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模擬量到數字量、大體積到小型化以及隨之而來的高度集成化,產品集成化、小型化是所有近現代化產業發展前進的永恒追求。
展望未來,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市場對“小而智能”的傳感器需求越來越大;從模擬量到數字化、設備小型化、低能耗化;不斷縮小產品尺寸、降低產品成本是傳感器行業的重要發展趨勢之一。
身材越來越小的光電傳感器
想知道工程師們是如何實現把傳感器做得越來越薄的嗎?
本期小明就來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在傳感器開發方面,高性能材料的制備、器件結構的優化以及最終產品的多功能化、集成化和小型化仍然是主要的研究挑戰。
近些年來,傳感器越做越薄主要得益于材料科學和制造工藝的進步。以下是傳感器越做越薄的幾個關鍵因素:
① 集成化與智能化
隨著傳感器技術的不斷發展,傳感器越來越趨向于集成化和智能化。集成化可以減小傳感器的尺寸,而智能化則可以提高傳感器的精度和靈敏度,減小對傳統材料的依賴,從而實現更薄的設計。
芯片集成技術以創新的方式,將復雜的電路設計精簡,實現了高性能、多功能的融合。
芯片集成技術是指在半導體材料上,通過一系列的工藝步驟將多個電子組件集成到一個芯片上的技術;它的工作原理依賴于半導體器件的特性和微電子技術的實現。
這些電子組件通常包括晶體管、電容器、電阻器、二極管等。芯片上的電子組件通過互連線路連接,形成復雜的電路功能。芯片集成技術的出現使得電子器件的體積更小、功耗更低,同時提升了電子設備的性能和可靠性。
② 材料科學的發展
新型材料如納米材料、柔性材料等的出現,為制造超薄傳感器提供了可能。這些材料具有更高的靈敏度和耐用性,同時允許更薄的傳感器設計。
由于出色的產品特性,目前柔性傳感器引起了科學界和工業界的廣泛關注,在眾多應用領域已經展開了實質性的應用。
納米材料獨特的性能為柔性傳感器的開發提供了無限可能性。比如,利用納米陶瓷材料優異的柔性,我國研究人員就開發了具有7.2×106kPa–1超高靈敏度且超薄厚度的柔性壓力傳感器。利用納米材料高活性的表面韓國科學家構建了基于納米銀顆粒的金屬/絕緣體復合納米結構,利用該結構得到的柔性壓力傳感器也具有2.72×104kPa–1超高靈敏度。
③ 制造工藝的進步
隨著微納加工技術、MEMS技術、直接打印技術、犧牲層技術、薄膜技術等制造工藝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可以制造出更薄、更小型化的傳感器。
比如微納加工技術可以制造各種類型的傳感器,如慣性傳感器、加速度計、力傳感器等。微納加工技術的高分辨率、高精度和高可靠性可以保證傳感器的靈敏度、精度和穩定性。此外,還可以利用微納加工技術設計出更加微小的傳感器,以滿足更高的功能要求。
總之,傳感器越做越薄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研究領域,涉及材料科學、物理學、化學、工程學等多個領域。在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需求的增加,相信會有更多超薄、高性能的傳感器問世。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51文章
51147瀏覽量
753994 -
設備
+關注
關注
2文章
4516瀏覽量
70669 -
器件結構
+關注
關注
0文章
3瀏覽量
617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