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28 日,Android Authority發表文章指出,手機屏幕亮度大戰雖然愈演愈烈,各大制造商競相宣揚驚人數值的峰值亮度,但實際上對消費者至關重要的是每天使用中的平均亮度。
峰值亮度僅限于小范圍內,如播放 HDR 視頻時才能達到的最大亮度,并不能反映日常使用的亮度。現階段,大部分安卓游戲都未支持 HDR,導致消費者無法感受峰值亮度所帶來的優勢。即便如此,各家廠商仍大力宣傳這一數字。
IT之家發現,峰值亮度競爭自三星 S23 Ultra 的 1750 尼特起,不斷升級,Pixel 8 Pro 達到2400 尼特、小米 13T Pro 升至2600 尼特、OPPO Find X6 Pro飆升至2500 尼特,最近甚至有小米 14 Pro 達到3000 尼特、一加 12 和realme GT 5 Pro高達4500 尼特,OPPO和Redmi系列公布的數字更為夸張。
事實上,廠商僅專注于數字競爭,卻忽略了真正影響用戶體驗的關鍵因素,即手動亮度及自動亮度(現被稱為自適應亮度)。這些數值雖然低于峰值亮度,但卻是屏幕整體亮度的實際表現。
自動亮度會根據環境光線變化而自動調節屏幕亮度,通常較手動模式具有更高的max亮度。然而,考慮到功耗、屏幕燒屏以及過熱等問題,高亮模式的實用性極為有限,往往只能持續幾分鐘。
在室內,屏幕亮度約在200~300尼特之間即可;戶外則需600尼特以上才能清晰閱讀屏幕內容。如今新款手機在此方面表現如何呢?
據了解,一加12號稱峰值亮度高達4500 尼特,自動亮度1600 尼特,手動亮度約600 尼特。比較之下,Galaxy S24 Ultra 峰值亮度報“僅”為2600 尼特,不過其高亮模式可達到1500 尼特(Samsung未透露手動亮度數據)。由此可見,在日常應用場景中,這兩款手機的亮度水平相當,均可滿足戶外活動的視覺需求。此對比解釋了峰值亮度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所起作用極其有限。
手機廠商借助峰值亮度這一噱頭,力圖在市場競爭中占得先機。然而,對于廣大消費者而言,吸引他們購買的主要因素并非來自峰值亮度,而是能夠在戶外或強光條件下清晰查看屏幕內容。事實上,即使經常觀看 HDR 內容,亮度感知并非線性增長,4000 尼特峰值亮度并不會讓人感覺比 2000 尼特高出兩倍。換言之,隨著數字增加,邊際效益漸弱,對于 HDR 來說,適當的2000 尼特亮度已足夠出色。
-
Android
+關注
關注
12文章
3937瀏覽量
127490 -
峰值
+關注
關注
0文章
29瀏覽量
11724 -
HDR
+關注
關注
4文章
278瀏覽量
3203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