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大模型火爆的時候,我們就說過,大模型在價值形成與商業出口等方面有待探索,企業不必要跟風做通用大模型,而應該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大模型應用體系,與產業結合、場景結合。
目前來看,大模型走向行業,已經凝結為共識。并不是我們多有先見之明,而是AI技術的產業化,要遵循一定的發展規律,大模型也不例外。
歷史上的兩次AI浪潮無不說明,一項新技術必須在廣袤的產業空間中完成價值轉化,才能變為產業革命。以傳統機器學習、小模型為主流的AI創業1.0階段,AI算法公司往往要經歷三步:第一步,技術和模型能力達標;第二步,與場景進行實驗性結合,產生一些典型案例和示范應用;第三步,通過工業化生產、規模化落地,完成投入回收,并指向商業成功。哪一步做不好,都會阻擋AI產業化的步伐。
大模型的到來,推動AI進入2.0階段。但想靠大模型取得商業成功,該邁過的門檻“一個也不能少”。
有大模型,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那么,誰將大模型的技術價值往場景、產業去推進呢?
12月19日,容聯云在“未來生成式——大模型應用升級新品發布會”上,正式發布基于自研赤兔大模型的全新產品品牌【容犀智能】,以及基于大模型能力構建的生成式應用【容犀Copilot】。
(容聯云產業數字云事業群副總經理 孔淼)
堅持聚焦于場景,將自身在智能營銷領域的行業優勢“高壓強”釋放,是容聯云的大模型行動指南,使其成為大模型“場景革命”的先行者之一。
在大模型必須深度下沉、擁抱行業的關鍵節點,容聯云也成為一個很好的觀察對象,讓我們進一步思考:大模型應該如何邁過產業AI的第二道“場景門檻”?又能否順利邁過第三道“工業化門檻”,抵達商業成功?
大模型下沉時刻,誰能打響“場景革命”第一槍?
目前,行業和企業對新技術的認知,已經從“要不要用AI”,變成了“怎么用好AI”。企業在應用AI到底更關注什么?可以從傳統深度學習為主的AI 1.0階段,找到一些答案:
一是不知道AI怎么用。上一階段的AI落地場景有限,主要以CV計算機視覺技術為主,出現了“工業AI就是質檢”、人臉識別算法公司扎堆做安防等情況。可落地的市場競爭白熱化,而大量業務場景怎么跟AI結合,又是一片空白,真正能把智能化用好、達到收益的公司很少。
二是覺得AI不好用。理論上說,通過AI的理解、分析、決策能力,可以為企業提質增效。但是此前AI算法模型的泛化能力比較低,落地效果就不理想。比如我們曾采訪過一家制造工廠,通過智能攝像頭和AI算法進行無紡布的瑕疵檢測,生產線上的產品更換一個顏色,原本的算法性能就會下降,無法精準識別。
三是覺得AI太貴。產業AI需要對行業、具體客戶、業務理解有較高的深度,而懂算法的不懂業務、懂行業Know-how的不懂產品技術,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上一階段的企業智能化,往往是讓AI科學家、算法工程師、產品經理等到一線去,一個場景一個場景地調研、了解,一個模型一個模型地訓練、開發、迭代。這種“人拉肩扛”的模式,不僅前期投入成本高,后續還需要高昂的人力、金錢、時間成本去維護,對企業來說,投入產出比不高。
由傳統深度學習主導的企業智能化,已經進入到了某種瓶頸,而大模型的到來,帶來了破局的可能性。
技術邏輯上,大語言模型強大的理解生成能力,可以與企業業務流程中大量存在的文本任務相結合,技術落點更多、價值更高。同時,大模型的泛化能力,一個底座調度多個小模型,可以減少重復訓練調參的開發工程量,成本更低。這一高一低,就可以給企業做智能化帶來更高的效益回報。
聽起來很美好,但怎么把大模型跟實際業務相結合,發揮出好的效果呢?目前業界的共識是,需要更精細化、更聚焦的行業大模型。這就是大模型產業化的第一步:“模型能力達標”。
今年7月,容聯動發布面向垂直行業的多層次大語言模型——赤兔大模型,推出了更適合行業、更精細化和聚焦的智能化產品,邁過了“模型能力達標”的門檻。在此之后,“赤兔”并沒有停止奔跑,又進一步搶跑“場景革命”,在歲末年初,邁過了“與場景結合”的第二道門檻。
邁過“場景門檻”,容聯云使出“三級跳”
可能有人好奇,為什么是容聯云?簡單說明一下,容聯云在SaaS服務與營銷這個行業里耕耘很多年,經歷過深度學習和大模型兩次技術浪潮,一方面有多年行業AI研發和應用部署的技術經驗,同時服務過上萬家客戶,有著與行業客戶磨合的經驗,充分了解客戶的業務流程。
用一句技術人愛說的話來總結:容聯云手中有“錘子”,也知道“釘子”在哪兒,需要以什么力度砸下去。所以,容聯云能夠率先把大模型深深嵌入到業務場景中,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們可以將容聯云進入場景的“三級跳”,總結為大模型下沉的“方法論”:
第一跳,明確目標場景。
拆解容聯云此次發布的、基于赤兔大模型的全新產品品牌【容犀智能】,產品矩陣包括了容犀AICC、諸葛IO、CDP、CEP、容犀Copilot等,是目前金融數智化營銷場景中,企業用戶需求普遍非常旺盛的產品矩陣。
據了解,容聯云對大模型落地哪些能力,做了很多取舍。比如原本想用大模型實現多輪對話的識別,讓智能客服機器人更像一個真實的人,但算了一筆賬,發現算力成本在短期內沒辦法解決,是企業客戶很難接受的,所以暫時放下。再比如,企業希望解決行業數據怎么分析,分析之后怎么決策的問題,涉及很多行業知識和know-how,目前大模型還難以達到企業所要求的質量。
現階段,容聯云在銷售和客服的場景里面,找到了一個更恰當的答案——打造場景化客服助手。主要包括電銷輔助、在線客服輔助、企微輔助、智能文本機器人、AI智能陪練等。針對垂直領域的特有場景,可以提供更加聚焦、專精的產品,比如金融領域的分期挽留助手、薦卡挽留助手、投訴安撫助手等。通過銷售和客服工作的自動化、智能化,幫助企業提質增效。
不難看到,容聯云做大模型,不是“技術本位”,而是“用戶本位”,從客戶的業務場景出發,回歸業務本身,著力解決企業的痛點。這是大模型走入行業的前提。
第二跳,模型組合發力。
大模型也意味著大算力、大數據、大參數,會給企業帶來額外的成本,是不是所有場景都需要大模型呢?能不能用小模型來做?是很多企業現實關心的問題。通過大小模型配合,構建最適合業務規模的AI底座,可以讓企業智能化的投入產出比最優,這才是一個更容易落地的模型體系,也是容聯云正在做的。
大小模型在業務場景中的角色和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對它們的任務分配和調度也大有講究。比如,在離線場景中,任務相對比較簡單,對算力的需求不高,就可以由小模型來執行特定任務。
此次推出的容犀Copilot,集“全鏈路數據+大小模型+分析洞察”于一體,在每一次的服務與營銷場景中,會實時根據企業與客戶產生的會話數據與業務數據,結合“聚焦客戶聯絡全場景的大小模型”與“會話洞察”能力,產出最佳溝通策略,成為銷售和客服的實時AI領航員。
通過合理的模型組合,減少企業智能化的綜合成本,就能將大模型產業化向前推進,把技術價值落到實處。
第三跳,優化產品能力。
優秀的工程能力,是大模型乃至整個AI落地的關鍵。舉個例子,容聯云服務過的客戶來自不同行業和領域,業務規模各有不同,數字化水平也參差不齊,需要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和智能化需求,提供個性化的解決方案。再比如,有的企業對數據隱私安全非常看重,不希望數據上云端訓練,這就需要將大模型“硬化”,進行私有化本地部署。
企業智能化的實際需求,對大模型服務商的產品化、工程化能力,提出了非常多元、全面的挑戰。對此,容聯云做了軟硬產品的“兩手準備”。
軟件產品上,通過容犀智能的四大模塊:容犀AICC、容犀Desk、諸葛IO/CDP/CEP、容犀Copilot,向下銜接著容聯云的數據和AI能力底座,向上支撐著各類場景及AI應用,可以提供端到端的解決方案落地能力。硬件產品上,容聯云正在研發的容犀赤兔一體機,有望解決企業客戶對安全可控、信創、開箱即用等需求。
從場景到產品,容聯云的“三級跳”,跳出了一條清晰的大模型價值轉化路線圖,也為企業以最高效率、最優投產比實現智能化,提供了方向。
商業成功,大模型與容聯云的下一站
AI 1.0時代,一些國內AI“獨角獸”的技術能力并不遜色,甚至領先全球,但由于無法大規模應用,導致技術投資難以回收,阻礙了商業化進程。我們都不希望大模型“重蹈覆轍”,那么問題來了,大模型的商業成功,究竟該怎么實現呢?
要給大模型商業化找一個參照物,可能就是容聯云此前深耕的SaaS市場。我們知道,SaaS是一個需要放長線、不斷積累增量、等待規模爆發的長程賽道,靠的不是“一步登天”,而是務實、耐心、穩扎穩打。
或許是受既往的基因和經驗影響,容聯云在大模型賽道的氣質,也是比較獨特的,不追一時的風口,而是務實地深入業務,編織了一條商業成功的“安全繩”。
之所以說是“安全繩”,是因為容聯云接下來的大模型策略,能夠行之有效地守住商業版圖,建立競爭壁壘:
策略一,抓住核心優勢。容聯云做大模型,不是全面開花,而是以自身擁有深厚積累的營銷和客服場景為主,通過溝通智能、數據智能、鏈路智能等重構企業面向內部和面向外部的多元化應用,更容易收束投入,同時有效完成商業轉化。
(北京華為云CTO 丁晨)
策略二,聯合伙伴力量。企業智能化,是一個產業鏈環節多、交付周期長、客戶需求多而散的領域,往往需要以中大型解決方案的形式完成,單打獨斗比與伙伴同行的風險更高。目前,容聯云與華為云達成深度合作,打造云上客服聯合解決方案,后續還可以為行業客戶打造定制化、易部署、多種數字化產品組合的解決方案,充分滿足和支撐企業數字化轉型,在企業市場中建立更大的競爭力。
(容聯云數字智能云AI產品專家 劉倩)
策略三,拓展增量市場。和很多被動出海的企業不同,容聯云是中國智能客服SaaS出海的先行者,很早就開啟海外市場的布局。目前,容聯七陌在日本和東南亞已累計服務上百家客戶,并計劃在未來推出更多AIGC的智能交互應用。在今年三月份推出的AIGC智能交互應用,為緩解日本市場人力資源緊缺的問題,提供了對應的解決方案,預計會帶來比較明顯的增幅。不難看到,在廣闊的全球市場,挖掘大模型的商業空間,容聯云具有競爭力,也是其商業成功的保障。
清楚地知道自身的優勢,并凝結成一條商業成功的“安全繩”,容聯云也有望率先走通大模型的商業化路徑,在新一輪的AI產業化浪潮中搶占先機。
場景革命和商業成功,是產業智能向深處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大模型價值沉淀與轉化的必經之路。先人一步的容聯云,正在讓大模型的技術價值真實凝結,將AI的產業空間向前推進。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028瀏覽量
269381 -
機器學習
+關注
關注
66文章
8423瀏覽量
132749 -
深度學習
+關注
關注
73文章
5506瀏覽量
121258 -
大模型
+關注
關注
2文章
2477瀏覽量
283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