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面臨地緣政治沖突及安全憂慮,中國電動汽車供應鏈企業仍抱持樂觀態度,因具備成本優勢和先進技術實力主導與西方企業的商業往來。面對中國技術鴻圖騰飛引發的歐美憂慮,眾多中國制造商從電動汽車底盤、自動駕駛軟件到電池所需原料鈷鎳等,皆熱切尋求國際合作機會。
U Power創辦人***表示,得益于與全球最大的中國電動汽車行業聯盟的深度協作,外資企業可迅速推出全新車型,且成本削減幅度超過五成。該企業分別在中國合肥以及美國硅谷設立分支機構,主攻電動汽車底盤研發及銷售業務。
他坦言,隨著外企對上述優勢逐漸認可,如大眾汽車在去年與中國小型電動車企小鵬汽車達成價值7億美元的合作;近期,Stellantis又向中國電動汽車初創企業零跑汽車注資高達15億歐元。
***總結說,“全球頂級汽車廠商已驗證,為加速研發進程及提升產品競爭力,需依賴中國解決方案。”
據報道,悠跑科技已與紐約電動汽車創業公司Olympian Motors簽訂合同供應滑板式底盤,此外還與新加坡的FEST Auto聯手,進軍歐洲物流市場,推廣電動汽車應用。來自深圳的光峰科技則為中國超半數影院提供激光投影儀,并將為寶馬最新的車載顯示設備注入激光技術元素。同樣基于深圳的DeepRoute.ai(元戎啟行)亦已在美設點,并準備進軍歐洲銷售無人駕駛汽車地圖技術。
此番態勢展現出中國對歐洲和美國市場轉型進程落后,需要借助外部力量發展本土電動汽車產業的自信。跨界咨詢公司Trivium China顧問科瑞·庫姆斯表示,“即便美國也認識到中國融入其中的必要性——盡管需加以適度掌控和管理。”
除單純商品出口之外,中國企業正在探索多元化戰略打入海外市場。例如比亞迪,計劃在匈牙利建設新廠,同時正在考慮在墨西哥設立生產線,潛心拓展歐美大市場。與此同時,多家中國電動汽車電池原料生產商通過與韓國財團建立合資企業,繞道進入西方市場。其中包括中國最大的鎳鉻錳酸鋰電池材料制造商浙江華友鈷業、全球高鎳正極市場領導者容百科技,以及其他規模相對較小的電池材料集團如中廣新材料和GME資源。
悉尼科技大學中國工業和創新專家Marina Zhang表示,近年來,西方國家對“鎖定”依賴中國的供應鏈的態度有所加強,“來自中國的任何投資,特別是國有或國家支持的公司,甚至被認為與國家有聯系的公司,都會立即發出警報。在談論軍事、電信之前,現在我們談論關鍵礦產、能源。”
悠跑科技***是希望自己的公司被視為“全球化”的中國電動汽車高管之一。為此,悠跑科技的美國子公司是一個獨立的法人實體,具有獨立的股權結構,“我不知道監管機構會如何看待這一點,但我將‘該公司’規劃為全球運營。”
-
電動汽車
+關注
關注
156文章
12143瀏覽量
231810 -
供應鏈
+關注
關注
3文章
1682瀏覽量
38960 -
自動駕駛
+關注
關注
784文章
13896瀏覽量
16669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