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SP代表興奮性突觸后電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是神經元之間信息傳遞的一種信號。興奮性突觸后電位是通過神經遞質的釋放引起的,通常是神經元興奮性增加的表現。興奮性突觸后電位在神經系統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對神經元的興奮傳遞和神經網絡的功能有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興奮性突觸后電位是指當神經遞質釋放到突觸間隙時,通過神經遞質受體與突觸后膜結合,導致突觸后膜內部離子濃度發生變化,從而產生電位改變。一般來說,興奮性突觸后電位是以正向電位變化為主,可以為細胞內膜電位向正方向偏離。這種電位變化可以引起細胞內部離子濃度的改變,從而改變細胞的興奮狀態。
EPSP的形成機制是復雜的,涉及到突觸前膜、突觸后膜和突觸間隙的相互作用。當神經元處于靜息狀態時,突觸前膜處的電位相對穩定。當神經沖動通過突觸前膜時,電位會迅速上升,導致突觸前膜內部離子電荷的改變,從而促使神經遞質從突觸前膜釋放到突觸間隙。
釋放到突觸間隙的神經遞質與突觸后膜上的神經遞質受體結合,導致神經遞質受體發生構象變化。突觸后膜上的神經遞質受體主要有兩類:離子通道型和二聚體型。離子通道型神經遞質受體包括離子通道門控的乙酰膽堿受體和谷氨酸受體等,它們是直接介導離子通道開啟或關閉的。二聚體型神經遞質受體包括嘌呤受體、兒茶酚胺受體等,它們則透過次級信號轉導系統調節細胞內離子濃度。
當神經遞質受體結合神經遞質后,離子通道型神經遞質受體中的離子通道會發生打開或關閉的改變,導致突觸后膜上的離子通過受體通道進出,進而引起細胞內膜電位的變化。典型的情況是,神經遞質受體通道的打開導致陽離子的內流,例如鈉離子的內流會導致細胞內膜電位向正方向偏移。這種電位改變會擴散并逐漸減弱,形成興奮性突觸后電位。
另外,突觸后膜上的神經遞質受體中的二聚體型神經遞質受體通常與次級信號轉導系統相連。當神經遞質結合二聚體型神經遞質受體后,次級信號分子會被活化,從而啟動一系列信號傳導級聯反應,最終導致細胞內離子濃度的改變,進而引發興奮性突觸后電位。
總體而言,EPSP的形成機制是復雜而精密的。它涉及突觸前膜到突觸后膜的信息傳遞,以及突觸后膜上的神經遞質受體的激活反應。通過神經遞質的釋放和受體的活化,EPSP能夠在神經元之間傳遞信息,調節神經網絡的興奮性,從而對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發揮重要作用。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相關推薦
簡述半導體原理——晶體管家族的核心工作機制
發表于 07-20 08:14
?988次閱讀
大俠幫忙簡述一下英飛凌XC878的存儲器擴展機制{:10:}
發表于 12-18 09:43
C語言常用的運算符有哪些并簡述其功能? 溫馨提示: 請從以下鏈接中的帖子學習相關內容并進行回答,其他地方得到的答案不能作為標準答案,僅能做為補充說明,七天之內答案不可見,答題的童鞋有七天
發表于 05-08 05:55
IDDR與ODDR的簡述RGMII時序簡述千兆網輸入與輸出模塊的設計測試模塊的設計仿真測試結果總結
發表于 01-22 06:09
1.嵌入式技術簡述(1)概念: 在已有的硬件上移植操作系統,在操作系統上做層應用開發以及在操作系統之下做底層開發;(2)操作系統:管理資源(包括軟件資源和硬件資源),降低耦合,起到“管家”的作用
發表于 10-27 06:49
目錄:一、簡述二、驅動電路三、電流采集電流四、保護機制
發表于 11-15 08:51
1、Kconfig在RT-Thread中的工作機制C語言項目的裁剪配置本質上通過條件編譯和宏的展開來實現的,RT-Thread借助Kconfig這套機制更方便的實現了這一功能。當前以Windows下
發表于 05-09 14:56
作為調節電力供需的信號和實現電力交易的紐帶,電價形成機制、電價結構及電價水平的深入分析和研究至關重要。電價理論研究主要包括電能成本分析和電價形成機制,其中前者是衡量電價是否合理的基礎,
發表于 09-01 11:54
?4213次閱讀
PCI總線的中斷機制 PCI總線使用INTA#、INTB#、INTC#和INTD#信號向處理器發出中斷請求。這些中斷請求信號為低電平有效,并與處理器的中斷控制器連接。在PCI體系結構中,這些中斷信號
發表于 07-18 10:10
?2857次閱讀
MSI和MSI-X中斷機制 在PCI總線中,所有需要提交中斷請求的設備,必須能夠通過INTx引腳提交中斷請求,而MSI機制是一個可選機制。而在PCIe總線中,PCIe設備必須支持MSI或者MSI-X
發表于 08-10 17:54
?5847次閱讀
本文主要簡述一下在無線通信系統中常用的HARQ機制。注意,在不同的標準中,HARQ傳輸機制有所不同。
發表于 08-05 09:07
?2312次閱讀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中心江穎、徐莉梅與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曽曉成以及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王恩哥等合作,利用高分辨qPlus型原子力顯微鏡技術,首次在實驗上證實了冰在二維極限下可以穩定存在,將其命名為:二維冰I相,并以原子級分辨率拍到了二維冰的形成過程,揭示了其
發表于 09-01 17:00
?1213次閱讀
Attention機制在深度學習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文通過公式及圖片詳細講解attention機制的計算過程及意義,首先從最早引入attention到機器翻譯任務(Bahdanau et al. ICLR2014)的方法講起。
發表于 02-22 14:21
?1689次閱讀
雖然閉孔結構在提高鈉離子電池硬碳負極的低壓平臺容量中起著關鍵作用,但閉孔的形成機制仍存在爭議。
發表于 10-13 15:52
?1943次閱讀
p型半導體(也稱為空穴半導體)的形成是一個涉及半導體材料摻雜和物理性質變化的過程。以下是對p型半導體形成過程的詳細解析,包括其定義、摻雜原理、形成機
發表于 08-15 17:02
?2871次閱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