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分子的相對介電常數計算
目的和方法
介電常數有三個分量:電子極化、離子極化和定向極化。在實驗中,它們的總和被認為是介電常數,但在模擬中進行計算時,應選擇合適的方法并對每種方法分別進行計算。
分子動力學計算(MD)
MD讓我們可以估測分子因振動和取向產生的極化。相對介電常數可以由各個原子電荷偶極矩之和的時間波動得到,公式如下:
μi : 分子i的偶極矩
qk : 原子電荷
rk : 原子空間
M : 分子偶極矩之和
ε r : 相對介電常數
T: 系統溫度
V: 系統體積
分子軌道法計算(MO)/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
MO/DFT讓我們可以估測電子極化,由分子極化率計算相對介電常數。
εr : 相對介電常數
ε0 : 真空介電常數
N : 電偶極子的數密度
α : 極化率
模擬成果
圖2和表1給出了用MO和MD計算苯和丙酮的相對介電常數結果。其中MO估測值由高斯09測定的分子極化率和實驗密度得出,MD估測值由300k和1百帕OPLS力場條件下計算液態體模型得出。在相同的OPLS力場中,丙酮的εMD也顯示為15 [2]。因此J-OCTA的計算是有效的。
由于苯具有極高的對稱性,幾乎沒有永久偶極子,使用MD來估測相對介電常數時因分子振動和取向引起的極化是非常小的。這表明大部分實驗結果是由電子極化得出。而丙酮則相反,僅僅估測電子極化遠遠不夠,同時估測取向極化也非常重要。
圖1 仿真模型(左:苯環 右:丙酮)
圖2 相對介電常數估測值
表1 相對介電常數估測值和偶極矩
相對介電常數 偶極矩
同時MD和QSPR(定量構效關系)也用來計算PVC聚合物的相對介電常數,其結果如表2和3所示。使用MD計算時,我們重復建10次建模過程并設置一個OPLS力場。我們把100個分子放入體系中,在300k和1百帕條件下釋放,并在2毫秒體系達到平衡時根據MD計算出相對介電常數。MD計算出平衡時密度為1.32 g/cm3,相對介電常數為2.92。
用QSPR計算相對介電常數時顯示密度為1.38g/cm3,相對介電常數為2.93,與MD結果相近。
圖3 PVC仿真模型
(白色:氫 灰色:碳 綠色:氯)
表2 MD計算的相對介電常數與QSPR計算的相對介電常數
· 參考文獻
· [1] J.Bicerano,《聚合物性能預測》,第三版,Marcel Dekker, 2002年
· [2] J. Chem.Eng. Data 2018, 63, 5, 1170
審核編輯 黃宇
-
MD
+關注
關注
0文章
11瀏覽量
15942 -
介電常數
+關注
關注
1文章
109瀏覽量
1847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