通過話術夸大價值,甚至硬蹭大模型熱度,把不是大模型技術的項目包裝成大模型,進而導致大模型圈子里,開始出現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態勢,我們可以列舉其中的幾種:
1.打榜刷分型大模型。由于大模型數量龐大,且實現思路基本一致,這就導致不同公司之間的差異化微乎其微。而為了凸顯自己的差異化與領先性,目前通用方式是硬造一個技術術語,然后宣傳通過這項技術自身項目刷新了某榜單紀錄,在某測試中跑出了多少分。
事實上,大部分榜單都只測試模型的某個維度,可以進行針對性調參。打榜刷分并不難,且有比較大的操作空間。類似的,社區開發者打多少顆星,發了多少篇頂會,也都是慣用的包裝方案。
2.結項為主型大模型。有很多用作課題結項,或者企業數字化成果結項的大模型。評審結束,結項成功,開源開放,這三條做到就是它們的生命終點。這類大模型不考慮應用場景與后續更新,有某種朝生夕死的精神特質。
3.動輒開源型大模型。軟件開源當然是大勢所趨,但隨著這幾年中國開源事業的興旺發展,AI模型開源似乎變成了某種“時尚”。加上一些企業更愿意將大模型的開源與免費作為流量聚攏工具。開源,逐漸成為了低質量、低維護大模型的遮羞布。
4.冒名頂替型大模型。大模型火了之后,開始有公司打起了蹭熱點的主意。于是,用并非標準預訓練大模型技術冒充大模型,甚至干脆把古早的對話機器人、應用軟件包裝成大模型的案例屢見不鮮。用大模型的瓶子,裝其他老酒,也成為了一門生意。
5.套殼變身型大模型。最近,一些創業公司套殼國外開源模型的事件引起爭議。其實業界類似手法并不少見,將開源大模型進行改寫和包裝,搖身一變,成為自研大模型的例子非常多。
這些大模型隊伍里的妖魔鬼怪,也紛紛可以通過發明術語、加強定語的方式,來宣傳自己的創新能力和差異化。最終導致把真正的技術創新,淹沒在了一系列的“偽裝創新”當中。
中國AI之春,在去掉90%的大模型之后
如果我們看美國的大模型產業結構,會發現它處在一個每層數量差異不大的金字塔結構里。即OpenAI一家獨大,谷歌、微軟、Meta、X保持持續競爭力,此外還有20幾個較為常用,開發者群落比較活躍的大模型。
當然咱們不是說一定要照搬美國,但從中大概可以看見一個科技大國,在目前情況下大模型產業體量是什么。
中國大模型,已經在短時間內發展出了遠遠超過本身應有存量的大模型。數量過于龐大的大模型,一方面浪費了極大的研發、算力,以及數據資源;另一方面也蘊藏了一場并不會太久的“危機”。
在資本泡沫相對冷卻之后,我們很容易看到這樣的情況:忽然之間,眾多大模型開始停止更新,緊接著大模型領域的公司大量倒閉。伴隨著資本退場,員工待遇下降等問題開始發生,于是媒體開始唱衰大模型寒冬,社交媒體上開始冷嘲熱諷AI這門技術。
這種行業猛然轉冷,大概率會給真正具有競爭力、創新能力的中國AI企業帶來巨大的麻煩。
但是請記住,這并不是AI不行了,而是這些AI公司和大模型項目本來就不行。
這不是AI寒冬,而是中國AI的春天剛剛要真正開始。產業優化重組后的大模型產業形態,才是真正能發揮出中國在應用創新、產品打磨、產業智能化落地等領域的優勢。
在中國,相對良性的大模型產業形態,應該是有5家左右可以互相競爭的主流大模型,1到2個能夠進行底層技術創新,保持全球競爭力的大模型體系,同時有一系列開源大模型作為補充,以及一些學術領域的大模型作為AI for sience的支撐。此外,還要具備較為完善的大模型配套設施,包括AI芯片、AI計算、深度學習開發框架、AI開發工具,并且這些領域都有較高的自主化程度。換言之,必須要淘汰今天超過90%的大模型。
在這些底層軟硬件基礎之上,應該有大量創業公司、AI開發者去探索C端和B端的大模型落地。在大模型與行業結合的垂直領域,組成推廣和復制行業大模型的產業生態;在主要的C端市場,比如大模型+辦公、大模型+娛樂、大模型+信息獲取方面,涌入成千上萬家公司,形成互聯網經濟之后的AI經濟奇跡。
而從“百模大戰”中能夠留到那時的只有三種公司:具備核心技術創新的、形成平臺型產業鏈的以及能夠快速找到商業出口,形成正向資金循環的。
我們依舊篤信,有一天AI技術上會出現新的抖音、微信、office,甚至更多此前無法想象的東西。
但今天絕大多數的大模型,結局恐怕只能是躺在歷史空隙與開源平臺上,成為大時代的小腳注。
審核編輯 黃宇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077瀏覽量
269411 -
GPT
+關注
關注
0文章
354瀏覽量
15423 -
OpenAI
+關注
關注
9文章
1100瀏覽量
6572 -
大模型
+關注
關注
2文章
2479瀏覽量
284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