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吳子鵬)近日,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發表論文稱,該團隊開發出了一種無需電池、自供電的傳感器,可以從環境中獲取能量。由于它不需要必須充電或更換電池,也不需要特殊的布線,這種傳感器可以被嵌入到難以觸及的地方,比如船舶發動機的內部結構中。
論文作者之一、MIT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和機械工程教授史蒂夫·李博士指出,“這款傳感器從環境電源中獲取能量,并且不需要額外的特殊裝置。”
論文第一作者、麻省理工學院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研究生丹尼爾·蒙納格爾表示:“我們提供了一個無電池傳感器的范例,它能做一些有用的事情,并證明這是一個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希望其他人也能利用我們的框架來設計他們自己的傳感器。”
MIT的自供電傳感器
根據論文,MIT研究團隊設計一種環境感應裝置,它能從電線周圍露天產生的磁場中獲取能量,然后給溫度傳感器供電,而無需電池或有線連接。
這款自供電的傳感器共分為以下幾個部分:能量收集器、能量存儲、電源管理、傳感電路和通信模塊。為了避免使用電池,這款傳感器采用了內部儲能技術,包括一系列電容器。為了讓能夠儲存設備開啟和開始收集電能所需的能量,但又足夠小,研究團隊重新設計了電容器,這款電容器不需要太長時間就可以充滿電。
同時,這款傳感器對電流有精準的控制——可以在運行過程中持續感知和控制能量流,并將多余的能量存儲以備后用。該研究團隊還為此專門設計了控制算法,這個算法能夠動態地測量和預算設備收集、存儲和使用的能量。微控制器和算法配合,成為整個傳感器的大腦,主要負責能量的檢測,以及決定什么時候打開和關閉傳感器。
圖源:MIT論文
為了讓傳感器能夠利用儲存的能量穩定工作,MIT研究團隊在設計這款傳感器時主要采用超低功耗的電路設計,并且配合精密算法來控制設備,防止因為收集能量過多而爆炸。針對這款傳感器,研究團隊認為,未來優化方向之一是探索傳輸數據的能耗更低的手段,例如光學或聲學,進一步降低系統的能耗。
能量收集技術的發展
毫無疑問,MIT這款傳感器是能量收集技術的一個典型應用。能量收集技術能夠從自然環境中獲取能量,而并非依賴電池或其他類型所產生的電力。能量收集的類型有很多,光能、溫差、振動、射頻(RF)等能量都可以成為能量源。
上面提到了磁場能量變化的收集,其實其他類型的能量收集也是類似。比如,溫差能量(TEG)采集,其主要原理為賽貝克效應,熱電發生器(TEG)中的溫差可產生電勢,從而將熱源中的廢熱轉換為電能,由于產生熱能條件的特殊性,其不必像光能那樣,采集能量的多與少完全取決于設備所處環境中的光線強度。
根據Grand View Research的分析數據,2022年全球能源收集系統市場規模為6.4661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15.039億美元,2022年至2030年的復合年增長率(CAGR)為11.13%。市場的增長主要源于物聯網不斷增長的應用,包括智能城市、智能家居、工業物聯網(IIoT)和機器對機器(M2M)通信等。
不過,能量收集技術雖然提出很多年了,不過仍需要克服一些挑戰。正如ADI公司在技術博文中提到的,由于能源的多樣性,系統必須對其進行轉換、調節和控制。另外,還需要適當的保護電路和儲能單元,避免受到高壓或功率尖峰的影響。由于能源提供的能量通常非常微弱,電子設備必須具有很高的工作效率。這些挑戰在MIT的設計中也得到了印證。這些挑戰就會導致出現不能保證數據采集的精確度,很難在其上面擴展功能,設備難以和平臺形成交互等問題。
不過,物聯網設備用量仍然在爆發,且很多設備的安裝需要能量收集技術這種創新技術,因此值得持續推進。
后記
據Statista統計數據,2022年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達到9702.2億美元,2022年全球IoT鏈接設備數量達到143億臺。隨著物聯網設備數量增加,維護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其中換電池也是維護的一種,能量收集技術則能夠幫助解決這個痛點。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51文章
51097瀏覽量
753529 -
能量采集
+關注
關注
4文章
83瀏覽量
2508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