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這一輪AI技術發展影響的深度和廣度?如何判斷這一輪AI技術變革的性質?
AI大模型是通用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里程碑。4月28日、5月5日中央會議關于人工智能發展提出三個第一次:第一次提出“通用人工智能”,第一次提出“產業智能化”,第一次提出“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
這一輪AI所體現“革命性”特征,不是AI可以生成文字、可以生成圖片,而是AI可以生成代碼,構建人機交互新模式,與產品研發、工藝設計、生產作業、產品運營等制造環節、場景相結合,提升生產效率,形成新生產力,并引發產業競爭格局重構。
AI大模型事關人類生產工具的變革,事關一個國家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重塑,事關經濟的長期繁榮和走向。
數實融合是全球制造業競爭格局重構的核心變量
數字化是巨變時代的分水嶺,已成為企業、城市、國家之間競爭急劇分化的催化劑。制造業是數實融合最主要的產業部門,其融合的方式、廣度和深度,能夠直接影響甚至決定制造業的先進水平和全球競爭格局。
1. 數實融合是美國制造業全球領先的根本原因
目前,許多人潛意識里非常認同數字時代德國制造業發展道路和模式,“唱衰”美國制造業。然而事實上,過去十年,美國是全球制造業發展的“樣板間”。
無論是制造業的規模、增速還是競爭力,美國均持續領先德國和日本,并且差距不斷拉大:2011到2021年,美國制造業規模相當于德國的1.5倍擴大到2.4倍,相當于日本的2.5倍擴大到3.1倍。美國制造業仍然以比日本和德國更快的速度發展。
過去10年,美國制造業領先地位的鞏固和確立,是“軟件定義硬件”的結果,是以“云+AI”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深度、全面融入實體經濟的結果,是向新型數字基礎設施進行遷徙的結果。
2. 數字原生企業涌現是美國制造業升級的重要標志
數字原生企業的涌現是產業升級和經濟繁榮的重要標志。
德國、日本與美國制造業差距的擴大,在微觀上主要表現為制造業領域缺乏一批有競爭力的數字原生企業。
德國“工業4.0”目標并沒有實現,與預期差距較大,中小企業數字化進展緩慢,研究表明只有21%的中小企業在生產中使用了數字技術,也沒有成長出一批數字時代有競爭力的中小企業。
日本的情況與德國類似,日本經歷了“失去的二十年”,同樣沒有培養出一批數字原生企業。
數字技術驅動美國新企業、新產品不斷涌現,以特斯拉、SpaceX、Rivian、OpenAI、Snowflake、Palantir等為代表數字原生企業,不僅成為全球的產業引領者,而且持續構建產品創新的新模式。
特斯特引領全球汽車工業電動化、智能化,正如瓦倫丁在《從豐田主義到特斯拉主義》所描述的,電動車領域的數字原生企業正在重新定義汽車,在個性化、以用戶為中心的萬物互聯、萬物智能時代,新物種為應對不確定性而生,以高頻創新為驅動,基于進化組織的迭代思維,從MVP小步快跑加速商業化。
特斯拉作為一個數字原生企業,具有四個典型特征:軟件定義、高頻創新、客戶運營商、進化型組織。
2010年美國DARPA推出自適應運載器制造(AVM)計劃,提出“重新發明制造業”,通過徹底變革和重塑裝備制造業,將武器裝備研制周期縮短到現在的五分之一。
復雜制造業產品研制生產要像半導體行業一樣,其產品設計、仿真、試驗、工藝、制造等活動,全部都在數字空間完成,待產品迭代成熟后再進入工廠一次制造完成,縮短研制周期、降低研制成本。這一戰略已經開花結果。
2023年11月11日,美國新一代隱形戰略轟炸機首飛,這是全球第一款數字轟炸機-B21,從一開始就采用數字化設計,基于云計算的開發、部署和測試數字孿生,帶來更好的維護性和更長的生命周期,以及更低的基礎設施成本,是最近30年來美軍研發速度最快的機型,還可以像特斯拉汽車不斷下載新軟件一樣,能夠不斷升級產品功能,戰斗力升級將依賴于敏捷軟件迭代。
這一趨勢的本質是:“云+AI”已經不僅是一個商業基礎設施,更是一個創新基礎設施,是新企業、新產品孕育孵化的搖籃。
3. AI大模型是重塑全球制造業競爭格局的新起點
AI大模型正加速第三次“數實融合”浪潮全面到來,智能化是其主要特征。AI大模型將影響制造業發展格局,AI大模型將會融入制造業的研發設計、生產工藝、質量管理、運營控制、營銷服務、組織協同和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
在研發設計領域,AI革新傳統的科研范式。
在生物醫藥領域,2022年,DeepMind開發的AlphaFold2模型幾乎預測了所有的蛋白質結構。如今AI模型不僅能“預測”、還可以“生成”蛋白質,為未來的藥物生產研發創造新的可能。例如由Salesforce Research公司開發的ProGen系統成功從零生成全新的蛋白質。
RNA(核糖核酸)病毒研究計算效率低、不精準,中山大學基于Transformer架構的“LucaProt”深度學習模型,訓練了大型蛋白質語言模型,將病毒發現周期從過去2-3個月時間縮短為一周,發現了數萬種依賴傳統人工比對方法無法識別的新型病毒,將全球RNA病毒多樣性擴充了近30倍。這將會將縮短疫苗研制周期、降低研制成本。
在生產制造環節,AI大模型可以直接服務智能汽車、機器人、芯片、服裝等產品的研發創新,例如工程師可通過大模型自動生成代碼指令,完成機器人功能的開發與調試,甚至還能為機器人創造一些全新的功能。
在設備運維環節,AI大模型大幅增強了傳統垂直模型的能力。AI大模型具備了理解能力,電力行業無人機在山區電力設備上采集信息后,傳統垂直小模型給出的判斷:“銷子不規范”,而大模型能夠基于多模態發展出圖像認知能力,給出的結論是:“高速公路附近上空,紅色涂裝的絕緣子左側連接桿塔金件上,有10個螺栓,其中3個存在銷子不規范,包括1個脫銷、1個未插緊、1個損毀,已生成異常說明,建議盡快現場確認發起檢修。”
AI大模型賦能制造業的四個基本趨勢
在“軟件定義一切”的時代,AI大模型作為新的生產力工具,必將從內容領域(文生文、文生圖等)深度擴張到生產實體領域,在制造業的各個環節中引發新的效率革命,加速制造業走向智能化。
1. AI驅動軟件升級是大模型賦能制造業的主要途徑
工業軟件是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靈魂和關鍵。
AI大模型如何支持賦能制造業,有多種方式和途徑,可預期的重要方式是:AI將重構軟件開發模式、交互方式、使用流程和商業模式,無論是研發類、管理類、生產類還是后服務類工業軟件,都將用大模型重新升級一遍,越是復雜的軟件系統,未來改造的空間越大。
基于代碼大模型打造的新一代AI編碼平臺產品,具備強大的代碼理解與生成能力,支持代碼補全、測試單元生成、代碼解釋、代碼查錯等核心場景。隨著MaaS(模型即服務)的崛起,以模型為中心的開發范式將降低工業軟件開發門檻,提高開發效率。
根據CSDN在2023年初的評估,GPT4的軟件編程能力相當于國內月薪3萬元的軟件工程師能力,相當于谷歌年薪18萬美元L3級工程師。美國一個軟件崗位招聘做了一個測試:一個只有4年編程經驗的工程師借助AI工具,其軟件開發效率相當于19年編程經驗的5倍。
在工業軟件開發層面,AI大模型正在革新軟件開發范式。AI將與人類共同協作開發,倍數級提升軟件研發的效率,例如服務于一線研發人員的內容生成工具(文檔、編碼、測試、發布、運維),可以大幅提升生產力。同時“代碼大模型”的研究和應用,正在引發AI編碼的革命。
AI成為芯片設計新工具,AI與EDA的雙向奔赴,將開啟芯片設計的下一場革命,Synopsys和Cadence等傳統芯片設計公司也在積極擁抱AI設計。
英偉達Hopper架構H100擁有13000個AI設計電路,用AI設計GPU比傳統EDA減少25%芯片面積,功耗更低。谷歌開始使用強化學習(RL)技術設計自己的TPUAI加速器布局。
在工業軟件性能層面,AI大模型會推動軟件智能升級。例如在研發設計場景中,Back2CAD基于ChatGPT等推出CADGPT,支持智能推薦、文檔生成、代碼生產等功能,能夠有效輔助產品的研發設計。
2. 彌合數據流斷點是AI大模型賦能制造業的重要價值
每一次人機交互技術的突破,都將帶來一次產業重構。AI大模型帶來了新的“人機交互”革命,未來自然語言將能操控一切,深刻改變人們使用搜索引擎、消費購物、生產制造等的方式,并深刻影響未來的產業競爭格局。
制造業數字化的核心是,以數據的自動流動化解復雜系統的不確定性,將正確的數據、以正確的方式、在正確的時間傳遞給正確的人和機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但企業實際的運營狀態是:多個環節中存在數據流的斷點,需要工程師開發各種工藝軟件和流程軟件。AI大模型為改變這一現狀找到了新路。
這條新路是,基于AI大模型的自然語言交互能力,為制造業企業內部、產業上下游之間的實時、泛在的連接提供了軟件開發、交互的新方式,降低了工藝和流程的軟件開發門檻、提高了效率,彌合了企業數據流動過程中的無數個斷點。
例如國內機器人公司,借助通義大模型開發機器人行業模型,基于自然語言,可以實現人和機器的互動。如機器人收到了人的指令后,可以進行理解、推理和分析,并自動生成軟件代碼,組織協調不同智能體完成不同場景下的任務。
這一功能大大降低了工藝開發人員的門檻,提高了開發效率和質量。從全局來看,不僅能避免出現數據斷點,減少人工干預帶來的影響,從而提高產品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促進了數據在多個環節的自動流動,提高了整個系統的智能化水平。
進入數字時代,以往高度一體化、集中化的制造業體系,逐漸走向生產分散化和組織靈活化。
AI大模型+智能協同辦公平臺,有助于打通制造業的一個個數據斷流節點,推動數據在研發、生產、配送、服務等環節高效流動,從而提升制造企業內部、甚至產業上下游之間的協同效率,推動制造業走向“智能協同生產”。
“融合”是半個世紀以來技術演進的基本規律,信息技術(IT)、通信技術(CI)、控制技術(OT)和以云計算、AI為代表的DT技術加速融合。
展望未來10年,AI大模型將會賦能每個智能終端、智能單元和智能系統,AI大模型驅動的智能在云邊端實時協同成為基本趨勢,被AI大模型賦能的智能體將無所不在,設備、產線、工廠、企業中的智能體將無所不在,數據流的核心價值將從描述信息走向決策流和控制流。
無數個智能體在AI大模型的驅動下,實現決策智能與控制執行,走向自決策、自控制,人們將面對一個智能聯合體的崛起。
3. 進入控制環節是AI大模型賦能制造業的關鍵標志
AI大模型進入制造業的核心價值不是在營銷和管理等環節,而是要進入生產控制環節。
AI大模型的通用性、泛化性,以及基于“預訓練+精調”的新開發范式,將從研發設計、生產工藝、運維質控、銷售客服、組織協同等各個環節賦能制造業。
其中,我們認為進入生產環節最核心的控制系統,例如PLC、MES、SCADA等等,提升工藝生產流程的智能化,是AI大模型應用制造業的關鍵標志。
西門子和微軟在今年4月宣布合作,基于GPT推動下一代自動化技術變革,合作開發PLC的代碼生成工具,將AI大模型融入控制環節。
目前,在電力調度領域,AI大模型可以深入新型電力系統復雜調度控制核心業務環節,成為調度業務“專家助手”,可以為電力調度員提供電網調控策略,優化線路負載均衡,從而降低電網損耗等。
目前,企業正探索利用AI大模型能力,驅動工業軟件SCADA智能化。
SCADA系統(數據采集與監視控制系統)可以應用于電力、冶金、石油、化工、燃氣、鐵路等領域的數據采集與監視控制以及過程控制等諸多領域。
在SCADA場景下,典型做法是利用大模型在特定行業場景下的編程接口和生態庫,產生工業邏輯代碼(交互、建模、SQL開發),自動集成到工業軟件中,基于結果閉環優化模型。
在汽車行業,近幾十年來,汽車工業的轉型,不僅是一場動力革命,也是一次控制革命。
傳統汽車向智能汽車演進最大的技術變革在于汽車控制系統的創新,從傳統汽車80多個ECU等電子控制單元,轉向類似于智能手機的集中式架構(底層操作系統+芯片SOC+應用軟件)。
今天,自動駕駛成為汽車工業轉型的又一個重大方向。
目前大模型對自動駕駛的改變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大模型作為賦能工具,輔助自動駕駛算法的訓練和優化;二是大模型進入決策控制環節,作為“控制者”直接駕駛車輛。
2023年8月公開報道顯示,特斯拉“端到端”AI自動駕駛系統FSD Beta V12首次公開亮相,完全依靠車載攝像頭和神經網絡來識別道路和交通情況,并做出相應的決策。
當然,目前AI大模型進入控制環節,實際的應用和落地過程仍然面臨著許多問題,有待科研人員進一步探索解決。
4. 大小模型協同是AI大模型賦能制造業的重要趨勢
AI大模型本身需要找到具體落地場景,離解決千行百業的實際場景問題,還有距離。從實際的產業發展看,一個重要的趨勢是:通用與專用、開源與閉源、大模型與現存軟硬件系統的協同配合,是產業落地的必經階段,而且在這一階段,大小模型高度協同的重要載體——AI智能體(AI Agent)將成為新的生產工具。
AI Agent一般是指基于LLM、能夠使用工具自主完成特定任務的智能體。AI Agent將LLM與其他模型、軟件等外部工具協同,能夠處理真實世界中的各種復雜任務。
2023年7月,阿里云推出了一款智能工具魔搭GPT(ModelScopeGPT),它能接收用戶指令,通過“中樞模型”一鍵調用魔搭社區其他的AI模型,大小模型協同完成復雜任務,降低大模型使用門檻。
未來,AI Agent將主要由“感知系統+控制系統+執行系統”組成,不僅具有生成能力,還將同時具備任務理解、任務拆解、任務調度、執行規劃、鏈條協同等能力。
其中LLM將主要承擔指揮中心角色,類似人類“大腦”的角色,對接入AI Agent的數字化工具(比如SaaS軟件、工業機器人、數字人等)進行統一智能調度管理,實時在生產、管理、服務等場景中,由不同組合的數字化工具協同完成具體場景中的實際問題。
打造“公共云+AI”體系化能力,推動智能制造邁向“新階段”
今天的制造業轉型升級,已經不再是單一技術的賦能,而是以“公共云+AI”為代表的技術體系的全方位賦能和支撐。
當前,必須把握好以AI大模型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歷史機遇,加速推動智能制造邁向“新階段”。
1. 實施“公共云優先”戰略,把公共云作為推動“制造業+AI大模型”融合創新的關鍵力量
公共云的大規模、高可用、低成本算力基礎設施,成為產業智能化的關鍵基礎。
特別是美國升級芯片管制后,公共云是緩解高端芯片瓶頸的最優路徑,通過高效連接異構計算資源,突破單一性能芯片瓶頸,協同完成大規模智能計算任務,可以有效降低對海外高端芯片的依賴。
一是要將“公共云優先”戰略作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相關政策規劃的重要內容,明確中長期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等;
二是要避免芯片“擠兌”現象,警惕各地“小散多”一哄而上地建設算力中心,造成統一算力市場得“碎片化”,避免出現建得多、用不好、用不起的現象;
三是將數據中心利用效率作為數據中心建設考核指標,扭轉數據中心建設“重建設、輕運營”“重投入、輕績效”的模式。
2. 鼓勵模型開源開放,支持科技平臺企業做大做強模型開源社區,繁榮AI產業技術生態
AI的競爭既是一場技術戰,也是一場商業戰,核心是生態戰,關鍵在于開源開放。開源開放可以降低研發成本和應用門檻,是創新到商業閉環的“助推器”。
一是做好AI開源開放生態的頂層設計,將AI開源開放生態建設納入國家規劃、抓好落地實施;
二是鼓勵地方政府聯合AI開源社區頭部平臺建設AI賦能中心,依托海量開源模型和模型即服務平臺(MaaS平臺)加速制造業數智化創新應用;
三是鼓勵應用牽引,加快產業落地,支持制造企業加速應用基礎大模型、研發應用行業模型和企業專屬模型,通過“用模型”反哺技術創新。
3. 啟動工業軟件AI驅動升級工程,加快制造業全環節全鏈條智能化升級
作為智能制造的關鍵支撐,工業軟件對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戰略意義。AI時代,所有工業軟件都值得用大模型重新升級一遍。
一是要大力發展基于AI的工業軟件,推動“工業軟件+AI大模型”技術研發,增強工業軟件在智能化時代的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推動工業軟件標準研制工作;
二是要充分發揮工業軟件相關聯盟的溝通橋梁作用,發揮AI企業、工業軟件企業、科研院所和制造業企業各自優勢,構建合作共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AI驅動的工業軟件產業生態。
4. 聚焦制造業重點產業鏈,分環節分場景打造標桿,示范推動大模型在制造業的規模化應用
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要找準關鍵環節、集中優質資源,搭建以“算力+算法+數據”為核心的要素體系,提升制造業的數實融合程度,促進制造業產業鏈安全和智能化升級。
一是啟動大模型支撐新型工業化示范工程,以AI大模型為抓手,推進AI全方位、深層次賦能新型工業化,加快探索新型工業化“新模式”;
二是在產業基礎好、創新能力強的制造業產業帶、優勢開發區、產業園區的等,率先開展“制造業+AI大模型”融合創新發展示范工程;
三是通過“創新平臺+數字工廠”等模式,針對感知、控制、決策、執行等關鍵環節的短板弱項,分場景加強產學研用聯合創新,打造創新應用標桿,推動大模型規模化應用。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0896瀏覽量
269108 -
制造業
+關注
關注
9文章
2238瀏覽量
53603 -
智能化
+關注
關注
15文章
4884瀏覽量
55381 -
大模型
+關注
關注
2文章
2450瀏覽量
2714 -
AI大模型
+關注
關注
0文章
316瀏覽量
310
原文標題:安筱鵬:制造業是AI大模型應用的主戰場
文章出處:【微信號:IndustryIOT,微信公眾號:工業互聯網前線】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